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錄
李拂一先生所著《車裡》記載說:“流沙河原名南哈河”。“南哈”,是句傣語,是當地傣族對西雙版納流沙河的稱謂。
“南哈”中的“南”意為河流;“哈”是腥臭。“南哈”意為腥水河。
傳說,西雙版納勐遮壩子原是一個湖泊,湖中浸泡著一對雕魔的臭屍,使湖水帶有腥味,西雙版納流沙河的左支流進勐遮湖後,帶著腥味南流,使河水也帶上了腥味。
因此,古代西雙版納傣族便稱此河為南哈。
公元1915年成書的《普思沿邊治略》記述光緒二十六年(1900)五月西雙版納勐宋叭(帕雅)被革職一事時,有“殺勐宋叭於流沙河”之語,說明西雙版納流沙河一名在清代便已使用。
由於此河主要流經平壩,河床上多沙無石,故名流沙河。
西雙版納流沙河的中上游,主要在西雙版納勐遮、勐混和勐海3個平壩中間穿流,河床平緩,水流隨季節變化,歷來不用於航運,只用於灌溉。
昔日西雙版納傣家人主要在幹流上安裝紡車形的水車提水灌田,據記載,僅在西雙版納勐海壩子中的流沙河幹流上,便安裝過64架提水灌田的水車。
近代發展
1958年以後,當地人民政府領導民眾在西雙版納流沙河上修建引水、蓄水工程。
當年首先在距西雙版納勐海縣城3公里的流沙河幹流上,修建了一座滾水壩,引水灌溉西雙版納勐海壩子中的水田。
此後,又在西雙版納流沙河上游的支流上修築了勐邦水庫、曼滿水庫、那達勐水庫等40多個水利工程,使水車提水成為歷史。
西雙版納流沙河因源頭坡陡源短,幹流河床平而多灣,每逢遇到連日暴雨,源頭洪水夾帶泥沙湧入幹流,時常造成大小不同的災害。
70年代以來,對一些急灣、窄道進行治理,加之支流上蓄水工程增多,災害已大大減少。
流沙河流出西雙版納勐海壩子以後,在一段多石的峽谷內奔流,河床變窄,水流變急,落差大而集中,成為水力資源十分豐富的河段。
西雙版納勐海縣、景洪市和景洪農場,多集中於這一河段開發利用水力資源。
已建起西雙版納賓房電站、西雙版納景洪電站、景洪農場電站等3個電站。還有一座電站正在修建中,流沙河已經成為西雙版納州目前水力資源開發利用最好的河流。
流沙河沿岸,早年森林茂密,竹林遍野,水源豐富。
隨著兩岸土地的大量開發利用,森林資源驟減,河水流量已不及從前。
據有關單位觀測記錄,西雙版納流沙河的年平均流量60年代為18.2立方米/秒,70年代為18.9立方米/秒,80年代為16.3立方米/秒,進入90年代後只有13.4立方米/秒。
最大洪峰流量為231立方米/秒,最枯流量為0.06立方米/秒。
現代情況
沿河兩岸種植了連片的橡膠園、茶園、果園。昔日高大喬木與竹林交錯的景致,已逐漸被西雙版納田園風光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