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初建
該寺由祖等河北河間府金氏後裔會地始建於康熙三年(1664年)。在城內東南隅轉彎胡同,為一四合院,曾由金敬之(約1736一?)任阿訇。
修繕重建
雍正年間重建,回族庫生尹三聘(約1688一?)撰文鐫碑。
民國13年(1924 年)回玉清(復州人)與李萬玉、金振喜、馬文等十大鄉老擴建,殿宇式拜殿。二層望月樓,並建有灰磚碑接儀門,建築面積586平方米,為東北名寺之一。
1966年“文化大革命”時,古殿被拆除,改做街辦化工廠用。
1979年落實宗教政策,1985年鞍山市宗教事務部門,與海城市長協調,訣定撥款11萬元,寺管會李純良主任、金滿使阿訇等組織教民捐資7萬餘元,重建阿拉伯式禮拜大用,1983年12月4日,舉行院裡的落成典禮,李純良主任等鄉老又用半年時間改建現代化男女花實6間,增建廚房2間,1991年6月23日剪彩放回族國小操場舉行大型文藝慶伊活動,為每戶穆斯林發贈“伊斯蘭教基本知識”紀念品。教民1332戶,共4665人,均回回族,奉行格達目。本坊現有阿訇2人,滿拉2人,學查7人。藏阿文《古蘭經》150本,波斯文經50本。瀋陽市寺趙鳴洲老爾林親筆挺寫的“太斯迷耶”(瓷磚匾額)懸掛在大殿門楣正中。清雍正年間由尹三聘撰寫的“海城清真寺碑記”載人《奉天通志》、《遼陽縣誌》。
地理交通
海城清真寺位於遼寧省海城市海州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