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徐邈能中酒聖賢

《浣溪沙·徐邈能中酒聖賢》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所作的一首詞,作於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三月。上片讚揚了徐邈、劉伶的曠達、灑脫,並表現了蘇軾自己的嚮往之情。下片則抒寫了蘇軾自己欲做忠臣而不得,欲做隱士而不能的無奈心境。全詞,借古喻今,將三個歷史人物來隱喻三個現實人物,表達了蘇軾的政治處境與適應心境。

作品原文

浣溪沙

徐邈能中酒聖賢 ,劉伶席地幕青天 ,潘郎白璧為誰連 。

無可奈何新白髮,不如歸去舊青山,恨無人借買山錢 。

注釋譯文

①浣溪沙:詞牌名,唐教坊曲名,因春秋時期人西施浣紗於若耶溪而得名,後用作詞牌名,又名“浣溪紗”“小庭花”等。此調有平仄兩體。全詞分上下兩片,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過片二句用對偶句的居多。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於上口,為婉約派與豪放派多數詞人所常用。

②徐邈:字景山,燕國薊人。三國時期魏國初建,官至尚書郎。中:醉昏。酒聖賢:言酒的清濁。

③劉伶:魏末晉初的文人,“竹林七賢”之一,字伯倫,沛國人。著《酒德頌》一篇。

④潘郎:即潘安,又名潘岳。字安仁。滎陽中牟人。西晉著名文學家、政治家。《晉書·夏侯湛傳》:夏侯湛字孝若,譙國譙人也。幼有盛才,文章宏富,善構新詞,而美容觀,與潘安友善,每行止,同輿接茵,京都謂之“連璧”。

⑤買山錢:購買田房隱居的錢。

白話譯文

徐邈醉得連酒的清濁能辨,劉伶以地為坐席以青天作帳幕,夏侯湛死後,潘安和誰合稱連白璧。

沒有什麼辦法不讓新白髮增添,不如歸葬於家鄉熟知的青山上,抱恨沒有人借給我購田買房隱居的錢。

創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三月,蘇軾將從黃州離任去汝州,不斷與摯友出遊黃州名勝,出入於酒店食家,對飲言歡,感舊抒懷作該詞。

作品鑑賞

整體鑑賞

上片,借讚揚古代賢明之士來表達對同情者的仰慕之情。 “徐邈能中酒聖賢”,是隱喻徐得之的直言相諒,秉性修甚,頗有徐邈能識酒的清濁(世道清濁),醉而不問公事的灑脫氣質。“劉伶席地幕青天”,是隱喻劉唐年隱居鄉間,簡從陋出的生活和賢明放達的性格,如同“竹林七賢”之一劉伶“屋無室廬,幕天席地”的曠達胸懷。“潘郎白璧為誰連”,是隱喻詩人潘大臨與摯友的友善。兩者分離,蘇軾發出“潘郎白璧為誰連”的哀嘆。蘇軾有意將古之徐、劉、潘三賢才與今之徐、劉、潘三賢才同姓偶合,為的是表達蘇軾嚮慕賢明,追求曠達的處世觀。

下片,直抒欲回朝不成,真做隱士又無奈的仕宦觀。“無可奈何新白髮,不如歸去舊青山”,點明蘇軾目前的“無可奈何”的政治處境和“新白髮”的衰老生命。蘇軾離開黃州友善的人後感到寂寞孤獨。即是死後,不如歸葬於家鄉的青山秀水邊。這是蘇軾視死如歸的坦蕩的生死觀。“恨無人借買山錢”,進一步寫自己欲回朝不得,欲隱居不能的無奈愁緒。一個“恨”字道出了這種只能退步、安居現狀的隨緣心態。

全詞,運用三個歷史人物來隱喻三個現實人物,再由三個現實人物而聯想到蘇軾自己的政治處境與適應心境,可謂借古喻今的絕妙構想。文字含蓄精練,蘊涵著豐厚的思想情感,是蘇軾感舊詞作中的佳作。

名家評論

全國蘇軾研究會及李清照、辛棄疾學會理事薛瑞生《東坡詞編年箋證》:東坡才大學博,於詩詞中用典,每與酬唱者姓氏相合。此詞中所謂“徐邈”、“劉伶”、“潘郎”云云,即謂其同游並飲於定惠院之徐得之、劉唐年與潘邠老耳。

作者介紹

浣溪沙·徐邈能中酒聖賢 浣溪沙·徐邈能中酒聖賢

蘇軾(1037年-1101年),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累除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穎州等。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以謗新法貶謫黃州。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還。卒於常州。追諡文忠。博學多才,善文,工詩詞,書畫俱佳。於詞“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題材豐富,意境開闊,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來“詞為艷科”的傳統樊籬,以詩為詞,開創豪放清曠一派,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有《蘇軾七集》,《蘇軾詞》,《蘇軾易傳》,《蘇軾樂府》等傳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