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詞條
-
板塊
板塊是板塊構造學說所提出來的概念。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岩石圈並非整體一塊,而是分裂成許多塊,這些大塊岩石稱為板塊。板塊是大地構造理論指由地質上的活動地帶劃...
概述 構造學說 六大板塊 板塊邊界 板塊運動 -
板塊構造理論
板塊構造理論常被用來探討地殼運動的產生原因,地球自從形成以來在地表和內部進行著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地球表面形態特徵正是地球的內外力綜合作用的結果。
概述 理論基礎 學說簡介 學說內容 學說套用 -
板塊大地構造學說
板塊大地構造學說是指地球最上層約不到100公里的厚度是一層帶有彈性的堅硬岩石,叫做岩石層,或叫岩石圈。
板塊大地構造學說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
大陸板塊構造說
板塊構造理論,是從海底研究得出的,是了解地球形態的一把鑰匙。
名稱 內容 -
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提出的。根據這一新學說,地球表面覆蓋著內部相對穩定的板塊(岩石圈),這些板塊確實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
演化歷史 基本內容 構造劃分 運動原因 運動區別 -
板塊構造
板塊構造(plate tectonics)理論是一種現代地球科學理論。其產生於20世紀60年代(Wilson,1965)。板塊構造認為,地球表層(岩石圈...
基本釋義 運動形式 邊界分類 六大板塊 海陸分類 -
海洋板塊
熔解的岩漿往上移動到接近海底時,有的岩漿會在地下凝固,成為海底地殼。這類固化的岩漿就是玄武岩。另一方面,岩漿流出後剩下的部分,已經沒辦法產生新岩漿,於是...
概念 內容 形成原因 特點 板塊與海洋能 -
板塊學說
當代最有影響的全球構造理論,1968年由法國地質學家勒比雄提出。該學說認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體一塊,而是被一些活動的構造帶——海嶺、島弧、平移大斷層等...
概述 產生 特點 研究計畫 套用 -
海底平頂山
海底平頂山首先由哈利·哈蒙德·赫斯(Harry Hammond Hess)確認。赫斯當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帶領一艘船以回聲測深儀收集資料。資料顯示海底情況...
海底平頂山 海底平頂山的發現及相關理論 海底平頂山的分布 海底平頂山的成因 參考資料: -
板塊構造說
板塊構造說(theory of plate tectonics)是指現代地學理論之一。20世紀60年代中,在大量海洋地質、池球物理和海底地貌等資料分析的...
簡介 簡史 基本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