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陵區[江蘇省泰州市下轄區]

海陵區[江蘇省泰州市下轄區]

海陵區,是江蘇省泰州市下轄區。地處江蘇省中部,地跨長江三角洲和里下河平原,西鄰揚州市江都區,北部和東部與泰州市姜堰區接壤,南連泰州市高港區,為泰州市主城區,市政府駐地。地理坐標為北緯32°27′~32°34′,東經119°48′~119°59′。海陵區漢初置縣,已有二千一百多年的歷史,境內水陸交通便捷,區位優勢明顯,社會事業發達,基礎設施配套。海陵區總面積300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46平方公里,人口47.76萬人(2012年末)。下轄6個街道辦事處、3個鎮、1個省級工業園區、1個省級新能源產業園、1個省級物流園和1個省級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2018年10月,入選2018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2018年11月,入選2018年工業百強區。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海陵區 海陵區
海陵區今區境周時稱海陽。 西漢元狩六年(前117年)置海陵縣,隸屬臨淮郡。新莽時(9-23)海陵縣改稱亭間,屬淮平郡。 更始帝即位(23),復海陵縣屬廣陵郡 三國,江淮之間為魏吳戰場,海陵縣廢。西晉太康二年(281年)復置。仍屬廣陵郡。劉宋,南齊因之。南梁海陵縣改屬海陵郡並為郡治。北齊、南陳、北周因之。

隋開皇三年(583),海陵郡廢,海陵縣屬吳州。開皇九年,吳州改稱揚州,海陵縣屬揚州。

隋煬帝大業三年(607),揚州改為江都郡,海陵縣屬江都郡。唐武德三年(620年)改名吳陵縣,為吳州治所。七年吳州廢,吳陵縣復為海陵縣。屬邗州。武德九年,邗州改稱揚州,海陵縣屬揚州。十國楊吳,海陵縣屬江都府。乾貞(927)929)中,並于海陵縣設定海陵制置院。南唐升元元年置泰州。海陵縣為泰州治所。後周,兩宋因之。元至元十四年(1277),泰州升為泰州路,海陵縣為泰州路治所。至元二十一年,泰州路改為泰州,海陵縣隨屬揚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海陵縣省入泰州。今區境直屬泰州。

民國元年(1912),南京臨時政府裁府廢州,第二年,泰州改稱泰縣。屬淮揚道。16年道廢,泰縣屬江蘇省。21年,江蘇省劃為15個行政區,泰縣為泰縣行政區駐地。23年,江蘇省劃為9個行政督察區,泰縣屬江都行政督察區。

1949年1月21日泰州解放,泰縣屬蘇皖邊區第一行政區,5月1日,蘇皖邊區第一行政區稱蘇中泰州專區。1950年5月8日,泰州市、泰縣合併,稱泰縣,縣政府駐泰州,屬泰州行政區。10月7日分治,泰縣建制恢復,仍屬泰州行政區。1953年1月,泰縣劃歸揚州行政區。

1959年1月9日,泰州市、泰縣再度合併,稱泰州縣,縣政府駐泰州,屬揚州專區。1962年5月24日,泰州縣撤銷,泰州市建制恢復,泰州市政府駐泰州,仍屬揚州專區。1971年5月,揚州專區改稱揚州地區,泰州市屬揚州地區,為地轄市。1983年1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泰州市屬揚州市。

1996年7月,國務院批覆同意撤銷縣級泰州市,設立地級泰州市,以原縣級泰州市的行政區域改建為區,將“海陵”定為新建區區名。泰州市人民政府駐海陵區。隨後海陵區劃幾經調整,到2011年底,區轄九龍、蘇陳、罡楊3個鎮,城東、城西、城南、城北、城中、京泰路6個街道,海陵工業園區,城北物流園區,新能源產業園區,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區4個園區。

行政區劃

海陵區行政區劃圖 海陵區行政區劃圖
1999年,海陵區轄8個街道、4個鎮、4個鄉:城中街道、城南街道、城北街道、城西街道、下壩街道、西倉街道、泰山街道、豐樂街道、九龍鎮、鮑徐鎮、 塘灣鎮寺巷鎮、東郊鄉、西郊鄉、泰東鄉、朱莊鄉。

2003年,姜堰市(今姜堰區)蘇陳鎮十里舖、凌竇兩個村劃歸海陵區泰東鎮管轄。

2004年4月29日,城中街道辦事處的五一、公園、書院、方洲、翟橋和已批待建的南蒲、豐裕7個社區居委會劃歸泰山街道辦事處管轄。調整後,泰山街道共管轄12個社區居委會,城中街道下轄13個社區居委會。兩街道區劃調整後,以青年路為界,向東至東城河,南至新高橋老通揚運河,北至人民東路北側為城中街道轄區;向西至南官河,南至新高橋老通揚運河,北至人民西路北側,屬泰山街道。

2006年1月6日,海陵區正式對部分鄉鎮、街道進行區劃調整:

東郊鄉與城東街道辦事處合併,設立新的城東街道辦事處。調整後新的城東街道行政區域面積28.48平方千米,人口7.23萬,管理15個社區居委會、12個村委會。

西郊鄉與城西街道辦事處合併,設立新的城西街道辦事處。新的城西街道行政區域面積25.05平方千米,人口6.29萬,管理12個社區居委會、10個村委會。

撤銷塘灣鎮,以其原轄區域設立鳳凰路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域面積32.98平方千米,人口3.25萬,管理1個社區居委會、13個村委會。

撤銷泰東鎮,以其原轄區域設立京泰路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域面積27.86平方千米,人口3.23萬,管理1個社區居委會、10個村委會。

2008年,姜堰市(今姜堰區)的蘇陳鎮、罡楊鎮劃歸海陵區。

泰州市城北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2008年元月起代管 (森北居委會原森北村、漁行、運河居委會)行政區劃屬城西街道。

2010年年初,城中街道與泰山街道與區劃調整為城中街道。

截至2012年末,海陵區現有九龍鎮、蘇陳鎮、罡楊鎮3個鎮,京泰路、城中、城東、城南、城西、城北6個街道辦事處,海陵工業園區1個省級工業園區,城北物流園1個省級物流園區,1個新能源產業園,1個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

地理環境

位置

海陵區為原縣級泰州市,1996年組建地級泰州市時改稱海陵區,為泰州市主城區。地理坐標為北緯32°27′~32°34′,東經119°48′~119°59′。總面積300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46平方公里。

地質

海陵區均為地質年代的第四系沉積物所覆蓋。地面以下400~1400米的基岩是玄武岩的“古潛山”。該區為揚子準地台的一部分,地質屬新生代。境內構築地基的結構層,由於成因類型各異,構成地基土也截然不同,因其上部地基土承載力標準值不同,大體上可分為良好區、軟土區、雜填區和不良區4個工程地質區。

地貌

海陵區內以通揚公路為界,北部屬里下河平原區,南部屬長江三角洲平原區。地勢平坦,南高北低,南部多屬平地,北部河網密布,地面標高2.6~5.5米,最高處岳阜標高20.28米。

土壤

海陵區境內土壤分為潮土和水稻土兩大類,其中包含六個亞類,十二個土種,三個變種。通揚公路沿線土壤質地為砂壤到輕壤,以高砂土為主;通揚運河兩岸質地中壤,以小粉漿土為主;鹵汀河兩岸為垛田土;水產養殖場為潛育型水稻土;水產養殖場與新通揚運河之間,以勤泥土為主。

水文

海陵區地處長江(通南)水系與淮河(里下河)水系的交匯處,河流縱橫,水網密布,境內水域廣泛,約四分地一分水。屬於長江水系的河流包括:南官河、周山河、老通揚運河、城河、翻身河、王莊河、中市河、西市河、東市河、玉帶河、劉西河、揚子港、五圩河、城南河、鳳凰河、東謝河、前進河、景莊河。屬於淮河水系的河流包括:引江河、泰東河、新通揚運河、鹵汀河、稻河、草河、老東河、鹽河、五叉河、慶豐河、九里溝、七里河、東風河、九里河等。

氣候

海陵區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無霜期長,熱量充裕,降水豐沛。年平均氣溫13.9℃~15.7℃之間,年平均降水量1049.1毫米,年降雨日平均為116.3日。年間變化很大,1956年降水量為1694毫米,而1978年僅為395.5毫米。一年中有三個多雨期,4月中旬至5月上旬為春雨期,6月中旬至7月上旬為梅雨期,8月中旬至9月中旬為颱風季節。一般3月底4月初進入春季,6月上、中旬進入夏季,9月中旬進入秋季,11月中旬進入冬季。大致上冬季為4個多月,夏季三個多月,春、秋各二個多月。常年風向以東南風居多,春夏雨季多為東南風,秋季多東北風,冬季多偏北風。平均風速為3.4米/秒。

自然資源

海陵區境內地熱礦泉水資源豐富,地熱水埋深650米~1800米,水溫38℃~70℃,含有對人體有益的碘、溴、鍶等微量元素。2001年8月15日,江洲路段“泰熱1井”鑽探成功,井深750米,水溫高達45℃,是蘇中地區打出的第一口地熱溫泉井。2004年4月京泰路街道中菱村境內“泰熱2號”成功鑽探,井深1810米,井口水溫69℃,成為泰州市內第一個自噴式溫泉井。

人口民族

人口

截止2012年末,海陵區家庭總戶數15.51萬戶,戶籍人口為 42.21萬人,其中女性21.22萬人,常住人口47.76萬人。當年新出生人口4386人,人口出生率10.39‰;當年死亡人口3519人,人口死亡率8.3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05‰,出生人口男女性別比113.3:100.0。

民族

截止2012年末,海陵區共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政治

海陵區主要領導(2014年)

官員職務
徐克儉海陵區委書記、海陵區人大常委會主任
顧萍海陵區委副書記、區政府黨組書記、區長
崔國慶海陵區政協主席

經濟

概況

海陵區2015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56.78億元,同比增長9.5%。其中:第一產業6.94億元,增長3.1%,第二產業221.39億元,增長8.8%,第三產業228.45億元,增長10.6%。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52:48.47:50.01。
2015年,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8.6億元,同比增長7.1%;固定資產投資230.5億元,同比增長18.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9.5億元,同比增長10% 。

第一產業

2012年,海陵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現價總產值107091萬元,同比增長10.49%。其中:種植業完成現價產值57875萬元,同比增長7.02%;林業完成現價產值550萬元,同比增長21.15%;畜牧業完成現價產值25658萬元,同比增長 11.86%;漁業完成現價產值15266萬元,同比增長19.85%;農林牧漁服務業完成現價產值7742萬元,同比增長15.29%。海陵區糧食畝產 465公斤。截止2012年末實有耕地面積12.17萬畝;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17.86萬畝,其中糧食播種面積13.25萬畝;糧食總產量 9.24 萬噸,其中,夏糧 3.54萬噸,秋糧5.7萬噸。

第二產業

2012年,海陵區全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產值933.98億元,同比增長16.52%。海陵區23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907.91億元,同比增長15.46%;實現利稅總額73.61億元,同比增長22.63%,其中:利潤34.38億元,同比增長30.27%。規模以上工業產銷率為97.61%。海陵區有19個工業產品列入國家統計目錄。
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先進裝備製造業完成產值420.56億元,同比增長12.66%,占工業產值的比重達45.03%,比去年同期高6.57個百分點。

第三產業

2012年,海陵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5.0億元,同比增長13.1%。分行業看:批發零售業企業實現零售額138.0億元,同比增長11.4%,其中批發業實現零售額28.8億元,同比增長18.0%,零售業實現零售額109.1億元,同比增長9.8%;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27.0億元,同比增長22.8%,其中住宿業實現零售額3.3億元,同比增長10.6%,餐飲業實現零售額23.7億元,同比增長24.7%。
截止2012年末,海陵區年末共有各類交易市場41個,其中,生產資料市場7個,消費品市場34個。個體工商戶27394戶,個體從業人員50333人。

交通

海陵區地處江蘇省腹部,長江三角洲與里下河平原交界處,寧(京)通(南通)公路(328)國道中段,鹵汀河、南官河、泰東河、引江河、新通揚運河、老通揚運河六條航道的交匯點。西鄰江都市,北、東與姜堰市接壤,南連高港區,地處沿海與長江“T”型產業帶的結合部。京滬高速、328國道、寧啟鐵路以及蘇中5條通江達海航道在此交匯,是江蘇高速公路、鐵路和水路交通網的重要節點。

社會

科技

2012年,海陵區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358.94億元,同比增長14.79%,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上工業產值比重達38.4%。全年專利申請數達3264個,專利授權量達1005個。共有高新技術企業25家、省級高新技術產品73個,實施省級以上科技計畫項目27個,完成重大科技成果轉化8項。 

文化

海陵區,歷史上就是一個人文薈萃之地,素有“淮左名都”之稱,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建國後,為貫徹“文藝為工農兵服務”和“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一批文化事業單位相繼成立,文聯和各種協會也逐步建立,小說、散文、文藝理論、劇本、書法繪畫、音樂舞蹈、攝影等創作和民眾性文化活動多姿多彩。一九九六年,區劃調整後的海陵區文化以普及民眾文化活動為主,現有1個文化館、11個文化站和1個文化實業公司,並擁有“紅粟詩社”、“古箏協會”、“老幹部藝術團”、“梅鄉京劇團”、“泰州梅蘭芳故鄉京劇票友戲迷聯誼會”以及海陵區書畫中心創作組、民樂隊、舞蹈隊、戲曲隊等各類民眾協會和社團30多個。創辦了《海陵潮》、《京劇票友》等報紙。
2012年,海陵區全年新增60個文體廣場和健身點,投入器材600多件,全面建成“15分鐘文化圈”、“10分鐘體育健身圈”和農村“10里文化圈”。

衛生

截止2012年末,海陵區年末共有衛生機構138個,其中醫院5個;衛生機構床位數908張,其中醫院650張;衛生技術人員1428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517人,衛生防疫人員47人;全年診療38.11萬人次。

基礎設施建設

截止2012年末,海陵區共有排水管道24.49公里,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20.86平方公里。實施以城建重點項目119個。開工建設基礎設施項目19個,吳州路、江州路北延、興豐西路西延、經東一路、春景路等竣工通車。啟動實施東進小區環境專項整治,全面完成安居苑、迎春小區、教工三村等老小區基礎設施維修改造。對42個無物管小區和567條后街背巷實施長效保潔。新改建農村道路43.9公里,疏浚河道6條,整治村莊河塘10個,拆除危舊房1.1萬平方米,新增農村造林面積6700畝。2座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達3.15萬噸。

社會保障

2012年,海陵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460元,同比增長12.8%。農民人均純收入14465元,同比增長13.2%。 
截止2012年末,海陵區共有社會福利收養性床位數1966張,社區服務設施395個,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730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192人,農村五保供養人員241人。
2012年,海陵區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6.51萬人,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1.95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3.87萬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0.66萬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0.67萬人,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4.01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員0.49萬元。基本養老保險養老金連續第8年調增10%;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增加到每人每月80元,個人賬戶養老金調增10%;失業保險最低和最高領取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520元和1320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籌資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310元,參保率連續6年保持100%;第四年齡段被征地農民養老金標準從每人每月286元提高到336元;城鄉低保實現一體化,標準提升到每人每月400元。

民俗文化

戲曲

宋胡瑗講學二茲,明王艮創派在此,柳敬亭名噪一時,吳嘉紀詩傳千古。人才輩出,譽滿神州。孔尚任所說:海陵縱橫不過三百里,而詩人倍二十五國,足可證明。
作為文化現象之一的戲曲,在海陵古城,同樣興旺發達。有文字資料可考者,可上溯至宋代。
明代大戲曲家湯顯祖,為”泰州學派”傳人羅汝芳之弟子(湯在《太平山房集選序》中有“余童子時,從明德夫子游”。明德夫子,即羅汝芳)。其創作思想,深受“泰州學派”影響;且曾身臨泰州,賦有《海陵觀徐神翁像》詩二首
清代大戲曲家孔尚任,“出使三年,居海陵者強半”。他多次至俞錦泉家觀劇,與冒襄、鄧孝威等著名文人詩酒交遊。戲曲名家,留蹤跡於泰州,於當年泰州戲曲發展,自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清“同光十三絕”之一的梅巧伶,根在泰州,旅外之後,百藝不習,專攻戲曲,當非偶然。一代宗師梅蘭芳,克紹箕裘,譽滿中外,更是泰州人民的驕傲。
新中國建立後,全國戲曲名家,紛紛來泰演出。諸如周信芳、荀慧生、唐韻笙、李如春、黃桂秋、高秀英、姚澄、筱文艷、王少舫、曹銀弟等都曾蒞泰,留跡舞台。戲曲大師梅蘭芳為桑梓前輩,56年回鄉演出更是萬人空巷,盛況空前。而本地劇團發展,亦如雨後春筍,京、淮、揚、錫等五個少團,或先後建成,或同時樹幟,擁有周少麟、齊嘯雲、王有春、陳德林、崔南笙、筱秀珍等著名演員。代表性的劇目劇就劇《姚期》、淮劇《水漫泗州》、揚劇《趕山塞海》等。劇場劇院,四十年間,先後有金城、人民、梅蘭芳、海陵等處,座位多達4700個;場所設施亦大改善,與建國前之簡陋者,迥不相同。一九七三年,泰州成立了專業戲曲創作組,後改為劇目工作室,有專業創作人員三人,還有一支活躍在各條戰線上的業餘戲曲創作隊伍,戲曲活動,可謂昌盛。粉碎“四人幫”以後,特別在黨的十屆三中全會以來,先後創作了大型戲曲《沒處動任》、《新婚禮葬》、《妻子的心》,以及獨幕戲曲《小燕南歸》等,作品聲譽,影響及於省內外。《沒處動任》一劇已列入《中國戲曲志·江蘇卷》和《淮劇志》中。至於民眾戲曲活動,更是百卉紛呈,群芳爭艷。業餘京劇隊、淮劇隊、揚劇隊活動頻繁,各劇種的業餘愛好者遍及全市,僅業餘京劇大獎賽一項活動,參加者就達百人之金,演唱頗有水平,深受省市面上專家讚賞,稱讚泰州不愧是梅蘭芳的家鄉。

民俗風情

踏兒頭
相傳泰州原來沒有城池。唐太宗李世民覺得泰州地方這么好,卻沒有座象樣的城池,說不過去。於是就派尉遲恭的兒子尉遲寶林監造泰州城。尉遲寶林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就將城造好了。城牆又高又大,街道筆直,百姓沒有一個不說尉遲寶林的好話。
皇帝派大臣來察看。那大臣是個貪官,他到了泰州以後,毫不忌諱地就伸手向尉遲寶林要錢。尉遲寶林是個清官,最恨向老百姓敲詐勒索。大臣要不到錢,回到京城就放出話來,說尉遲寶林沒有按照皇帝的旨意辦事,有意把街道弄得筆直,打起仗來沒有藏身之地。尉遲恭聽到以後,嚇壞了,心想:與其讓皇上問斬,不如親自動手。於是,他連夜趕到泰州,一刀將自己的兒子尉遲寶林的頭砍了下來。尉遲寶林不服,被砍下來的頭一個勁兒地向西北滾去,他要到皇帝佬那裡去說理。尉遲恭一看急了,就在後面追,追到破橋東北不遠的地方才追上,一腳踏住尉遲寶林的頭髮:“畜牲,還不停止!冤就冤吧!唉!跟皇帝佬兒沒得理講的!”打這兒起,“踏兒頭”這個地名就這樣傳開了。 
千字文
《千字文》中有“敬惜字紙”四字,它昭示了古民們的崇文思想,認為文字是聖人倉頡所創,有了它文明才得肇始,知識才得傳播,所以應對載字之紙心懷敬意,即便是廢紙碎片也不得褻瀆。
如何敬惜,舊泰州民眾日常生活中就有不少習俗,最可說明的物證當算字紙窟籠,窟籠附砌於臨街牆壁,約30厘米立方的空洞,外用白石板鑿成“凹”字形,上刻“敬惜字紙”四字為面蓋板,嵌於窟籠上與牆面相平,一般高矮位置約齊人肩。每一街巷,均建有數處,供行人在路上撿到字紙,隨時投入籠內。此類窟籠原來海陵城比比皆是,大部分為房主修建牆壁時自願附建。解放後由於人對敬惜字紙思想的淡化,走路撿字紙者絕跡,窟籠已失去作用,修牆砌牆之戶不再重置,加上重點修建危房,加速舊城改造,大面積拆遷,老牆也大部拆光,此窟所剩無幾。且此項工作廢近六十年,大部分人已不知其事,不識此物,在拆遷後沒有把這個不足30平方厘米的歷史遺產收送文物部門,而隨破瓦殘磚作垃圾處理。再過幾年可能這個遺蹟就在歷史上湮沒了。在海陵城北涵西街12號門南牆角,尚有一窟。面蓋26厘米×27厘米,深28厘米,上口鑿有11厘米×11厘米的口門,下半從右而左刻“敬惜字紙”四字。除此似已少見,屬碩果僅存的孤品。敬惜字紙是反映文明的民間習俗和文化積澱之一,應在續志的民俗中加以補載;對現僅存的涵西街12號門牆上的字紙窟籠--敬惜字紙的物證,應宣布為文物加以保護,在街道拆遷前原樣移存博物館。

風景名勝

鳳城河風景區

風景名勝 風景名勝
鳳城河風景區,依傍鳳城河。鳳城河是 泰州人的母親河,千畝水域繞城四周,是江蘇省現存的為數不多的較完整的千年古城河。
鳳城河畔,望海樓、桃園景區內30多個景點匯集了泰州歷史、戲曲、民俗、商賈四大特色文化。 
老街
泰州老街位於泰州古城的東南角、鳳城河風景區桃園景區的東側,
與望海樓隔河相望。老街占地面積3.5公頃,街長約600米,街寬3--4米。街的兩側是分布整齊的明清式建築群,總建築面積約為2.5萬平方米。街內麻石鋪路,青磚黛瓦,騎樓走廊,古式店鋪,集飲食、民俗、歷史等諸多文化於一身,是鳳城河風景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城市榮譽

風景名勝 風景名勝

海陵區被評為全國衛生城市、全國環保城市、全國綠化城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地區、全國最安全城市等,獲江蘇省人居環境政府獎。國家智慧財產權強縣工程示範縣(區)。
2018年10月,入選2018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