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該行政村隸屬宣威市西寧街道,地處西寧街道西邊,距西寧街道辦事處所在地30公里,到街道道路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市區30公里。東鄰赤水村,南鄰西澤鄉,西鄰龍潭鎮,北鄰列租村。轄6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 521戶,有鄉村人口1975人,其中農業人口1975人,勞動力1293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936人。 全村國土面積15.35平方公里,海拔2100米,年平均氣溫13.5 ℃,年降水量950毫米,適合種植玉米、馬鈴薯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3459.59畝,人均耕地1.76 畝,林地19259.4畝。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001.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36.15元。該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養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459.59畝.其中:田1200畝,地 2259.59畝,人均耕地1.75畝,主要種植玉米、馬鈴薯 等作物;擁有林地19259.4畝,其中經濟林果地484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25畝,主要種植核桃、板栗等經濟林果;其他面積306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492戶通自來水,有0戶飲用井水,有29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5.57%)。有521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198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38.0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0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00戶(分別占總數的57.57%和38.39%)。
該村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集貿市場17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6輛,農用運輸車3輛,拖拉機2輛,機車8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620 畝,有效灌溉率為17.92%,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62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1畝。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44戶;裝有太陽能農戶3戶;建有小水窖16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戶數44戶。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7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3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44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5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001.7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46.4萬元,占總收入的14.62%;畜牧業收入488.4萬元,占總收入的48.76%(其中,年內出欄肉豬6109頭,肉牛25頭,肉羊390頭);林業收入36.89萬元,占總收入的3.68%;工資性收入330萬元,占總收入的32.94%。農民人均純收入2536.15元,農民收入以種養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4.3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40人(占勞動力的26.3%),在省內務工295人,到省外務工45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養業,主要銷售往縣內。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生豬養殖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乾果 產業。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擁有教師4人,距離鄉鎮中學17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54人,其中小學生161人,中學生93人。
發展重點
存在問題:1、村集體經濟薄弱,對基礎設施及公益事業的建設投入不足; 2、經濟結構單一,產業結構調整難度大,農民增收渠道狹窄,潛力不大,農民收入增長速度較為遲緩;3、 農村村民的整體素質普遍低下,對農村適用科技的學習和套用不夠到位,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較低,農村經濟的發展缺乏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著眼於全村可持續發展戰略,以村容村貌的改變為突破口,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為基礎,以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為支柱,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從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為核心,根據本地土壤肥沃,立體氣候特徵顯著的實際,因地制宜,繼續鞏固糧食、烤菸的支柱產業地位,狠抓後續產業(反季蔬菜700畝、小春洋芋300畝、秋洋芋1000畝等)的培育,培植壯大梨、核桃、板粟等水乾果、發展畜牧業、加大勞務輸出等幾個經濟成長點,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2008年人均純收入2536.1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