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體細長稍扁,長40~80毫米,寬約5毫米,全體有60多個體節。前端背面到口腔基部綠褐色,後面稍帶紅色,背中央淺紅色。頭略呈六角形,有大眼2對。頭部腹面中央有口,有觸鬚4對,觸角和觸手各2個。吻分前後兩部,每部又分3小區,吻無小齒,而有軟突起;Ⅰ、Ⅱ區小突起不顯,Ⅲ、Ⅳ區有柱狀小突起約20個,Ⅴ、Ⅵ區有4個大突起。深綠色,兩旁有小突起1~2個,Ⅶ、Ⅷ區前緣有一排大突起。體節兩旁均有疣足,第4對起有少數剛毛。體中部的疣足,背須有大基葉,腹須同長,基葉不顯,背肢較小,其腹側有一舌狀葉,剛毛多而長,大多成槳狀。肛節有小肛須1對。
繁殖生態學
性成熟
疣吻沙蠶為雌雄異體,無明顯的生殖系統,生殖細胞的來源尚不明確,生殖細胞在體腔中發育成熟,在異性沙蠶性信息素的誘導下,成熟精卵經體末端的臨時裂口排出體外,在海水中進行體外受精。和多數海洋多毛類沙蠶動物一樣,疣吻沙蠶在性成熟的過程中,存在著由無性個體或非生殖個體向浮游的有性個體或生殖個體轉變的現象,形態特徵發生顯著變化,稱為生殖態或稱異沙蠶體。變態後雄性異沙蠶體游泳區疣足背須上有乳突,尾部呈暗紅色,中間有一條縱向乳白色帶,在顯微鏡下觀察,肛門周圍有菊花狀乳突。雌體背須光滑、無乳突,尾部呈青綠色。
繁殖季節
民間認為,疣吻沙蠶只生長在鹹淡水交界的稻田表土層里,以腐爛的禾根為食,在早晚兩造水稻孕穗揚花時性成熟而破土而出,故名禾蟲。疣吻沙蠶一年之中有兩個繁殖季節,分別是農曆四、五月和農曆九、十月的大潮期。4 月~5月的被稱為早造蟲,也叫“荔枝蟲”,是因為此時是荔枝成熟的季節,這時的禾蟲體瘦且色青量少,則說明性細胞量較少;而農曆九、十月的則稱為晚造蟲或正造蟲,也被稱為“金花蟲”,此季節的禾蟲是一年之中的上品,蟲子體態豐腴肥嫩,含漿飽滿,則說明性細胞量大,一般每尾體重3 克左右的雌性異沙蠶體懷卵量為20 萬粒~30 萬粒。所以一年之中繁殖的高峰季節為農曆九至十月。
繁殖行為學
群浮
多數海洋多毛類沙蠶科動物採取的最優生殖策略是在一定時期同步地離開棲息地由底棲浮游於水面排放精卵,此生殖習性稱為“群浮”。疣吻沙蠶的群浮也具有同步性(同種、同地、同時)的特徵,同步性受外界環境因素如溫度、潮汐、鹽度、月相、日照等的影響。雌雄配子同步成熟、異沙蠶體同步群浮、雌雄配子同步釋放對沙蠶科動物的種群繁衍有著積極意義,也是人工繁殖的必要條件。自然條件下,疣吻沙蠶在繁殖季節表現出半月相型群浮周期,即每月兩次的群浮高峰,只在新月和滿月附近幾天內出現群浮。
婚舞
和多數海洋多毛類沙蠶科動物一樣,疣吻沙蠶在群浮時,雌雄個體常相伴做鏇轉運動或雄性圍繞雌性打轉,在鏇轉過程中排放精卵,此為“婚舞”。當雌雄異沙蠶體相遇時,雄蠶表現得較為活躍,不停地圍繞著雌體遊動,經過大約1 小時的性誘惑,雌蠶則活躍起來,遊動速度逐漸加快,一邊快速遊動,一邊從體末端的臨時裂口排放出青綠色的卵,產卵時間約持續10 分鐘~20 分鐘。雌蠶產完卵後靜臥底部,而雄蠶則在漂浮的卵間快速遊動,約30分鐘後精子排放完畢,雄蠶沉入水底,精子可在水中存活約30 分鐘,精卵在水中完成受精過程。需要說明的是,若將雌雄異沙蠶體分開暫養,再將雌雄配對放在同一水體,那么產卵排精行為可短時間內發生。雌雄異沙蠶體在沒有異性的刺激下,一般不表現出婚舞的行為,也不能誘發產卵和排精。
繁殖生理學
繁殖內分泌
迄今為止,國內外針對疣吻沙蠶繁殖內分泌的研究幾乎還處於空白,僅有針對同類的其它沙蠶動物繁殖內分泌的一些零星的報導。BERTOUT 和DHAINAUT(1971)研究發現,在消除雜色刺沙蠶腦活動產物後5d~10d 卵母細胞迅速生長;GOLDING(1983)對雜色刺沙蠶的研究表明,在配子發育前和發育中,大腦的內分泌活動水平較強,在性成熟階段,內分泌活動水平減弱,同時形成均一的配子並完成最後的成熟;GOLDING(1985)還發現,沙蠶早期分泌的激素對性成熟有抑制作用,但是可以維持體節再生和促進生長,而在後期發育生長過程中,這種內分泌活動下降,便完成配子的發育。這些研究還表明,這是一種單一的激素,通過直接或間接的作用方式進行調控。疣吻沙蠶相應的繁殖內分泌活動是否類似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性信息素
性信息素存在於性成熟的異沙蠶體體腔液中,在繁殖過程中,其性別辨認、同步群浮、配子釋放等繁殖行為是由一組性信息素來調控的。HARDEGE(1992)研究發現,在褐片闊沙蠶、琥珀刺沙蠶和多齒圍沙蠶的體腔液中都有5- 甲基-3- 庚酮,並起著性信息素作用,其作用是使性成熟的沙蠶在婚舞時增加遊動速度和誘導圍繞異性個體做鏇轉運動。但朱明遠(1995)在研究日本刺沙蠶時卻沒有檢測出5- 甲基-3- 庚酮,相應的性信息素為辛二烯-[3,5]-酮-[2],其作用是可以增加群浮個體在配子釋放之前婚舞的遊動速度,但不誘導配子釋放。辛二烯-[3,5]- 酮-[2]也在琥珀刺沙蠶、綠沙蠶和褐片闊沙蠶的體腔液中檢測到,並且對這些沙蠶有電生理活性,但不能明顯地誘導行為方式反應。在作者進行的試驗中,5- 甲基-3- 庚酮可誘導性成熟疣吻沙蠶的群浮和婚舞。與疣吻沙蠶、多齒圍沙蠶、褐片闊炒蠶等不同,日本刺沙蠶在繁殖過程中不出現完全變態,這是否說明5-甲基-3- 庚酮與沙蠶的完全變態有關?這個問題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種群分布
棲於沿海、河口或稻田中。疣吻沙蠶廣泛分布於暖溫帶和亞熱帶的沿海、河口或稻田中。在中國上海、福建和廣東等地都有分布。
經濟價值
食用價值
味美可食。廣東人稱“禾蟲”。以下是相關介紹:
禾蟲,其色金黃帶紅雜綠,蟲身豐腴,含漿飽滿,行動緩慢,樣子可怕。多 分布於 各地鹹淡水交界處的稻田表土層里、淤泥中,繁殖時才出泥面 。以禾、植物為食,身長3—4厘米,通體粉紅色,有時又變成乳黃色或綠色,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維生素。禾蟲生長的季節性很強,新會禾蟲每年只有在農曆的三月、四月和八月的初一、十五大潮時才出來。禾蟲出現時,密密麻麻地浮游在河涌的水面,頗為壯觀。農民守候在河涌的出口處,抓緊時機捕撈。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有時一次可捕撈數百斤禾蟲,用農艇滿載而歸。自從農田施用農藥後,禾蟲逐漸減少。加強對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後,新會的禾蟲增加,但還是不多,而且價錢昂貴。我國已有人工養殖禾蟲的經驗。
禾蟲 可蒸可燉,可煎可炸,或焦香可口,或清甜香滑。神灣禾蟲湯採用新鮮禾蟲和曬乾的禾蟲一起煲,兼取其香味和鮮味。
炮製禾蟲就更加複雜了,據聞,程式如下,先將生油往禾蟲盆中淋,稍後放入鹽粉,鹽粉所到之處,禾蟲隨即爆漿而亡,此後加入雞蛋、新會陳皮,欖豉,入爐蒸熟,蒸具必須用瓦缽,蒸熟的禾蟲稍涼後再連缽烘烤,然後就散發出一陣奇香。
一般酒樓生炒禾蟲,必炒至爆漿,小火慢炒,需時半個鐘,但原汁原味保留了禾蟲的香味。禾蟲製成佳肴,清香鮮美,嫩滑甘香,還有滋陰壯陽、健脾、暖身、祛濕等藥膳功效,風味獨特。烹製禾蟲的方法很多,只要加上姜、蔥、油、鹽,蒸、炒、煲、燉、焗都可以製成味美可口的佳肴,也可以醃成鹹禾蟲或曬禾蟲乾,還可以搗爛製成禾蟲醬。
食用方法
以鮮禾蟲、雞蛋、炸蒜子、陳皮絲等為主料,將活禾蟲洗淨,放進瓦缽,倒入生油,讓禾蟲吸飲,再將雞蛋和各種味料加入缽里拌勻,入籠猛火蒸約30分鐘後,放入炕爐烘至乾水,放上香茜、熟油、麻油,即成味美鮮滑、營養豐富的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