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
筆名流金。江西新建縣人。出生在江西省新建縣大塘鄉。幼學於家塾。民國18年(1929年)入南昌江西省立二中,民國23年轉到私立心遠中學。次年,考入燕京大學歷史系。在校期間參加了一二·九運動,後又加入民族解放先鋒隊。他熱衷文學創作。主持過燕大學生自辦文學刊物《青年作家》和《大學藝文》的工作,參加過北方左翼聯盟。發表過《玉石井的風波》等作品。抗日戰爭爆發後赴南京參與平津流亡同學會工作。民國26年10月,借讀武漢大學歷史系,12月北上山西臨汾,在八路軍115師擔任抗日宣傳工作。次年赴延安、旋又南下武漢。其間,以八路軍戰地生活為題材,創作並發表了《黑夜的游龍》、《一個士兵的手記》等作品。
民國28年9月,就讀於西南聯大歷史系。次年,參加昆明《中央日報·平明副刊》編輯工作;又編定近年創作的小說和散文為《一年集》,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旋即畢業,獲西南聯大歷史學學士學位。後赴洛陽,在第一戰區長官司令部等部門任同上校秘書等職,從事抗戰文化工作。
民國32年7月,南下貴陽,任清華中學國文教師。次年8月,赴昆明任雲南大學文史系助教。昆明一二·一事件前後,與學生一起投入民主運動。民國35年春加入中國民主同盟,聞一多被暗殺後,離滇避難。
民國36年後,任上海市立師範專科學校社會科學系副教授、上海法政學院教授、光華大學教授。參加大教聯,投身民主運動;在《中國建設》、《時與文》等刊物上發表有《論所謂中國式的代議制度》、《論新中國文化的創造》等學術文章,以及《知識分子的路》、《論持久的和平》、《民主主義的真諦》等政論文章。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任民盟上海市支部組織委員會委員、臨時工作委員會委員,擔任過《展望》周刊編輯部主任。同年9月,調任高橋中學校長,仍兼光華大學教授。1954年,調任上海師範專科學校任歷史科主任,兼代理教務主任。1956年上海第一師範學院成立,任歷史系主任。同年,當選為民盟上海市委委員,民盟上海市高校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57年錯劃為右派。後應吳晗之邀,為其主編的《中國歷代史話》作《南北朝史話》。書稿因政治原因未能出版。自1972年起,參加上海師範學院二十四史標點組,先後參與標校了《宋史》、《尉繚子》、《國語》等歷史要籍,其中尤以校勘整理《宋史》用力為多。1976年起,又促成並組織了對《續資治通鑑長編》的標校工作,並為該書卷1至卷189定稿。
1978年以後,任上海師範學院歷史系第一副主任,仍主持由二十四史標點組改建的古籍整理研究室工作。1980年與鄧廣銘、陳樂素髮起組織中國宋史研究會,任宋史研究會秘書長、副會長。1983年兼任上海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第一任所長,並使上海師大古籍整理專業成為上海市首批文科重點學科之一,他在其任職的各個大學講授過世界史、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宋史、國學概論、中國歷史文獻學、史學方法論等課程。1979年,他的《南北朝史話》終於出版,1981年獲全國愛國主義通俗歷史讀物優秀獎。1984年,他與鄧廣銘共同主編的《中國歷史大詞典·宋史卷》出版。此書獲1986年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986年與1993年,他的《范仲淹新傳》和《司馬光新傳》也先後出版。這兩部傳記在史學與文學的結合上,頗受宋史學界的推崇。與此同時,在魏晉南北朝史的研究方面,他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論文。如《四世紀初到五世紀末中國北方塢壁略論》、《論北魏實行均田制的對象和地區》、《拓跋部漢化過程中問題述論》、《王導治理江東政策試釋》以及《釋“斡”》,《釋“吏”》、《釋“新民”》等,皆發人之所未發,對說明南北朝時期的民族關係、社會政治結構、勞動者身份都有重要意義,立論與考證也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其他方面的重要論文還有《關於尉繚和〈尉繚子〉》、《讀〈宋史〉札記》、《玄學與詩》、《談歷史人物的研究》、《歷史的真實與通變》等。
1994年在上海逝世。次年,他的學生們編輯整理,並捐資出版了他的學術文集《流金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