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流域城市水系最佳化調度

海河流域城市水系最佳化調度

海河流域城市水系最佳化調度由科學出版社於2008年出版。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海河流域城市水系最佳化調度》基於科學配置城市水資源、不斷改善城市水環境的思想,系統、全面地介紹了水資源聯合調度方法、模型及技術,闡述了國內外研究進展及其理論基礎和研究架構;把握了聯合調度這一領域的國際前沿和最新研究動態,在理論研究、方法套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根據大量的數據與資料,以海河流域城市水係為案例,研究了城市水質水量聯合高度技術及其在城市水環境改善中的套用,並提出了生態健康評價技術、藻類生長控制技術和聯合調度技術模型。

目錄

前言
上篇 理論篇
第1章 緒論
第2章 理論基礎與研究架構
第3章 海河流域水系分區與城市分類
第4章 城市水系最佳化調度模型
下篇 案例篇
第5章 北京市北環水系概況
第6章 生態系統健康評價
第7章 生態環境需水整合計算
第8章 最佳化調度關鍵模型構建與模擬
第9章 最佳化調度技術及方案庫設計
第10章 最佳化調度決策支持系統
第11章 水生態文化構建
第12章 結論與展望
參考文獻

文摘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
城市水資源是城市建設和發展的基礎,是人民生活安全的保障。城市水資源短缺不僅制約著城市經濟的發展,而且也關係到城市社會的穩定和興衰。隨著城市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水資源矛盾日益凸顯,主要體現為城市水資源日益短缺與城市用水不斷增加之問的矛盾,城市水環境不斷惡化與城市人民用水要求不斷提高的矛盾。因此,科學配置城市水資源,不斷改善城市水環境,提高水資源最佳化調控能力是城市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急需解決的科學問題。
最佳化調度技術是當前水資源配置的一個研究熱點。目前的研究大多是基於流域或區域的尺度,對城市水資源的最佳化調度技術的研究相對有限。因此,城市水系最佳化調度技術及其在城市水環境改善中套用的研究既具有理論價值,又具有廣泛的套用前景。
1 海河流域是我國的七大流域之一,據2005年統計數據,海河流域承載著全國10.2%的人口和14.1%的國內生產總值。首都北京和直轄市天津都坐落於此,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但是作為流域基礎支持系統之一的水環境卻在不斷惡化,已成為阻礙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1.自然地理條件
1.1.1 海河流域概況
海河流域地處我國北方,位於東經112。-l20。,北緯35。-430,東臨渤海,西倚太行,南界黃河,北接蒙古高原,地跨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省大部、山西的東部和東北部、山東、河南兩省北部以及內蒙古自治區和遼寧省的一小部。流域總面積31.82×104km2,約占全國國土總面積的3.3%。
全流域總的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大致分為高原、山地及平原三種地貌類型。西部為山西高原和太行山區,北部為蒙古高原和燕山山區,面積18.94×104km2,約占60%;東部和東南部為平原,面積12.84×104km2,約占40%。流域內,北有燕山,西北有軍都山,西有五台山、太行山,海拔高度一般在l000m左右,最高的五台山達3058m。這些山脈環抱著平原,形成一道高聳的屏障。山地與平原近於直接交接’,丘陵過渡區甚短。山地高原內有張宣、陽蔚、涿懷延、大同、忻定、長治等盆地。按成因,平原可分為山前沖積洪積傾斜平原、中部沖積湖積平原和濱海沖積海積平原。平原地勢自北、西、西南三個方向向渤海灣傾斜,其坡降由山前平原的1%o-2%o,漸變為東部平原的0.1%e-0.3%0。由於黃河歷次改道和海河各支流沖積的影響,平原內微地形相當複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