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長城[明清時期海防遺址]

海上長城[明清時期海防遺址]
海上長城[明清時期海防遺址]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據統計,明清時期汕尾沿海從東起神泉(今惠來),西至平海(今惠東)的海岸線,共築衛所城4座,煙墩14座,海防炮台24座,古堡2座,構築起以衛城、所城為骨幹,堡、寨、墩、烽堠和障礙物相結合的軍事工程設施。這些海防設施,或獨立於海島之上,或築於江河海口,或密布于海岸,各鎮一方又互相呼應,編織成一道道保衛家園的海上長城。

基本信息

炮 台

汕尾炮台有史可查最早當推建於宋代的倚壁虎炮台。
倚壁虎炮台位於市城區馬宮金埕鄉北山村北面,地名“倚壁虎”山腳處,山如其名,地勢陡峭,俯瞰港灣,帆船可通坎下城、捷勝等地。該炮台始建於宋代,沿用至元代,明代以後,隨著港灣沖積成平地,炮台遷址於石龜山旁,稱為“龜城炮台”,明末清初,又遷往長沙村北側的炮台山。現遺存炮台牆基長、寬各20米,面積400平方米。
查閱方誌史書,發現汕尾的海防炮台除坎下城外,幾乎都是建於清代,從中可以看出,明代碣石雖設衛城,但還相對處於冷兵器時代。清代之所以建起較多的海防炮台,是因為在清朝初年相當長的時間裡,汕尾地區成了盤踞在台灣的南明小朝廷與清廷角逐的勢力範圍,形勢多有反覆,加之倭寇加劇,為了將敵對勢力扼於海上,清朝政府不得不大量修築炮台。
清之炮台,以長沙炮台、遮浪炮台和淺澳炮台最為重要。這些炮台均處於出海口,地處要衝,扼海上交通要道,或為縣城之門戶,或是衛所之屏障,具有能獨立作戰和長期堅守的能力。
長沙炮台位於城區馬宮鎮長沙海口處,東0.5公里為長沙村,西北臨長沙灣,西側約2公里是大金籠山,為麗江出海口處,水路直通海豐縣城,地處海防軍事要衝,炮台扼險而守,視野寬闊,威鎮長沙海口,是古代重要的軍事關卡。清嘉慶九年(1804年),海豐縣令張瑞瑛把原在長沙村北側的炮台遷至長沙海口,建成長沙炮台。
該炮台平面成橢圓形,配置海防火炮10門。東西長50米,增北寬40米,面積2000平方米,依山臨海而建。牆高5.2米,均用不規則花崗岩石塊砌築。南側山坡高處建瞭望哨房一座,山坡東西兩側各建一座營房。東牆設有門,門頂石匾額刻“鎮海”二個大字。沿內牆邊有一通道。現已被城區政府頒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鮮為人知的是在長沙灣出海口浪清村附近的水域下,還有一段用於攔阻海上賊船進入浪清的蚝石攔,為蚝石和亂石塊堆放而成,長約500米,平時隱沒海面之下。據載,該石攔建於清嘉慶年間,由當時的兩廣總督那彥成批准所設。現存有殘跡。
遮浪炮台位於紅海灣遮浪西南一公里處,東、西、南三面臨海,視野廣闊,為捷勝所城的前哨。距碣石一百三十里,距捷勝三十里。該炮台始建於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由石碣衛撥兵防守。炮台及兵營牆體均用花崗岩石塊砌築,牆寬2.2米,殘高2.5米,四面周長123米,面積900多平方米。正面有10級台階,台階上面為炮位,炮位設有東、西、南三個方向,各炮位長3.5米,寬1.3米,均為灰沙夯築,各炮位之間有通道。炮台北側與兵營相連,兵營平面成梯形狀。北面設有大門寬1.74米,高2.4米。原來四周設垛口36個,內面分設營房8間,配置海防火炮8門。
位於陸豐碣石鎮淺澳村北面岬角山崗上的淺澳炮台,三面臨海,東控潮州,西扼惠州,為碣石衛城的海上屏障,是明清時期粵東地區重要海防軍事基地。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夕,林則徐曾親臨此地視察。炮台遺址平面為長方形,牆基長50米,寬40米,牆厚1.5米,高2.5米,用不規則條花崗岩石壘築,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炮台南下面的營房,為灰沙夯築,現保留有段殘牆,遺留有炮眼。
另外,石獅頭炮台和後門炮台也是清代較為重要的海防設施。
石獅頭炮台位天紅海灣遮浪施公寮半島的田下山上,東距施公寮村2公里,西南距施公寮村半公里,北臨碣石灣。始建於清康熙年間。炮台西北面臨海處直徑6米的半圓形中,分東、西、北方向設三面炮位。各炮位長2米,寬1米,高0.5米。炮位之南緊連兵營通道,寬4米,東西兩側為營房。由北到南,左右兩邊各9間,進深各4米,每間各有小門,寬0.7米,所有牆體均為灰沙夯築,現牆殘高4米,總面積約400多平方米。

海上長城

之鮜門炮台

鮜門炮台位於深汕區鮜門鎮西面海邊,可瞭望鮜門港全部海面。始建於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道光十四年(1834年)紳士林光佩重修。炮台四面周長119米,牆高4.5米。原設營房13間,海防火炮7門。這是為防倭寇洋匪搶掠而建。清鹹豐年間,曾為農民起義軍占領。炮台的東南和西北二面牆體保存較好,西南面臨海,海潮常年沖刷,牆體已倒塌,東北面部分牆體和營房倒塌。

煙墩

古代戰爭的敵情警報,均利用地形地物構築煙墩,派兵駐守,守兵晝夜瞭望,寇至夜則舉火,晝則舉炮為信。墩台相望,首發尾應,逐台傳遞警報。汕尾境內的煙墩,年代古遠均不可考。明清的煙墩,沿惠潮官道兩側而設。明末清初,東南沿海人民不斷起義,戰火頻仍,加之倭寇不斷臨境襲擾,因此,清政府在衛所、城堡之間的交通要道的沿途山頂或沿海半島上,擇居高臨下、視野開闊的高地山巒設立煙墩。有石築、磚築、土築多種,均為四方形。煙墩薪糧充足,置弩於上,鑿井於旁,以嚴守備。
位於陸豐湖東港口東面山上的湖東煙墩,始建於明代,曾多次坍塌重建,最後一次重建是在上世紀的50年代,牆壁厚度足有80公分,巍峨聳立。今塔頂掛有信號風標和導航燈。
大湖山煙墩位於陸豐東海鎮東面廣汕公路北面的大湖山頂。用三合土夯築,四方形,上寬下窄,基座寬6.7米,上部寬6米,高4.5米,牆厚1米.據有關資料記載,該煙墩始建於清康熙元年(1662年),與大湖山煙墩同期建造的還有陸豐博美西面白仔嶺山頂上的白仔嶺煙墩,其建築形狀與大湖山煙墩基本相同。
位於紅海灣田墘南町鄉1公里處的南町山煙墩,北距田墘約3公里,海撥高200米。煙墩建於清康熙六年(1717年),呈方形,長5.3米,寬5.1米,高2.8米,四面牆體為灰沙夯築,各留有通氣孔。墩內為堆放柴草、硝藥的地方。是我市一處保存較好的煙墩。
大華煙墩位於城區新港大華鄉西北側山上,海撥高400米,東北面可瞭望汕尾港全部海面,西南面可俯視捷勝海面,視野廣闊。該煙墩用石塊拌紅粘土砌築成方形,長、寬各5米,高4米。西側有石砌台階,台階西側7米處有長5米,寬4米的房屋牆基,周圍用花崗岩石塊砌築34×25米長方形圍牆。據考證,該煙墩為清代康熙年間(1662——1722年)所建。
於清嘉慶年間建成的浪清煙墩,位於城區馬宮鎮浪清村後的煙墩山頂端,海撥高218.5米,距馬宮港口約3.5公里,煙墩(1796——1820年),規模約為5×5×3米。

碣石水寨

清代屈大均在《廣東新語》載曰:“凡三路,東起潮州,西盡廉,南盡瓊、崖,皆有水寨以守。水寨在潮者曰柘林,在惠曰碣石,在廣曰南頭,在高、肇慶曰恩陽,在雷曰白鴿,在瓊曰白沙,凡六寨。……在碣石有白沙湖,可泊大船。余港多外淺內深,難於出入。碣石衛則海石嵯岈,船易沖磕。甲子門其港亦淺。蓋海防甚難,一遇颶風,船無灣泊之所,每多覆溺,船少又難以戰守,故必量各寨廣狹置船,多為之備。”
水軍是朱元璋起家的重要力量。早在其起兵反元不久的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五月,結寨巢湖的廖永安兄弟、愈通海等以水軍千艘來歸。從此,朱元璋依靠“皆長於水戰”的巢湖諸將,引軍揚帆,渡長江,占集慶(今南京);西征陳友諒,大勝鄱陽湖;東攻張士誠,下平江(今蘇州)諸城。後又命朱亮祖帥馬步舟師數萬討方瑛,迫使其降明。方國珍亡入海上,大將吳禎追而殲之;命湯和、廖永忠率舟師自海道至福州平陳友定;又命廖永忠、朱亮祖為正副征南將軍,由海道取廣東。明王朝在建國時,已有一支實力相當強大的水軍,為明初以舟師防海奠定了基礎。
嘉靖年間設定的碣石水寨,早已了無蹤影,就連文字資料也極不易找到。

坎下城

坎下城,位於汕尾城區內,北鄰後徑村。城呈不規則橢圓形,城牆原高5.6米,殘高3米,為雙層夾牆,灰沙夯築,周長1157米,設垛口391個,分建東、西、南、北四門,配防炮78位。
明崇禎九年,工科都給事、鄉賢葉高標奏建城坎下。十年(1637年)城成。坎下寨始建之時,一面倚山,三面環水。北門是山,今之變電站小山。東、西、南門臨海。西門(今西門媽祖廟處)是水門,只有船隻可以出入,一如《水滸》梁山水寨,碼頭在城內。水寨有水師,水師有水舶,可通捷勝、碣石。時至今日,西門仍留有一個“西門池”,面積雖不大,乃是歷史的有力見證。

古 堡

登上陸豐甲東鎮奎湖村西南側的小山崗上,撫摸著坍廢的古堡,思緒仿佛回到明洪武己酉年,衛所兵士在此夯築城牆時所喊出的號子。歷盡千百年風雨滄桑,古堡仍然保存原來的雄姿,風霜的浸淫,愈發顯出它的古樸。整個古堡呈四方形,灰沙夯築,長45米,寬50米,面積2250平方米,設有營房。進門有一門樓間,長約4米,寬約5米,築有二排台階,望台和銃墩炮架堅固。

長青古堡位於長青村南面臨港灣的小山崗上。長30米,高5.5米,寬35米,面積1050平方米,前面臨海處辟一石門,牆體由條形石壘築,其餘三面牆體為熟貝灰沙洽土夯築。城牆上原有垛口50多個,現存20多個。古堡原設有望台、炮架和營房6間。

營 寨

順治十八年,清廷為了切斷盤踞台灣的鄭成功抗清勢力的物資供應,頒旨“遷界令”,山東到廣東的沿海居民內遷30至50公里,設立界樁,越接者斬,製造沿海無人區。沿海居民流離失所,瘟疫流行,餓孚遍地。當時碣石水師總兵官蘇利因不滿清廷實行的遷海政策,起兵反清,老百姓稱義軍為“老蘇兵。”義軍東擁石帆、坊廓,西控楊安、金錫,在四都狹長的沿海地帶構築了不少防禦工事,其中的龍牙寨和獅地山營寨,異常堅固,至今尚存殘壘。
龍牙寨遺址位於海豐縣可塘鎮可北鄉龍牙村北側。南距可塘墟三公里,現遺址營寨牆長30多米,殘高2.1米,牆體上部寬0.4米,下部寬0.6米,寨牆牆中間連線一炮樓,寨牆和炮樓為灰沙夯築,設定有很多炮眼和射擊孔。營寨東北面山坡有“老蘇兵”操練兵場。
獅地山營寨遺址位天海豐縣大湖鎮高螺鄉獅地山上,營寨寨牆依山坡而建,沿東西向橫跨兩個小山,東北面臨海,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現殘存牆基長300多米,牆高5米.牆體為灰沙夯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