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簡介
海南省農墾中學創建於1972年10月15日。學校現有初、高中六個年級共78個教學班,在校生5000餘人。有在崗教職工346人,其中專任教師251人,有教授1人,碩士學位5人,特級教師2人,高級教師105人,中級教師79人。校內設施齊全,設備先進。有各類專用教室100多間,面積近5000㎡。是海南省重點中學之一,也是全省唯一一所有黨委建制的中學。
海南省農墾中學擁有一支較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有高級職稱60人,中級職稱55人。建校以來,教師在省級以上報紙刊物發表了500餘篇論文,參與編寫80冊教參或叢書,有56篇教育教學論文獲獎。中青年教師參加優質課比賽成績突出,獲全國一等獎9人次,省一等獎23人次。校內教研氣氛濃烈,僅去年一年就有154篇各級教師撰寫的各類論文獲校級獎勵。
現代化教學
設備先進。有各類專用教室100多間,面積近5000㎡。學校基本實現校園數位化,所有教室實現多媒體化,所有辦公室、教師宿舍、學生座位都聯入10兆光纖高速寬頻網際網路。學校為每位教師配備時新筆記本電腦一台,另建墾中教學網支持常規教學。2010年9月實現了無紙化辦公。另有兩間微格教室,視頻直播上課。
取得成績
1985年和1989年兩次被農業部評為先進單位。2003年被教育廳評為“體育先進學校”,被農墾總局評為計生先進單位、社保工作先進單位。2005年海南省教育廳組織的“雙實驗教學評估”獲得優秀、順利通過了省“教師繼續教育培訓”檢查和“雙基教育”檢查。在海南省農墾2004-2005年度教育教學評估中被評為優秀單位、德育教育先進單位。2005年被評為海南省實驗教學一級學校,4月被總局評為2004年度計畫生育優秀單位,5月校團委被總局評為2004年“五四紅旗”團委和海南墾區優秀學校、海南墾區中國小德育工作先進集體。2006年,我校榮獲“海南省新課程改革先進集體”稱號,在海南省教育廳“現代技術教育學校”和“現代實驗學校”評估中獲得“優秀”等級。
學校擔負著墾區90多個農場員工子女的高中教育和農場中學教師的培訓任務,三十年來向全國大中院校輸送優秀畢業生5000餘人,培養了4名省高考狀元,誕生了3個世界體育冠軍。近五年來,中考、高考及學科競賽成績,更是突飛猛進。高考總分700分以上人數、800分以上(北大、清華入圍人數)、一本入圍率等三項指標,均列海南省前三位。2008屆畢業生有2人作為保送生被清華大學錄取(我省僅有4名),還有2人進入北京大學自主招生的最後面試階段。今年高考,綜合分加上會考分,800分以上有17人,列海南省第二名;700分以上有173人,本科入圍率為90.2%,其中一本入圍率為66.7%,列海南省第三名。
高中數學、物理、生物、英語等學科競賽,獲得全國一、二等獎人數,均列海南省前二位。中青年教師迅速成長,參加各類調教及優質課比賽獲得一等以上獎勵國家級9個,省市級25個。出版教師論文集一部,30多萬字。教師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500餘篇,參加編寫教參或叢書80冊,有56篇教育教學論文在全國獲獎。自編校本教材6部,主持省級以上課題11個,已結題2個,其中“練筆成集”課題推廣效果顯著。藝術教育保持省內先進,每年都有學生在聲樂、器樂和繪畫、雕塑等方面獲得省級以上獎勵。
辦學特色
一、採取“封閉制管理,開放式教學,立體化育人”管理模式。 所謂“封閉制管理”包含二個層面:一是校園的有形封閉,能夠減少或阻隔來自社會的不良因素對於校園安全和教學環境的干擾,保證師生學習與生活的相對獨立與安定。二是制度管理,讓制度與人格相融合,讓規章與師德相統一,讓制度成為牽引全局的機車,讓規章成為實現個人價值的動力。這是完全自覺、完全從自身實際出發的“封閉”——嚴格執行規章制度。 所謂“開放式教學”, 既是一種辦學理念,又是一種教學模式。它包含五層意思:一是教師之間(校內、省內、國內)的互相交流學習;二是學生之間(校內外、虛擬世界)的學習交流;三是教學資源共享(主要是網路);四是課堂教學的開放(向家長、社會、專家開放;內容的開放性;本市兄弟學校觀摩教學;下農場中學支教);五是參加省外調教。 所謂“立體化育人”,就是構建立體化的德育網路,它有五層含義:一是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二是班主任、科任教師和員工,齊抓共管的教育,即“全員班主任制”;三是教室、宿舍、食堂、運動場、校內公園及公共場所,處處都給人以薰陶,即所謂環境育人;四是文化課、勞動課、實踐課及活動課,交差滲透積極的價值觀、人生觀,促成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整合,以期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觀念文化協同發展;五是發展學生特長。
二、實行“目標管理”與過程監督相結合的施政策略。 逐級簽訂《目標責任管理書》,工資、資金、福利等,按約定支付,獎勤罰懶。年終評優、評先,都有據可依。我校從2001年開始實行,效果良好。各科室月考核上報,日常工作檢查記錄,適時公布階段成果等措施,構成管理常規,重點監管過程落實。
三、多渠道、多形式的人才引進、培訓新模式。 引進名校教師,招收應屆優秀畢業生,加強校本培訓等,是我校教師隊伍建設的主要措施。 我校的校本研訓於2002年啟動,實行“年學分制”,校內採取集中學習、分組學習、觀看電教片、印發資料,寫心得體會、廣播、宣傳專欄、牆報、知識競賽、辯論賽、辦培訓班等方式,別具特色。 新課程實施以來,我校在跟進培訓方面,創造了以下八種培訓方式:1.兵教兵,集體研習式。2.官教兵,專家點撥下的合作互動式。3.派遣取經式。4.自學專著式。5.辯論會自我教育式。6.日常行雲流水的自學式。自編出版內刊《攻玉集》,每學期出版5~6期,供全體教師利用零碎時間陸續自學。現已出版到總33期,為全體教師陸續編印了一百三十多萬字的自學材料。7.編班集訓式。8.教研論文升華式。我校實行教師撰寫教研論文以總結個人課改實踐創新經驗,將教學反思獲得的認識理性化,形成並升華教師自己的教育教學思想的制度。 近三年培訓經費共投入40萬元左右,基本滿足了校內校外培訓活動的需要。
四、以教研促教學,開拓教學新領域。 主要形式:一是利用校內三個教研協會,開展年度論文評比。二是獎勵課題申報,重點放在教材、教學研究和實驗上。三是豐富學生活動課內容和形式,加強研究性學習指導和評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