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名勝
靈岩山
靈岩山位於大埔縣洲瑞鎮赤水村,毗鄰豐順。銀瑞公路可達靈岩山下,交通方便。山上靈岩寺周圍風光優美,四季如春,是避署踏青的好去處。
靈岩山上巨石嶙峋,樹木陰翳。相傳,這是韓湘子修橋時作法,從遠地點石成豬,由仙人獵趕至潮州建橋。按韓湘子的法力,是可以在雞啼之前把石頭運到潮州,造好湘子橋的。但仙人把豬趕到赤水靈岩山時,豬在那裡拉屎拉尿。麒麟是吉祥之物,豈容烏豬在它身上踐踏。靈岩山的土地伯公,學雞叫,全村的雞便啼叫起來,韓湘子的法力也不能施展了,一大群烏豬便變成了滿山黑色的石頭。這些怪石,把靈岩山點綴得蔚為奇觀,使靈岩寺增色不少。周圍的石頭,有的壁立千仞、奇峰突兀;有的狀似各種動物,栩栩如生。寺周圍的奇石異洞,蜿蜒曲折,懸崖峭壁,險象環生。石上有腳印,傳說是仙人的腳跡,引起遊客美妙的遐想,洞內曲徑通幽,勇者可奮力攀登,抵達南崬山巔。秋高氣爽之日,遊客可以遠眺豐順的銅鼓嶂,桃花的尖山頂。滔滔韓江,奔流不息,盡收眼底。歷代文人騷客所題的摩崖石刻,蔚然壯觀。如懸掛在天然石洞中的“別有洞天”四字,筆力雄健、鐵劃銀鉤,與巨石旁千年古松的虬枝勁節相映成趣。蔓延在石壁上的野生天香藤,生命力極強,常年碧綠,那朱紅色的石刻“如是觀”、玉筍峰、“回頭是岸”等,讓人生出身在此山中,人在畫圖中的感慨。由石隙中流出來的清泉,甘洌可口,常年不涸。據史料記載,原泉水出口處有“孔道清泉”四字。清末大埔女詩人范荑香《游靈岩寺》詩云:“甘泉一帶漫成湖,親見名師異法呼,我亦清劑求度化,可能頏石點頭無?”
靈岩寺的建築別具一格。據《大埔縣誌》記載,靈岩寺建於唐代,清康熙四十九年(一七一0年),有位名叫清照的高僧,四方募化,重修此廟。相傳佛祖金身,有慚愧祖師的佛骨。進入寺內,人們可以看到寺內古色古香的裝飾,廟宇屋頂龍鳳呈祥,頂樑柱上古鐘高懸,兩柱懸有對聯一副:“道濟南鄉一體幽明開覺路;地鄰西笠萬家香火結靈岩”。
《大埔縣誌》金石志云:赤水靈岩寺“鍾高二尺一寸闊一尺九寸”,此鍾為元代所鑄。觀音蓮座,羅漢金剛,燭火熒熒。毎逢節日,革鼓響冬冬,木魚敲覺覺。僧侶念經膜拜,盡了塵緣,香客添油焚香,虔誠祈禱,熱鬧非凡。明末清初,原籍揭陽,結廬大埔湖寮雙髺山盤湖庵的羅萬傑暢遊靈岩後曾寫下《偕盤湖和尚游赤水靈岩寺》的詩篇,詩云:“攜筇選勝到巔岑,幾片雲封苔徑深。花發寒岩飄異馥,鳥啼空谷逗清音。忘機自愛青峰遠,應影偏宜磐樹森。赤水元珠誰拾得,卻教象網細追尋!”
靈岩寺
位於廣東省大埔縣洲瑞鎮南村靈岩山麓,坐西向東。靈岩山原名麒麟山,因山腰有靈岩古剎而得名。據《民國大埔縣誌》記載,靈岩寺始建於唐代,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曾重修,為土木結構建築。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我縣頗為出名的古剎之一。
靈岩寺周圍風景秀麗,古蹟眾多,奇石異峰突兀其間,並有許多石刻,其中有清代嘉應才子宋湘手書的“回頭是岸”較為出名,另有軼名石刻“玉筍峰、“玉洞珠涯”、“試劍石”等等。石洞岩泉亦不少。
1994年6月,大埔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政府機構
書 記:卓國寧
鎮 長:范柳登
副書記:陳培先
常務副鎮長:郭文彬
副鎮長:李小堅
黨委委員、紀委書記:孫文發
黨委委員、人大副主席:鍾裕桓
黨委委員、武裝部長:羅新光
組織委員:丘武秋
宣傳委員:柳春玲
黨委委員:郭華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