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Karl Vossler , 1872-1949) 德國羅曼語文研究者和語言學家。1872年9月6日生於霍恩海姆,1949年 5月18日卒於慕尼黑。先後在蒂賓根、日內瓦、施特勞斯貝格、羅馬、海德堡各大學讀書。1902年任海德堡大學教授,1909~1910年任維爾茨堡大學教授,1911年任慕尼黑大學教授。1937年因反對希特勒政許可權制學術自由,被迫提前退休。1945年重返該校任教,1946年但任校長職務,1947年退休。
主要成就
浮士勒的主要著作是關於羅曼語族各國人民的精神文化的。他研究了義大利、法蘭西、西班牙的文學和語言;晚年還研究了葡萄牙和南美洲的文學。
在語言學方面,他是講“新語言學”的唯心主義學派的主要代表。“新語言學”也叫區域語言學,它把一個語言集團的地理位置和歷史發展放在一塊來研究,與當時德國新語法學派片面強調語音,不考慮其他問題的做法不同。新語法學派說,人們發音是不自覺的,語音規律不允許有例外,新語言學派則強調個人在語言中的創造作用。浮士勒在《語言研究中的實證主義和唯心主義》一書(1904)中說,新語法學派所走的是實證主義道路,只看到語言中那些機械的、死板的東西。他講唯心主義,指出語言主要是自我表現,語言的演化導源於個人的有意識的審美創造,而不是“盲目的必然性”所驅使。他還說,語言反映民族文化。語言發展與各時代的思想和藝術密切相關,研究語言要注意思想、文化與語言的相互作用,尤其要注意個人的藝術創造,而不應從聲音和符號入手。
浮士勒深受W.F.洪堡特和B.克羅齊的影響,他的語言研究是從哲學出發,而不從語言史出發。他沒有直接論述過語言史方面的問題。英國R.H.羅賓斯認為,浮士勒指出了新語法學派的缺點,可是他自己過分強調語言的文學和美學方面,而忽視人們不自覺地學語言,不自覺地發音和運用詞法、句法規則這些事實,也未免所見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