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hǎi zéi
釋義
即海盜,出沒于海洋上或沿海地帶的盜賊,也可以稱為海盜。
出處
西晉陳壽《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孫堅)年十七,與父共載船至錢唐,會海賊胡玉等從匏里上掠取賈人財物,方於岸上分之,行旅皆住,船不敢進。”
海賊,意指在專門在海上或沿岸搶劫其他船隻的犯罪者,是一門相當古老的犯罪行業。自從人類開始利用船隻運輸以來,海盜便應運而生。特別是航海發達的16世紀之後,只要是商業發達的沿海地帶,都有海盜,此犯罪行業獨特的是,海盜者多非單獨的犯罪者,往往是以犯罪團體的形式打劫。
在世界上有相當多的典籍記載海盜的行跡。也因此有許多古老的字專稱某一時期的海盜,如中文的倭寇,英文的“buccaneer”尤指17世紀與18世紀在西印度群島掠奪西班牙船隻的海盜(一般譯成巴巴利亞海盜)。
在1691年至1723年這段時間,被稱之為30年的海盜“黃金時代”,成千上萬的海盜活動在商業航線上,這個時代的結束以巴沙洛繆·羅伯茨的死為標誌。
此外,有許多政治人物,探險家也都出身於海盜家庭。如台灣鄭氏王朝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原是海盜,英國探險家法蘭西斯·德瑞克,10世紀的丹麥國王哈拉爾德(Harald Gormsson)等。
現代著名的海盜民族是菲律賓的摩洛人。在馬來西亞一帶的馬六甲海峽是海盜出沒最多的海域。近年索馬里一帶印度洋海域海盜猖獗,往來該處的船隻經常遭到洗劫,已引起國際關注,部分國家如美國、中國及新加坡更派兵對付海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