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江鱸(Trachidermus fasciatus)屬鮋形目,杜父魚科,淞江鱸屬。俗稱:四鰓鱸,媳婦魚(山東),花鼓魚。英文名:Roughskin sculpin , Songjiang sculpin 。
瀕危等級:瀕危。中國國家Ⅱ級保護野生動物。
頭及體前端平扁,向後逐漸變細而側扁。頭大,口大,端位,稍傾斜。前頜骨能伸縮,上下頜和犁骨上有絨毛狀細齒。前鰓蓋骨的後緣有4個刺,上刺大而尖端向上鉤曲;後鰓蓋骨上有1縱棱,鰓孔大。眼小,側上位,眼眶兩緣高凸,形成眼上棱。體無鱗,皮上有許多小突起或皮褶。背鰭2個,基部相連;胸鰭大而圓;腹鰭胸位;尾鰭後緣稍圓。體背部黃褐色,腹部灰白色,體側具有黑色斑紋,背部、頭部和各鰭上有黑褐色的小斑點。鰓膜上各有兩條橙黃色的斜條紋,恰似四片鰓葉外露,故有四鰓鱸之稱。
淞江鱸為東亞暖溫帶沿海的降河洄游魚類,喜歡在澄清的流水中生活。白天潛伏水底,夜間活動,一般在與海相通的淡水河川區域生長肥育。長至1齡即達性成熟,體長可達120-140毫米,達性成熟的個體於11-12月直至翌年1-2月,降河入海在沿海淺水地帶產卵,初期11-12月雄魚較多,後期1-2月雌魚較多。性腺在游入海水時逐漸成熟。產卵場在牡蠣礁多的潮間帶。在貝殼洞內產卵,2-3月為產卵盛期,洞口多向南,滿潮時水溫4-5℃,鹽度3.0%-3.2%。懷卵量為5100-12800粒。卵粘在穴頂壁上結為塊狀,由雄魚守護。繁殖期不索食,繁殖後沿海索食。到6月海中的魚全部返回淡水河湖內索食。孵出的仔魚長成幼魚後於4-5月隨潮水又回到淡水河川中生長肥育。稍大在河湖內晝伏夜出。淞江鱸多以蝦為食,兼食小魚。
我國從鴨綠江口直至福建九龍江口等鄰海淡水江河下游地區均產此魚,進入內陸水體者以上海市淞江所產為最知名。國外在朝鮮半島西及南側和日本九洲的福岡等地也有記錄。
淞江鱸、黃河鯉、松花江的鮭魚(即大馬哈魚)和興凱湖的白魚(即翹嘴鮊)並稱為我國淡水四大名魚,向來受到詩人雅客的頌揚,自古就留下了“西風吹上四鰓鱸,雪松酥膩千絲縷”的佳句。隋煬帝曾贊此魚為“金薤玉鱠,東南佳味”。自東漢至今,淞江鱸馳名於我國朝野,被視為食中珍品和貢品。實際上,淞江鱸為小型魚類,最大個體不及150毫米,僅淞江地區產量較多,漁汎在秋、冬二季。其個體雖不大,但肉質細嫩鮮嫩,無腥氣,口感甚佳,尤以產卵期間更為肥腴。它的肝臟和頰部肉塊甚為腴美,因而剖殺後,內臟洗淨後要塞回魚腹。淞江鱸肉性味甘、溫,有健脾益氣之功效,主治脾虛泄瀉、慢性胃痛、小兒疳積、消化不良、消瘦等症。
淞江鱸曾是我國渤海、黃海及東海沿岸很常見的食用魚類。近數十年來,工業有毒污水及農藥、化肥等對江河口附近的污染嚴重,使此魚難於進入河湖中索食、肥育和生長;其次捕撈過度和築攔河壩等原因,現在已很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