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門口遺址

海門口遺址

海門口遺址在甸南鎮天馬村東北方,距劍湖湖尾閭250米處,1957年發現“銅石並用文化”遺址,在長140米,寬20米範圍內小面積清理。遺址中發現住房樁柱224根,均為松木,出土器物多在樁柱之間。樁柱排列不規則,每隔一段即成一排,可能為房屋間隔。遺址內不見碎瓦、碎磚,可能當時房屋非磚瓦建造。房屋五分之四在水上、五分之一在陸地上,門開於陸地一面。遺址房屋數量雖不可知,但是一小村落卻可斷言。

基本信息

出土文物

遺址發現文物近千件,其中陶器475件,石器169件 ,骨器六七十件,銅器14件。陶器有夾沙和硬陶兩種,前者皆手制,後者輪制,且有花紋。陶器很少完整,其中以網墜為最多。石器有斧、錛、鑿、刀、鏃、錐、環、紡輪、磨石等。石刀全部穿孔,有單孔、雙孔,也有磨槽後穿孔的。骨角器有針、錐、紡輪、磨石等。石刀全部穿孔,有單孔、雙孔,也有磨槽後穿孔的。骨角器有針、錐、紡輪、穿孔獸牙、穿孔骨片等。銅器有斧、鋮、刀、鑿、環、魚鉤和裝飾品,還發現半塊陶范,范上花紋與一把銅斧花紋相吻合。此外,遺址中有四處發現穀物,出土時均成黑色。經有關部門鑑定,出土穀物屬於粳稻類型。還有大量獸骨出土。

經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實驗室放射性碳素測定,海門口出土圓木樁,距今已3115±90年(公元前1150±90年)。經過樹輪較正後的數據為公元前1335±155年。

主要作用

海門口遺址 海門口遺址

海門口遺址出土文物,屬銅石並用時期文化,這一遺址的發現,反映出雲南原始社會末期之社會面貌,說明當時這裡已形成一個濱水的村落,村落房屋為一種乾欄建築,與近代雲南一些少數民族房屋相似。遺址發現的器物,具有洱海地區新石器文化若干特徵,無論石器或骨器,都磨得整齊精緻,陶器開始出現輪制痕跡,說明整個社會生產力有了飛躍的進步。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發現的14件銅器中有斧、刀、鑿裝飾品和魚鉤,還有製造銅斧的范,標誌著當地冶金術的發展。這些銅器雖然粗糙、簡單,但後來雲南光輝燦爛的青銅文化是從這裡開始的。由於生產工具的改造,農業、畜牧業和漁獵均很發達。遺址中發現的粳稻大概一直是遠古時期雲南地區栽培主要稻種。從測定的遺址形成時間看,當時雲南剛剛跨進階級社會的大門,而我國中原地區正處在殷商晚期。截止目前所知,海門口遺址是雲南銅石並用文化最早發源地,標誌著雲南地區利用金屬的開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