淡水魚爛尾病

淡水魚爛尾病,疾病早期,在鰭的外緣和尾柄處有黃色或黃白色的粘性物質,接著尾鰭及尾柄處充血、發炎、糜爛,嚴重時尾鰭爛掉,尾柄處肌肉出血、潰爛,骨骼外露,以至死亡。在水溫較低的季節,常繼發水霉感染。

1.病原

溫和氣單胞菌、嗜水氣單胞菌等多種革蘭氏陰性桿菌。

2.症狀

疾病早期,在鰭的外緣和尾柄處有黃色或黃白色的粘性物質,接著尾鰭及尾柄處充血、發炎、糜爛,嚴重時尾鰭爛掉,尾柄處肌肉出血、潰爛,骨骼外露,以至死亡。在水溫較低的季節,常繼發水霉感染。

3.流行情況

尾部受傷後,經皮膚接觸感染,危害鰻、草魚、羅非魚、鯉等多種淡水魚,可引起魚種大批死亡;成魚也患此病,但一般死亡率較低。

4.診斷

根據症狀及流行情況進行初步診斷,確診須對病原菌進行分離鑑定。

5.防治方法

疾病早期全池外潑消毒液1~3次,即可治癒。但疾病嚴重時,則需在外潑消毒藥的同時內服藥飼:每100千克魚每天用魚泰8號藥15克拌飼,分上、下午兩次投喂,連餵5~7天。但繁殖用親魚嚴重患病時已失去食慾,在外潑消毒藥的同時,必須同時進行肌肉注射硫酸鏈黴素,每千克魚注射20毫升。有必要時可再注射1次。
如病原為柱狀屈撓桿菌,則治療用藥如下:
外用藥:全池外潑含氯消毒劑。
內服藥:
(1)每千克飼料中加複方新諾明2~3克,連餵3~5天,每天上下午各餵1次。
(2)每千克飼料中加魚用腸炎靈3~4克拌飼,連餵3~6天,每天投餵2次。
(3)每千克飼料中加磺胺-6-甲氧嘧啶2~3克,連餵4~6天,第1天用藥量加倍,每天投餵1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