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漁父

《浣溪沙·漁父》是宋代文學家蘇軾所作的一首詞,上片寫黃州、黃石一帶山光水色和田園風光,下片寫漁父的生活景象。全詞採用了描寫、聯想的寫作手法,在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寄託了蘇軾熱愛自由、熱愛人自然的情懷。

作品原文

浣溪沙 ·漁父

西塞山 邊白鷺飛,散花洲 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鱖魚 肥。

自庇 一身青箬笠 ,相隨到處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注釋譯文

字詞注釋

①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名,又名《浣溪紗》、《小庭花》等。雙調四十二字,平韻。南唐李煜有仄韻之作。此調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於上口。為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

②西塞山:又名道士磯,今湖北省黃石市轄區之山名。

③散花州:鄂東長江一帶有三個散花洲,一在黃梅縣江中,早已塌沒。一在浠水縣江濱,今成一村。一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江上建“怡亭”之小島,當地人稱之為“吳王散花灘”。該詞中所寫散花洲系與西塞山相對的浠水縣管轄的散花洲。

④鱖(guì)魚:又名“桂魚”,長江中游黃州、黃石一帶特產。

⑤庇:遮蓋。

⑥箬(ruò)笠:用竹篾做的斗笠。

⑦蓑(suō)衣:草或棕作的雨衣。

白話譯文

西塞山江邊白鷺在飛翔,散花洲外江上片片白帆船在輕輕地飄動。桃花水汛期鱖魚長得肥胖。自有遮護全身的青竹殼斗笠,與斗笠相伴的還有綠蓑衣。斜風夾雜著細雨,過著樂而忘歸的漁翁生活。

創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四月。蘇軾離開黃州赴汝州途中,沿長江而下,在途中看到漁父生活的景象,即景聯想,作該詞描寫漁父的生活。

作品鑑賞

文學鑑賞

上片寫黃州、黃石一帶山光水色和田園風味。三幅畫面組綴成色彩斑斕的鄉村長卷。“西塞山”配上“白鷺飛”,“桃花流水”配上“鱖魚肥”,“散花洲”配上“片帆微”。這就是從船行的角度自右至左依次排列為山—水—洲的畫卷。靜中有動,動中有靜。青、藍、綠配上白、白、白,即青山、藍水、綠洲配上白鷺、白魚、白帆,構成一種素雅恬淡的田園生活圖,這是長江中游黃州、黃石一帶特有的田園春光。

下片寫效法張志和,追求“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與漁樵雜處”(《答李端叔書》)的超然自由的隱士生活。“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勾畫出了一個典型的漁翁形象。“斜風細雨不須歸”,描繪著“一蓑煙雨任平生”樂而忘歸的田園生活情調。下片還是採用“青”(箬笠)、“綠”(蓑衣)與白(雨)的色調相配,烘托出了蘇軾此時的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全詞雖屬隱括詞,但寫出了新意。所表現的不是一般自然景物,而是黃州、黃石特有的自然風光。所表現的不是一般的隱士生活情調,而是屬於蘇軾此時此地特有的幽居生活樂趣。全詞的辭句與韻律十分和諧,演唱起來,聲情並茂,富有音樂感。

名家評論

中國蘇軾研究會、李清照、辛棄疾研究會理事冷成金《中國古代十大詞人精品全集·蘇軾》:該詞化用了張志和的《漁父詞》,但用來表現黃州的景物和蘇軾當時的生活及其心態卻是十分恰切的,要比張志和的詞作意蘊深厚得多。

作者介紹

浣溪沙·漁父 浣溪沙·漁父

蘇軾(1037年~1101年),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累除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穎州等。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以謗新法貶謫黃州。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還。卒於常州。追諡文忠。博學多才,善文,工詩詞,書畫俱佳。於詞“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題材豐富,意境開闊,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來“詞為艷科”的傳統樊籬,以詩為詞,開創豪放清曠一派,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有《蘇軾七集》,《蘇軾詞》,《蘇軾易傳》,《蘇軾樂府》等傳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