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木栗鄉

地處浙江省麗水市縉雲縣括山山區,被稱為縉雲的“西藏”,2008年2月,部分鄉鎮行政區調整,撤銷南溪鄉、木栗鄉建制,其行政區域併入大洋鎮。

基本情況

地處浙江省麗水市縉雲縣括山山區,被稱為縉雲的“西藏”,距縣城58公里,海拔700多米,崇山峻岭,山路蜿蜒盤旋,交通極為不便。地處浙江省麗水市縉雲縣括山山區,被稱為縉雲的“西藏”,2008年2月,部分鄉鎮行政區調整,撤銷南溪鄉、木栗鄉建制,其行政區域併入大洋鎮。

經濟來源

木栗鄉主要是以種植傳統的農作物為主,有稻穀、番薯、蔬菜等,絕大部分為自己消費。還處於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態。經濟農作物近年來有所增加,但是規模小、分散、管理技術都比較落後,主要有茶葉、香菇、藥材、高山蔬菜、田魚等,具體情況分述如下:

一、茶葉

目前茶葉主要以墳山、西峰、木栗、湖西、等四個村為主,墳山有85畝茶園,湖西220畝,西峰227畝,木栗186畝。其中墳山種植茶葉的時間較長,其餘均為近年來在鄉政府的支持下發展起來的,湖西和西峰是在2004年新增加的,木栗是在2005年新增加的。由於缺乏茶葉方面的專業知識,所以該鄉茶葉基地的管理十分落後,除墳山以外的茶葉,幾乎都是自生自滅,無人管理,即便是有人管理,也是不得其法,其他還有一些分布田間地頭的茶樹就更不用說了。在經營方面,目前除墳山外,其它村基本都是賣鮮葉。主要原因是茶葉的量太少以及加工技術落後,沒有什麼利益。該鄉部分茶農已經購買了茶葉的加工機械,但還是沒有形成規模,效益不明顯。
新開闢的茶葉基地管理十分落後。木栗村的186畝茶葉基地分為兩片,一片為130畝,一片為56畝。引進的新品種,代號為浙窕117,耗資4萬多,共36萬株,幾乎每家農戶都有參與,最大的也只有7畝左右。到茶葉基地參觀,遠看綠油油一片,走近一看,全是雜草,部分茶苗已經死亡,成活率估計為80%(還沒經歷夏天干旱),管理十分不善。今年夏天不算乾旱,但茶苗也損傷較大。木栗村的茶葉基地開闢和管理主要存在幾個方面的問題:首先,茶葉基地的開闢位置不是很好,附近沒有水源,無法進行灌溉,有的還在山頭,烈日和寒風都將對茶葉構成極大的威脅:其次,每家每戶都有茶葉,但面積都很少,管理水平參差不齊,有的甚至根本不管,缺乏管理茶葉基地的積極性:第三,缺乏茶葉基地的管理技術,有的茶農即便想好好管理,但由於不得法,不知道如何管理,結果適得其反。
湖西村的茶園占地面積約200畝,但整體情況也很差,到處是雜草,但比木栗村的情況稍好。其中有部分茶農進行了除草,經過除草後的茶苗明顯他長勢要好得多。有的也在茶園中套種了豆類植物以自然增加肥料,但許多茶農還是沒有好好管理。另外,在湖西村的茶葉基地中還存在以前的土茶樹,由於茶農捨不得砍掉而混栽,這樣將嚴重影響茶葉品質。本來如果管理得當,在明年,湖西村的茶園應該可以少量出茶,但按目前情況看,希望不大。
墳山的茶葉已經的相當的規模,據墳山村吳主任介紹,現在茶葉已經成為墳山村的主要經濟支柱,近兩年墳山村又開闢了許多新茶園,吳主任自己幾乎不種其他農作物,就連以前種水稻的田都種上了茶葉,他帶領我們參觀了前年引進的龍井43,長勢相當好。現在墳山村的每家每戶都種上了茶葉,茶葉出售方式基本上是茶農自己到杜橋茶葉市場上去賣,由於該村人口很少,總共只有20來戶80多口人,而且還有部分外出打工,所以每到春茶出來時總來不及采,吳主任為此頗感可惜。根據介紹,該村加工茶葉的技術還是參差不齊,好的和差的相差的40—50元每斤,再加上該村交通十分不便(沒有通公路),茶葉在清明前後幾天幾乎是一天一個價,所以給當地村民帶來了很大的不便。另外該村也有到隔壁的青田縣去收購茶葉進行加工,但加工技術還是有待提高。從墳山村來看,茶葉基本上是該村經濟收入的主導,從各方面來說都已經初具規模,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少,茶葉的種植管理加工缺乏規範,沒有形成集中優勢管理,各家各戶各自為政,無形之中增加了成本。
西峰村茶葉基地和湖西的情況類似,但由於該項村的茶葉基地已經被外面的人承包,然後再雇該村的人進行管理,所以在管理上要比湖西和木栗的好。其他村的茶葉很少,在鄉政府的鼓勵下有的村正計畫開闢新的茶葉基地。
總的來說,木栗村的茶葉有一定的基礎,但還需要繼續支持;茶農對發展茶葉有一定的意識,但還相當淡薄;茶農的茶葉基地管理和茶葉加工技術還相當落後。該鄉在發展茶葉方面有較大的潛力,但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努力。

二、香菇

木栗村的香菇種植已經有幾年時間了,香菇種植主要以木栗村為主,外前和湖西村也有少許。該鄉的香菇基本上都是銷往溫州。據木栗村的王村長介紹,去年木栗村有80多戶種植香菇,但今年規模有所減少,估計有60多戶。聽專業人員介紹,主要是由於在一個地方長期種植香菇後,空氣中會有和很多細菌,從而影響香菇的質量和產量,因此許多農戶都採取隔年來種。
由於種植香菇需要大量的樹木,因此,木栗鄉的樹木遭到了大量的砍伐,導致當地的生態遭到嚴重破壞,有的甚至要到隔壁永嘉縣去買樹木。因此,鄉政府在限制香菇種植規模的同時,也採取了一些措施來提高農民種香菇的技術,儘量減少對樹木的浪費。
另外,木栗鄉種植香菇後的木屑基本上是當柴火燒掉了,或者扔掉了,這樣浪費十分嚴重。其實這些木屑是可以再利用的,用它們來進行菌種和培養等,不過我也不懂該技術,也正在了解,希望能更加合理的利用這些原料。
香菇在木栗鄉發展已頗具規模,而且也有較大的收益,但由於香菇生產需要用樹木這個不可再生的資源,所以在規模上不宜擴大,需要在技術和木屑的再利用上進行引導。

三、藥材

木栗鄉山多地少,應該比較適合種植藥材,但是藥材的種植卻很少,2004年總共只有310畝,而且十分分散,沒有形成規模。木栗村有一片厚朴基地,大概有90畝左右。其他藥材幾乎沒有。

四、田魚

前幾年開始,有農戶開始稻田養魚,但沒有形成氣候,畝產僅僅20—30斤。據李連金書記介紹,是農民的傳統觀念沒有轉變過來,不願意改變原有的養殖習慣,所以積極性不高,沒有挖掘更新的田魚養殖技術。據農技員介紹,一畝田放養300—500尾田魚不但不會使水稻減產,還會使稻穀增收,收割時每尾魚也有半斤重了。木瓜坑村有水田400多畝,由於是冷水田,一年只能種一季水稻,很適合發展稻田養魚。然而,他們的田魚成熟期是兩年,第一年的冬天要將魚撈起來養在家裡,來年天氣轉曖年再放回田裡,畝產也只有20—30斤,雖然價格有10元/斤,但由於產量太少,也沒有人專門拿來賣,基本上是自己吃。而且也沒有專業的魚苗培育,只能靠自家解決。現在青田的田魚已經達到一年兩季,畝產150公斤以上,但村民們卻不相信,所以沒有養殖的積極性。

五、高山蔬菜

木栗鄉的高山蔬菜主要是辣椒種植,並銷往溫州等地,但近些年種植規模有所減少。因今年雨水較多,所以今年的辣椒產量將受到影響。高山茭白木栗鄉也有人種,但種植的規模不大。由於交通等因素,蔬菜的保鮮和運輸都存在著困難,高山蔬菜的種植也受到了限制,沒有很好地發展起來。

六、毛竹和紅豆杉

在木栗鄉隨處可見大片的毛竹林,但從了解中發現,這裡的村民幾乎沒有認識到毛竹的經濟價值,所以沒有人去用心地種植竹筍,毛竹的加工也是一片空白。
另外,在木栗鄉在外前村、西溪坑、八尺村等附近山上都長有巨型的紅豆杉,說明該地區十分適宜種植紅豆杉,但在木栗鄉中還沒有人進行這方面的開發。

七、外出打工

農業部顧益武部長說過:農民致富兩條路,一是打工,二是種經濟作物。木栗鄉山多地少,受到了自然條件的嚴重製約,所以該鄉外出打工的人很多,幾乎占據了勞動力的三分之二。從當地村民的交談中得知,外出打工的人從事的職業絕大多數為低收入行業,女子多為服務性行業如餐飲業等,男子多為苦力,如建築工地的體力勞動等,平均月收入不足1000元。大部分在省內,出省的也有250多人。

八、交通

木栗鄉村民反映最多的是交通問題,有很多村民曾經嘗試種過水果和蔬菜,但由於交通太差,無法運輸,等顛簸到城裡都已全都變了形,根本已無法賣了。特別是有幾個不通公路的村子,所有下山的物資都要肩挑背扛,翻山越嶺,等運出山來“豆腐盤成金價錢”不說,時間上也耽誤了,尤其是時令水果,本生保存期短,價錢也隨著時間的起伏很大。所以種植任何經濟作物,都將受到交通的嚴重限制。

九、養殖

在對木栗鄉各個村的走訪和調查中了解到,許多地方適合養殖業的發展,尤其是養雞和養羊。在鄉里也有少許人家養雞和羊,但數量很少。雞基本上是自己吃或生蛋,沒有形成效益;羊也只有幾十頭,沒有形成規模,效益也不明顯。深入了解,原來村民在發展養殖業的過程中,由於沒有技術,瘟疫預防不到位,死亡很大,挫傷了村民的養殖積極性。因此,也沒有人敢大規模發展養殖業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