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全據相關資料顯示 ,村有耕地總面積(其中:田565畝,旱地2808畝),人均耕地2.78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29973畝,其中經濟林果地5347畝,人均經濟林果地4.41畝,主要種植核桃、花椒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11畝,草地210畝;荒山荒地9071畝,其他面積35415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五通,無路燈。全村有通自來水,有364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有364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273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83.23%);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4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43戶(分別占總數的74.08%和74.08%)。
該村到魯掌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1輛,拖拉機6輛,機車10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461畝,有效灌溉率為100%。
到2009年底,全村裝有太陽能農戶7戶。全村有8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8個自然村已通電;有7個自然村已通路;有8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8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8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4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4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5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22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5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99萬元,占總收入的27.89%;畜牧業收入126萬元,占總收入的35.49%(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300頭,肉牛46頭,肉羊1180頭);林業收入48萬元,占總收入的13.52%;第二、三產業收入71萬元,占總收入的20%;工資性收入7萬元,占總收入的1.9%。農民人均純收入217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畜牧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6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42人(占勞動力的5.65%),在省內務工36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畜牧業,主要銷售往瀘水縣內。該村發展核桃、梨子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核桃、梨子產業。
人口衛生
據相關資料顯示 ,該村有農戶364戶,共鄉村人口1267人,其中男性654人,女性613人。其中農業人口1267人,勞動力754人。該村以僳僳族為主(僳僳族、漢族混居地),其中:僳僳族742人,漢族543人,其他民族199人。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267人,參合率100%;享受低保300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12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10公里。該村無公廁和垃圾集中堆放場地,村內無生活排水溝渠設施,無人畜混居的農戶。
文化教育
據相關資料顯示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1925平方米,擁有教師12人,在校學生101人,距離鎮中學10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66人,其中小學生101人,中學生65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9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8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379畝。已建立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是,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村內已成立民主理財小組,村務公開形式主要以貼上公告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務。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該村部分村組未通公路,交通不便,民眾出行較困難;大部分村組旱天飲水十分困難,及大影響人民民眾的生產生活,滯於該村的經濟發展;村內民眾生產生活條件差,村內無醫療衛生設備,民眾看病就醫難。
該村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動民眾興修水利、公路等基礎設施,改善人民生產生活條件;發展種養殖業,增加人民收入,改善人民生產生活條件;大力爭取各種項目,改善人民住房機構及生活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