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作品名稱】浣溪沙·波面銅花冷不收
【創作年代】南宋
【作者姓名】吳文英
【作品體裁】宋詞
原文
江燕話歸成曉別,水花紅減似春休。西風梧井葉先愁。
注釋
①銅花:銅鏡。比喻水波清澈如鏡。古代銅鏡刻有花紋,故稱銅花。
②纖鉤:新月影,如鉤。彎細的月影。黃庭堅《浣溪沙》詞:“驚魚錯認月沉鉤”。
③冷來秋:指比秋天還冷
④水花紅:水邊紅蓼(liǎo),也叫水蓼,莖葉呈紅色。柳永《八聲甘州》詞:“是處紅蓑翠減,冉冉物華人。”這裡借用其意。
⑤春休:春天結束。
⑥葉先愁:樹葉先凋謝。
意譯
水波清澈的西湖象一面菱花銅鏡,好象誰將它丟在冷夜裡不來收拔,那位美人理出釣竿,將一彎纖細的月鉤垂釣在湖中,月色澄明映池閣,夜來池閣秋風冷。
當年像雙燕呢喃話歸,清晨時勞燕分飛,各自西東,仿佛隨著春意終結,水面上蓮荷凋謝了艷紅,瑟瑟西風吹過天井的梧桐,最感到悲愁的葉子先自飄零。
賞析
前人論吳詞,多病其太晦,本詞首二句,初讀似覺晦澀難解,“波面”句,言水平如銅鏡,又因水面漣漪如鏡有花紋,故曰“波面銅花”,這還易解。次句言小月纖纖如魚鉤,黃庭堅即有詞句“驚魚錯認月沉鉤”(《浣溪沙),這更明了,至於為何言“玉人垂鉤”,原因有二。一是以人喻景,陳洵云:“以玉人言風景之佳耳。”又云:“西子、西湖,比興常例,淺人不察,則謂覺翁晦耳。”(《海綃說詞》)。二是本篇為懷人之作,下片即追憶當日曉別情景,言“玉人”是為伏筆,實際上,為下片鋪墊的不光是“玉人”二字,“波面”句以銅花設喻,也有明顯的指向,所以說本詞言辭幻而不晦,文情暢而不澀。
鑑賞
這是一首寫景懷人詞。上片寫秋景,波平如鏡,月影在水,而詞人只覺得風梧聲聲,一派秋意。生動地描繪出秋夜清冷寂寥之景,陳洵在《海綃說詞》里說:“‘玉人垂釣理纖鉤’是下句倒影,非謂真有一玉人垂釣也。”“纖鉤”指月,“玉人”言風景之佳,形容倒映水面的一彎新月,奇幻幽美。“月明池閣”乃“下句醒出”。下片回首當年與情人分離話別時的情景,只是輕輕地將筆一點即止,而側重以“水花紅減”抒發美好事物難以永駐的悵嘆。末句以秋風吹梧葉的蕭瑟景象渲染悲涼氣氛,表現悲秋懷人的哀思。籠罩全詞的,便是這樣一種淒涼的色調。全詞意境朦朧而清奇,情深而意重。
詞牌簡介
浣溪沙(huàn xī shā):浣溪沙,唐玄宗時教坊名,後用為詞調。一作“紗”。 有雜言、齊言二體。唐、五代人詞中,見於敦煌曲子詞者,均為雜言;見於《花間》、《尊前》兩集,多為齊言,亦有雜言。至北宋,雜言稱為《攤破浣溪沙》(破七字為十字,成為七言、三言兩句);齊言仍稱為《浣溪沙》(或《減字浣溪沙》)。因西施浣紗於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紗》或《浣沙溪》。《南唐書》:『王感化善謳歌,聲韻悠揚,清振林木,系樂府為歌板色。元宗嘗作﹝浣溪沙﹞詞二闋,手寫賜感化。』此浣溪沙一調創於五代南唐中主。所謂攤破浣溪沙者,即就原調結構破一句為兩句,增七字為十字。後人以李璟本首細雨、小樓一聯膾炙人口,因名之為南唐浣溪沙。而本調沙字意當為紗;或又作浣紗溪,則應作為紗,然相沿既久已不可考。本調別名山花子。
本謂四十八字,儼然一首七言詩,但頷聯與尾聯各缺四字耳。第一、二句,即為七言詩仄起之首二句。第三句亦與仄起七言詩之第三句同。而第四句僅三字,句法上二下一,為不完全之七言詩第四句。後半首二句句法,更與七言詩頸聯無異。第三句亦與七言詩第七句相同,而末尾三字,其句法竟亦同於仄起七言詩之末尾三字。據詞中有減字之例,則此調殆亦可名為減字七言詩矣。上下片三個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兩體。平韻體流傳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韓偓詞,是正體。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過片二句用對偶句的居多。仄韻體始於南唐李煜。另有《攤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韻位不變。此調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於上口。為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 又有《小庭花》、《減字浣溪沙》等二十餘種異名。
詞牌格律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作者簡介
吳文英(1212~1274)字君特,號夢窗,晚年又號覺翁,四明(今浙江寧波)人。他原出翁姓,後出嗣吳氏。一生未第,游幕終身,於蘇州、杭州、越州、三地居留最久,並以蘇州為中心,北上到過淮安、鎮江,蘇杭道中又歷經吳江、無錫,及茹霅二溪。遊蹤所至,每有題詠。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後為浙東安撫使吳潛及嗣榮王趙與芮門下客。詞風密麗。在南宋詞壇,屬於作品數量較多的詞人,其《夢窗詞》有三百四十餘首。他的作品多抒發個人情感,遣詞清麗,婉轉抒情。吳文英的詞善用典故,體物入微,實為難得。清人把他列入兩宋四大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