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狀況
原屬遊仙鄉三十五都,民國時屬方岩鄉,今屬方岩鎮。是鎮人民政府所在地。距永康市區12公里。村民主要有顏、程兩姓。顏姓始祖顏貴(字叔和)元初從縣城始遷於此。明宣德年間,程永明、程永饒自岩下遷於派溪,明嘉靖十一年(1532),叔父程文德、程文訓贈程方峰文山一座,二十七年(1548)方峰自下宅繼遷於文山,易名曰文樓。1992年有711戶,2340人。村南有公路通獨松,村北有公路通堂慈、葩陌、胡庫等村。派溪至金江龍的公路,與各地通往方岩的公路相連線。交通方便。
街道特色
派溪原是通往方岩的要道。舊時每年有數十萬前往方岩的遊人香客,經過此地。多數要在這裡逗留,或買旅遊工藝品,或飲食小吃,或住宿。農曆八九兩個月,往來遊客更是絡繹不絕。當地歌謠雲;"食胡公,用胡公,沒有胡公叮噹空。"村西有條長廊街,長達半公里。長廊一側是涼棚凳,專供往來者稍坐休息;另一側是店堂,客棧、歇客店、宿夜店多達20來家,飲食攤、水果攤不計其數,經營旅遊工藝品的店攤不下一百攤。店攤擺設的旅遊工藝品以兒童玩具為主。取材於竹木的有:能吹出五音的竹簫,精巧別致的天女散花籃,聲音粗獷的噠噠嘀,搖頭擺尾、栩栩如生的節節龍;用紙制的有:會啼鳴、活靈活現的小公雞,能跳會叫的山麻雀,以及老虎、獅子、小菩薩、三尾魚、青蛙、小烏龜;五金製品有:維妙維肖的雄雞相啄、小釵鈸、小響鈴、小銅鑼、白鐵哨、小大刀;木製的有:小巧玲瓏的小腰刀、小寶劍、小面桶、小葫蘆;碎布制的有會敲鑼打鼓、表演雜技的布娃娃。此外還有色澤鮮艷光彩奪目的紙花、小花傘等。由於這些工藝品造型美觀,風韻別致,價廉物美,攜帶方便,小孩一拿上手,就玩不釋手,倍受人們喜愛。凡是上方岩的人,必購幾件帶回家中分送給小孩和親朋好友的小字輩,以示帶來方岩之福音,俗稱"方岩神賜"。飲食攤幾乎都是土特小吃,諸如肉麥餅、豆腐圓、豆腐花之類。上方岩不帶點心的香客,多喜歡買一碗豆腐圓、一二個肉麥餅以享口福;自帶點心的香客多帶用青竹箬裹的糯米粽子。吃粽子時,人們習慣買一碗豆腐圓或者一碗豆腐花配搭起來吃,特別有味道,既解渴,又暖肚,因此,派溪的風味小吃也很興隆。要是農曆八九月,派溪街上的人流幾乎天天川流不息。近看穿紅掛綠,花枝招展;遠聽嘀嘀噠噠,熱鬧非凡。
民間工藝
派溪村民崇尚文曲星,敬仰朱相公。顏氏祖先建造的姓顏廳至今完整保留。明代,村南的文樓就有七峰書院。程氏中的正誼、開業、兆選、明允、明試、兆鑒等都曾就學於此。前3人並登進士,後3人也名聞鄉里。程正誼,隆慶五年(1571)進士,官至廣西參政、河南按察使、四川左布政、順天府尹。政績卓著,百姓敬仰。解職歸里後,曾講學五峰書院10餘年,著有《?華堂集》10卷行世。兆鑒博聞強記,為文汪洋浩瀚,尤工楷書,《十三經註疏》及諸大家古文,手錄而分類詮釋之,約300餘卷。清末民國初,派溪村辦有萃英國小,培育了程長源、程振登、程福元、程岩德、顏德岳等一批批英才學士。村內現有國中1所、國小1所、幼稚園1所。此外,還有文化站、影劇院、電影隊等文教設施。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給派溪村民賦予施展才智的天地,也給派溪村民賦予藝術的天賦。明清以來,村民不僅就地取材,家家生產工藝品,為旅遊服務,同時湧現了許多手藝工匠、民間藝人。村民酷愛製作各種風格獨具的花燈,先用竹片、竹絲製紮成各種模型的骨架,再用綿紙把外殼裱糊起來,用羊油繪之以詩文圖畫,著上紅綠顏色,花燈中間置以燈簽,燈簽上插上燃燭,則成各式模樣的花燈。有些比較複雜的組合花燈,還搞一些裝飾物,或其他必要的附著物。花燈的種類有:龍鳳燈、八仙燈、植物燈、動物燈、人物造型(戲名人物)燈等。每年農曆正月十三日,派溪村民都要大鬧花燈,謂之"助大轎"。入夜,爆竹為號,各家擎著花燈到尚賢祠前集中。按照一定順序排成燈隊。先是燈頭,隨後是八仙、龍鳳、獅象、戲名人物、禽獸等燈,牡丹燈殿後,數以千計的花燈維妙維肖,呈現於廣場之中。巡遊開始,鼓樂隊在前面鳴鑼開道,壓陣的是八抬大轎,轎中端坐的是朱相公塑象。轎前由10多對童男童女手持檀香爐導巡,清香透人心腑,猶入仙境。巡遊隊伍所到之處,家家戶戶均要燃放爆竹,表示歡迎。游罷派溪街,再游鄰村,並上方岩山朝殿戲舞。舞畢,由廣慈寺和尚驗燈並更換燈燭後落岩。十五夜,花燈進入高潮。花燈隊伍整裝待發去8公里以外的後塘弄村拜年。後塘弄是程正誼的岳父家。早年正誼之父程方峰曾在那裡教書,結下了這門親,正誼相親以勤選偶的佳話流傳於今。當天晚上花燈返回派溪,後塘弄村民戶戶均要派代表前往派溪文樓大京兆第之前回拜。兩村親情,代代相傳。
大京兆第是程正誼的第府。建於明萬曆廿八年,單檐硬山頂,平面縱長方形,通面闊24.8米,通進深70米,中軸線上建有前後五廳,一廳正門為五樓牌坊式,正脊吻獸,翼角起翹,瓦當滴水,正樓外檐下各設四組木質斗拱,內外磚石額枋均有高淺浮雕,正面額枋刻有"大京兆第"四個大字。至今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