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圖夫低合金高強度鋼

各發達工業國家的低合金高強度鋼產量約占鋼產量的10%(見合金鋼)。 19世紀末,在低合金高強度鋼發展的初期,鋼種的合金設計只考慮抗拉強度。 中國於1957年開始研製低合金高強度鋼,結合中國的資源發展了Mn

海圖夫低合金高強度鋼是一種冶金的專業術語。

這是一類可焊接的低碳工程結構用鋼。其含碳量通常小於0.25%,比普通碳素結構鋼有較高的屈服點σs或屈服強度σ0.2(30~80kgf/mm2)和屈強比σs/σb(0.65~0.95),較好的冷熱加工成型性,良好的焊接性,較低的冷脆傾向、缺口和時效敏感性,以及有較好的抗大氣、海水等腐蝕能力。其合金元素含量較低,一般在2.5%以下,在熱軋狀態或經簡單的熱處理(非調質狀態)後使用;因此這類鋼能大量生產、廣泛使用。各發達工業國家的低合金高強度鋼產量約占鋼產量的10%(見合金鋼)。

19世紀末,在低合金高強度鋼發展的初期,鋼種的合金設計只考慮抗拉強度。鋼中加入較高含量的Si、Mn、Ni、Cr等某一合金元素以改善某一方面的使用性能,但獲得高強度的主要手段仍然依賴於較高的含碳量。隨著鋼結構由鉚接向焊接發展,為了提高鋼的抗脆斷性能,逐步向降低鋼中含碳量和複合合金化的方向變化。20世紀50年代,為節約合金元素,曾採用熱處理的方法以獲得強度和韌性的良好匹配。60年代,開始了稱之為微合金化和控制軋制生產的新階段,出現了一些新的鋼種。至70年代,發展成熟的微珠光體鋼和無珠光體鋼、針狀鐵素體鋼、超低碳貝氏體鋼、熱軋雙相鋼以及低碳馬氏體鋼在油氣輸送管線、深井油管、汽車鋼板等領域中得到推廣套用;預計在80年代,這些鋼種在工程結構材料中將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國於1957年開始研製低合金高強度鋼,結合中國的資源發展了Mn、Mn-V、Mn-Ti、Mn-Nb和Mn-Mo等一系列的鋼種,屈服強度為30~70kgf/mm2。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