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原文
作者:十月
我被活埋那年六歲
六歲,你知道
你,你們
知道
(空行)
被一支筆屠殺的感覺並不好
我手持一個宣判的數字“7”
卻不樂於坐到你們設計的位置
儘管我有時也用眼睛自殘
或者我根本不應該搭乘一班捷運——
即使結果好於生存
(空行)
早上的一束陽光使我
無處遁形
我偶爾悲哀於難以隱藏的懦弱
在一個連墨水也被利用的年代
還有誰比一個孩子更能體會傷感
(空行)
今年十七或者十八歲
我在活埋中生活
教育就是活埋
你,你們
知道?或者
都是行屍走肉
我,我們
作者簡介
十月,四川成都人,男,漢族,中國當代青年詩人。1986年出生,2002年開始詩歌創作。突兀的連續短句讓十月的詩歌帶有很強的情感爆發力,這也是其作品的典型特徵。十月的作品一直只在小範圍內進行傳閱,他也經常笑談自己寫完後就直接鎖進抽屜,屬於“抽屜派”詩人。但讀過他詩歌的人都會被深深的打動。《活埋》是他在2003年的作品,也是他在早期的代表作之一。
談到對自己的評價,十月多次說“我的功底太薄弱,甚至不敢自稱是一名詩人”,“我很尊重和佩服全身心投入的文學工作者,因為這需要濃厚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勇氣”。但對於學習閱讀和寫作詩歌的入門者而言,平易近人的十月是個很好的選擇。
寫作背景
可以說《活埋》所展現的沉重的無力感,以及超越了憤怒之後的無奈,是對應試教育制度和抹殺個性教育體質的吶喊。但十月自己也承認,這首詩的態度過於偏激,但絕不是給孩子拒絕學習尋找藉口。“當代的教育並非洪水猛獸,可是不應該把還不知道方向的孩子放到大海中任意漂流。”“我只是想問,你們能夠想像一個已經自學完大學普通生物學、狹義相對論和早期量子理論課程,而且國小五年級就開始寫《論物種起源與進化》的學生,每天只能坐在教室里反反覆覆被灌輸已經不知道學了多少遍的常識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嗎?”(好可怕……)
在之前的稿件里,最後一段的第一句是“今年十七或者十八歲”中的年紀被經常更改,十月解釋說“那是出於某些幼稚的心態,大概是不希望讓別人覺得寫作的人是個小屁孩兒吧。”
相關作品
十月將自己的作品劃分為兩個階段,其中2002年至2005年是十月創作的摸索時期。他在這一階段的前期發表了作品集《F的樂章》,但不久後又進行了自我否定,覺得自己過多的追求了寫作的技巧,忽略了詩歌的本質。這一階段的後期,十月調整了自己的寫作風格,陸續發表了一些作品。但這些作品顯得較為壓抑,可能與他的高中生活有關。
他的早期作品並沒有形成固定的風格,而是進行了很多方面的探索。其在這一時期的作品大多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其中《海難》《吳剛伐樹》《陌上花開》《死亡——給C的父親》《等》《今夜沒有愛情》《無雨的清明》《八月》等詩歌被認為是他在這一時期不同風格的代表作品。
通過細膩的情感描述和大量象徵意向的套用營造氛圍,結合突兀的連續短句衝擊,使得十月的詩歌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爆發力。但在早期的詩歌中,這一特徵並不明顯,反而是細節刻畫和喃喃的語調比較令人觸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