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2002年6月28日,學校成立海洋學院,水產養殖專業劃歸海洋學院。2003年7月24日在整合農學院和生物科學技術研究所的基礎上成立生命科學與農學院。學院現有農學、園藝、園林、動物科學和生物技術共五個專業,二個校級重點學科,一個碩士學位授權點,一個省級重點實驗室,一門省級精品課程,在校學生約860餘人。學院現有4個教學實驗室(11個分室),1個校外實習農場和5個校內實驗園地,校內園地包括農學園、果樹標本園、園林花圃、苦丁茶基地等。學院還設有生物科學技術研究所、苦丁茶研究所、熱帶生物工程研究中心、香稻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學院現有一支與教學、科研需要相適應的師資隊伍,在職教職工(含科研、行政人員)80人,其中教授(含相應職稱)15人,副教授(含相應職稱)15人,講師、實驗師28人。具有研究生學歷人員30人(博士含博士後15人)。國家特貼專家1人,省特貼專家3人,博士生導師2人。學院的教學、科研和技術開發,以市場為導向,以良種、良苗、良藥為重點,以服務海南熱帶高效農業為宗旨。在許多方面為海南的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
學校發展
我院教研人員承擔了一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863計畫項目、國家“九五”重點攻關項目以及國家計委、林業部、海洋局、教育部、省教育廳資助項目。共獲國家技術發明專利2項,出版著作14部,學術論文143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二等獎一項,三等獎四項。在科技產業開發方面,我院實驗獸藥廠已獲準生產的獸藥有34個品種,蛙藥6個。此外,學院在耐鹽植物與分子育種、苦丁茶研究開發、熱帶花卉組織培養等方面均為海南的經濟建設與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學院十分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加強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就被安排在園地里開展實踐勞動。從二年級起,則分批選派優秀學生參加教師的科研課題工作或在實驗室兼任實驗員。每年暑假,學院還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的科研課題多次在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競賽中獲獎,其中,獲得二等獎一個、三等獎二個、鼓勵獎二個。學院學生在文藝、體育等方面也取得優異成績。學院學生的專業水平、綜合素質都得到明顯的提高。
歷史沿革
海南大學農學院的前身是七十年代創辦的海南行政區農學院。1977年下半年海南行政區實行一套班子兩個牌子的辦學形式,在海南農校的基礎上創辦海南行政區農校大專班。校址在瓊山縣道美原海軍軍區後勤部舊址。學院下設大專部和中專部兩個部。大專部設有農學、牧醫、機電三個專業,學制為三年。中專部設有農學、牧醫、機電三個專業,學制為三年。學員為社來社去學員。1978年9月恢復高考招生。此期間的領導班子為:陳克攻任書記兼院長,吳力求任副書記,王梧、詹尊沂任副院長。1980年8月院校分家,成立行政區農學院,校址遷至農校附近的原海南行政區政治部舊址。此期間的領導班子為詹尊沂任院長兼副書記,吳力求任副書記,陳穎橋任副院長。1983年併入海南大學,成立海南大學農學部,校址由瓊山縣道美遷至海口市海甸島。此期間的領導班子為:侯錫康任農學部主任,詹尊沂任書記。農學部下設農學、牧醫、熱作三個專業。1986年校內體制調整,農學部更名農學系,此期間的領導班子為陳家悅任系主任,梁定漢、程儒參先後任書記,郭玉彥、梁淑群任副主任。1988年學校再次進行體制調整,將農學系、水產系和熱帶生物研究中心合併組建海南大學農學院,學院設有農學、水產、食品工程、園林工程、園藝等6個專業,其中農學、食品工程為本科專業。此期間農學院院長依次為陳家悅、陳秀蕙、符氣浩、張壯林;總支書記(副書記)依次為王兵中、吳發、楊雲山、王強;副院長為符氣浩、李冠一、周家輝、張壯林、劉國民、曾嶒、楊小波、黃勃。2003年7月24日在合併農學院和生物科學技術研究所的基礎上成立生命科學與農學院,陳守才任院長,王強任黨總支副書記。現任副院長(主持工作)吳蔚東,黨總支副書記(主持工作)王強。
學院創辦28年來,共培養出3000多名合格畢業生,他們絕大多數分布在海南各地,不少人已成為農業戰線以及其他行業的骨幹,為海南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