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熙帝朱高熾

永樂二年(1404年)被冊立為皇太子。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登極,次年改年號為洪熙。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永樂帝死於北征歸途。

簡介

明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熾(1377—1425年),明朝第四位皇帝。永樂皇帝長子。永樂二年(1404年)被冊立為皇太子。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登極,次年改年號為洪熙。洪熙從政不到一年,他的政策和業績為後世之君守成豐業準備了條件,是位承上啟下的皇帝。

生平

朱高熾,明成祖永樂皇帝長子,生母徐皇后為開國元勛徐達之女。朱高熾幼年即讀儒家經書,沉靜好文,在祖父朱元璋時期就粗知儒家治國之道,深受朱元璋的寵愛。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被冊封為燕世子。永樂二年(1404年)被立為皇太子。永樂七年(1409年)以後,成祖朱棣因北征和籌劃遷都,常留北京,命太子朱高熾監國,處理國家日常政務。直至永樂十九年(1421年),隨成祖到北京。監國時期的朱高熾,是在父皇多疑,漢王朱高熙、趙王朱高燧二王的陷害中度日的。高熾性格文靜,體弱多病,性格與永樂相左,日而漢王朱高煦因“靖難”有功得到永樂帝的寵愛,永樂帝有易立太子之心,以致父子矛盾日益尖銳。由於有楊士奇等大臣的大力協助,在保衛北平、處理日常政務、處理臣屬關係及皇家父子、兄弟關係諸方面都適宜無錯,加之漢、趙二王奪嫡野心暴露,被永樂貶斥,太子妃張氏和皇孫朱瞻基受到永樂帝的寵信,使朱高熾度過了監國時期的危難。十餘年的監國經歷,使朱高熾認識到社會存在的問題,提高了他的治國能力,為其登極後穩定統治秩序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永樂帝死於北征歸途。皇太子朱高熾在大學士楊士奇、楊榮和尚書蹇義、夏原吉等支持下即位,次年改年號為洪熙。洪熙帝登極後,順應時代潮流,針對朝政的弊病,採取了減輕民困、調整統治階級內部關係等一系列措施。首先平反冤獄,釋放夏原吉等因諫阻北征而入獄的舊臣,釋放東宮舊臣並復官,而且寬赦建文時代諸臣家屬,有利於維繫人心和穩定統治秩序。停罷下西洋寶船及在各地採辦金銀等物,以減輕人民負擔。調整統治機構,提高閣權,使內閣成為協助皇帝決策的重要機構。洪熙還一改永樂時的暴政,他褒獎直言,虛懷納諫,此舉雖然仍有相當的局限性,但與永樂時期相比,已有了很大的進步。
體弱多病的洪熙皇帝,登極後從政僅8個月,就一病不起,於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死於欽安殿。卒謚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廟號仁宗。葬北京昌平獻陵。

評價

北京昌平縣天壽山西峰之下有一座建於1426年的陵墓,它是明十三陵中的一座,這座陵墓前面的祾恩殿和後面明樓之間有一座小山相隔,把陵墓隔成兩塊,明朝陵墓制度規定寶城內應當用厚實的黃土填滿,並築起高大的寶頂。但獻陵的寶頂卻掩埋不住寶城內牆,顯得極簡單和寒酸,這有別明十三陵的獻陵的主人是大明仁宗昭皇帝朱高熾,他和他的愛妻張皇后就合葬在這裡。
他一生的作為無愧於他廟號的那個“仁”字,那怕是死前他給兒子的遺詔要求自己的墓葬要求務從儉約,然而他的皇帝生涯是短暫的,僅僅在位一年便撒手而去,這一朝的在歷史上似乎無關緊要,明史基本都是寥寥數筆,《辭海》甚至吝嗇到不給他一個條目,但實際上洪熙朝自有他的精彩,大明帝國從這一朝由之前的開疆拓土轉向休養生息,而明仁宗也用他仁厚的性格及執政的能力使自己不愧為明朝不可多得的幾位守成名君之一。
有人也許會因為他皇帝生涯的短暫而質疑他的成就,但實際上他執政的時間並不短,當過十二年監國的他,成祖永樂大帝的政績里理所應當有他的一份。

洪熙皇帝同樣也是一個有故事的人,他的故事肯定比不上洪武大帝與永樂大帝那樣波瀾壯闊,但提起永樂朝時期的儲君之爭,“仁宣之治”就不能不提到他,就讓我們看看他鮮為人知的一生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