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會寺旅遊風景區

海會寺景區,是一座唐宋帝王兩賜名額的千年古剎。

景區簡介

海會寺景區是一座唐宋帝王兩賜名額的千年古剎。整個景區依山傍水,風景秀麗;九曲龍泉,綠水潺潺;擎天雙塔,巍峨壯觀;殿宇佛閣,古建叢集;池沼湖瀑,景觀林立。歷來為古澤州觀光旅遊、休閒避暑、誦經拜佛、讀書講學的名勝地。
寺院創建於隋代,唐代已頗具規模。唐昭宗李曄先賜"龍泉禪院",後宋太宗趙光義又"赦賜海會寺為額"。明清是寺院的鼎盛時期。
景區內先存古建有建於後梁龍德二年(公元922年)的舍利塔;建於嘉靖、隆慶年間(公元1565年--1568年)的如來塔。有重建於明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的大雄寶殿。另外還有鐘鼓樓、四大天王殿、藥師殿、毗盧閣、十閻王殿、臥佛殿、觀音殿、文武聖神殿。寺內先存古建體現了唐宋直到明清各個朝代的不同建築風格,特別是被古建專家讚譽為"國之瑰寶"的琉璃懸閣寶塔,是中國樓閣式塔中的佳例。塔高五十多米高,八角十三層,在第十層向外在支出一圈琉璃懸閣,遊人可登塔在此憑欄眺望,一覽太行美景。寺內著名的景觀有"海會龍湫"、"流觴曲水"、"龍涎飛瀑"等。
寺內還有一處海會別院,為明代吏部尚書王國、張慎言讀書講學之所。明清這裡曾出現過一位大學士、三位尚書、幾十名進士、幾百名舉人,是當時陽城一所輝煌的書院。
寺內現存五代至清代的碑額近百塊,其中不少名人的詩文和手跡石刻。寺內文物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景區景觀

海會寺景區位於陽城縣北留鎮大橋村,北距皇城相府1公里,1965年被確定為山西省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對外開放,是太行山中的名剎。景區分為寺廟區、雙塔區和古典園林區,有九曲龍泉、滴水觀音、大雄殿、藥師殿、白兔銜經等景觀48處。
海會雙塔
海會寺塔院,兩進院落,院內矗立著海會寺的標誌性建築--被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專家讚譽為"國之珍寶"的海會雙塔。
這座豐腴古樸的磚塔,創建於唐末梁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塔為六角十級,高二十餘米,塔內空闊,交叉辟有門洞,壁畫滿鑲三排規整的小像,工藝精湛,造型古樸。塔外磚壁密布佛龕,龕內嵌滿坐佛,因此又稱"千佛塔"。這塔原是順慜禪師圓寂後,他的弟子們為他建造的"舍利塔"。
這座瘦俏玲瓏的琉璃塔是明代嘉靖、隆慶年間仿照西湖南面月輪山的六和塔建造的。此塔為八角十三層,高五十多米,塔的各層都設有內室,在內室之外厚厚的塔壁中辟有螺旋形通道,通道中有磚砌台階,盤旋而上可直達塔頂,外觀八角形,層層向上遞減,各層斗拱、重檐和塔身三者之間,在尺度投影設計上非常適度。每層檐角還有鐵鈴,每當微風吹拂,能聽到悅耳的聲響,這些都是西湖六和塔之處。但此塔在仿造的同時又有創新,這座塔比六和塔更加精美、俏麗,建造者在塔身增施了許多琉璃構件,使這座琉璃寶塔更加流光溢彩。特別是在塔的第十層向外支出一圈平座,並圍以琉璃欄桿,形成了一座瑰麗的懸空樓閣。中國古塔專家張馭寰教授在《中國文物報》上撰文稱:"這在北方的樓閣式塔中也是唯一佳例。"
大雄殿
寺內有金、元、明、清的佛殿,是一組很有價值的古建築群。佛殿中軸線東西側有兩處古典園林區,充分利用龍泉水為潭、為池、為沼、為湖、為瀑、為流觴曲水,為黃河九灣,使寺院靈氣大增。徜徉其間,不僅能受到佛教文化的薰陶,也能感受到園林文化的氣息。
重建於明成化十五年(1479)的大雄寶殿。門上殿額為明代 "天下第一清官"、僉都御史楊繼宗親筆書寫,字跡渾厚,遒勁有力。這座大雄殿面闊五間,進深八椽,懸山式屋頂,彩色琉璃屋脊,斗拱出挑,翼角高翹,富麗堂皇。
海會龍湫
古為陽城八景之一。在寺院北邊的大雄殿後有一股泉水,水位很高,水量很大。泉水從地面流過來,在這裡從一個巨大的龍口中噴涌而出,瀉入這個十角深潭,形成一道飛瀑,十分壯觀。
清朝順治年間,陽城縣令陳國珍曾經寫過《海會龍湫賦》。清朝雍正年間澤州知府朱樟到此遊覽,也曾經發出過:"雁盪曾勞山水夢,憂如身到大龍湫"的感嘆。朱樟是浙江錢塘人,他把這裡的山水與浙江的雁盪山相提並論,把海會龍湫比作雁盪山的名勝大龍湫,可見當年海會龍湫的勝況
龍泉
一千多年前在此建寺,即因寺中的池沼湖塘都由此泉而派生,所以唐昭宗李曄賜額"龍泉禪院",海會寺在唐代稱龍泉禪寺。寺院建在華陽山九脈匯合之處,古稱九龍回頭。寺中有龍泉,當年"龍泉"之水從地下"噴涌而出","其流湯湯"。泉水"夏寒疑冰,冬溫若沸,比鏡瑩澈,同醴甘香"。
流觴曲水亭
我國古代有一種修禊的習俗,流觴曲水就是古人修禊活動的一個場所。引清流為曲水,招親朋列坐四周,在水中放置酒杯,任其順流飄蕩。杯停在誰的身邊,誰就飲酒吟詩。一觴一詠,暢敘幽情。古人修禊的盛況,列坐水渠旁一觴一詠的情趣,書聖王羲之在他的《蘭亭集序》中作過淋漓盡致的描寫。
海會別院
在海會寺中,有一處不起眼的院落。然而在明清兩代,這裡卻是陽城一所最輝煌的書院。陽城明清名列三城,與韓城、桐城齊名,明清兩代,陽城出進士120多名,其中有一半以上集中在海會寺周圍的村莊。古代沁河兩岸文人鼎盛,從這裡走出的王國光、陳廷敬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官員先後在全國各地任職,他們的成名影響了周圍的讀書人,他們的蒞臨又吸引了周圍的文人。因此這裡成了文人學子聚會的中心,從明至清,這裡先後有不少詩社活動。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樊南詩社"、"梅花詩社"、"七逸老人詩社",他們都留有大量的詩篇。

景點信息

景區級別:AA級景區、山西省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晉城市陽城縣東15公里北留鎮大橋村
門票:30元
開放時間: 冬季08:00-17:30,夏季 07:30-18:00
交通:晉城每天有到北留鎮的車,20分鐘一趟,車程1小時,票價10元/人。到北留鎮後可以坐當地的面的前往海會寺,兩地相距約5公里,車費1-2元/人。海會寺向北1公里處就是郭峪古城和皇城相府。
景區相關服務設施:相關服務設施北留鎮上都有,或回到陽城縣。
食:晉城市內有很多有名的山西麵館,如砂鍋餄餎,岳家拉麵,高平里格抓、過油肉大米、十大碗等等。
周邊景區:郭峪古城、皇城相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