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觴曲水[詞語解釋]

流觴曲水[詞語解釋]

流觴曲水,觴:古代酒器;曲水:彎曲的水道。古代的風俗,夏曆三月上旬的巳日,在水濱聚會宴飲,以祓除不祥。後泛指在水邊宴集。出自晉·王羲之《蘭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 古人每逢農曆三月上巳日於彎曲的水渠旁集會,在上游放置酒杯,杯隨水流,流到誰面前,誰就取杯把酒喝下,叫做流觴。

典故

流觴曲水出自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流觴曲水 ,亦稱流杯曲水或曲水流觴,是舊時上巳節的一種飲宴風俗,其大致方式是眾人圍坐在迴環彎曲的水渠邊,將特製的酒杯(多是質地很輕的漆器)置於上游,任其順著曲折的水流緩緩漂浮,酒杯漂到誰的跟前,誰就取杯飲酒。如此循環往復,直到盡興為止。文人則將此俗發展成名士雅集--酒杯停在誰的面前,還得賦詩一首,其樂趣略同今人的"擊鼓傳花"或"丟手絹"。魏晉時,文人雅士喜襲古風之尚,整日飲酒作樂,縱情山水,清淡老莊,游心翰墨,作流觴曲水之舉。這種有如“陽春白雪”的高雅酒令,不僅是一種罰酒手段,還因被罰作詩這種高逸雅致的精神活動的參與,使之不同凡響。

東晉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大書法家王羲之與名士謝安、孫綽等四十餘人宴集於浙江山陰(今紹興)蘭亭,作流觴曲水之戲,所謂"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這些吟詠之作被編成《蘭亭集》,由王羲之作序,成為我國書法藝術史上的瑰寶。

據記載,類似上巳曲水之類的"雅事",其餘韻一直蔓延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而"禊賞亭"、"流杯亭"之類的景致,迄今還可在北京故宮、紹興蘭亭等處可見,不過均為在石基上鑿成迂迴曲折之溝槽的微型景觀,無復王羲之筆下"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那種大自然的情趣了。

習俗

有無特定的文化蘊含?這個問題已經爭論了一千七百多年。

一說此俗源起西周初年

據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昔周公卜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詩》雲'羽觴隨流波'。"戰國時,秦昭王循此古俗,於三月初三置酒河曲,忽有金人自東而出,向其獻"水心劍",日"令君制有西夏"。後秦國稱霸諸侯,便在此處立"曲水祠"。漢武帝承襲秦制,鑿建周長六里、水流曲折的曲江池,供皇家貴戚流水曲觴之用。隋改名芙蓉苑,唐復名曲江,並整修擴建,池面方圓達七里,亭台樓苑,鱗次相接,成為京都的一大風景區。唐人詩文中有許多曲水飛觴的描寫,皆以此作為背景。

一說此俗源起西周末年

《三才圖會·時候類·上巳》引《十節錄》云:"昔周幽王淫亂,群臣愁苦之,於時設河上曲水宴。"其情調頗如《世說新語·言語》中的"新亭對泣"。

一說此俗源起東漢

《續漢書·禮儀志》"是月上巳"劉昭註:"一說雲,後漢有郭虞者,三月上巳產二女,二日中並不育,俗以為大忌,至此月日諱止家,皆於東流水上為祈禳自絜濯,謂之禊祠。引流行觴,遂成曲水。"劉昭引述此傳說後曾駁斥:"郭虞之說,良為虛誕。假有庶民旬內夭其二女,何是驚彼風俗,稱為世忌乎?"無獨有偶,《宋書·禮志》、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等書中,也有類似的故事,略謂東漢章帝時,平原人徐肇於三月初得了三胞胎女嬰,至三月三日俱亡。一村人引以為怪,從此每逢此日,都相攜去水邊盥洗,"遂因水以濫觴,曲水之二意起於此"。由此可見,類似的故事至少在東晉南朝時已流傳甚廣。有人認為它反映了古人視三月初三為"惡日",乃至將孿生女嬰看作"不祥"的迷信觀念,因之曲水流觴的本義則是祓除邪祟。

一說此俗應是《禮記·月令》中

此俗應是《禮記·月令》中所謂"季春之月,……天子始乘舟",意即蔡邕《章句》"乘舟禊於名川"的流變。也就是說,曲水流觴風情中的酒杯,是"舟"的象徵。但"乘舟"的意義何在呢?不詳。

一說,列舉西晉

還有一說,列舉西晉張協《禊賦》、潘尼《三日洛水作》詩,有"浮素卵以蔽水"、"素卵隨流歸"等描寫;又南朝梁蕭子范《三月賦》、庾肩吾《三日侍蘭亭曲水宴》詩,有"浮絳棗於泱池"、"參差絳棗浮"等描寫,認為兩晉南北朝時的上巳節風俗,除曲水流觴外,尚有浮卵、浮棗等風情,其中臨水浮卵可能是最為古老的習俗,即把煮熟的雞蛋放在河裡任其飄浮,誰得之誰食;而浮棗和流觴皆由浮卵演變而來。

浮卵緣何產生、其文化涵義何在?又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臨水浮卵是原始社會東夷諸族的鳥圖騰崇拜的產物。相傳帝堯時代,有娀氏之女簡狄和姊妹們在河邊沐浴,有玄鳥飛過,掉下一個"五色甚好"的卵,簡狄捷手先得,隨即吞食,因孕生契,為商族始祖。所以商族以鳥為圖騰,並根據簡狄浴於玄丘之水吞卵生契的傳說,形成臨水吞卵之俗,故此俗的文化初義實際上是鳥圖騰信仰。另一種觀點認為臨水浮卵實際上是一種感孕或接觸巫術,目的是祝殖求孕。在這種活動中,卵是生育的象徵,而後起的曲水流觴則與水上浮棗一樣,不過是這種古老的孕育巫術的遺風而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