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北簡介
地理位置拱北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區,心縣下流水鄉境內西北部,距縣城50公里,是一座規模龐大,風格
獨特,兼具阿拉伯式風格與中國傳統風格的古建築,總建築面積約2萬平方米。拱北歷史始建於1939年,是中國伊斯蘭教虎夫耶教派、洪門道祖洪壽林(字海如)的墓地和道堂。文革期間遭破壞,1987年由洪們第三代教主洪維宗組織重修和擴建,其建築完全有洪維宗自行設計。整個建築群分:前門、學堂、清真寺、居住樓、誦經樓,沐浴堂、食堂、拱北、正廳、拱頂塔、紀念碑等,具有麥加聖殿與麥地納聖寺風格與氣氛。
禮儀每年古歷7月24日至8月14日,洪壽林與其子洪維宗(洪門門宦第二代教主)主祭日都有數10萬信徒前來游墳紀念,是寧夏境內建築最有特色、最具有伊斯蘭民族風情的宗教旅遊景點,
洪壽林簡介
洪壽林,經名為蘇哈白·卡麥尼,尊號為阿齊茲。
祖籍甘肅景泰縣,幼年家境貧困,清同治之亂家鄉慘遭擄掠,隨父流落同心石泉村定居。不久其父去世,便投奔當地清真寺做雜役,幫寺師傅擔水劈柴,抽暇旁聽經文,因天資聰慧,藉助教眾扶持,輾轉陝甘寧求教於名師,刻苦學習,很快博通古今教義,終成一名品學兼優的大阿訇。光緒年間,他因嚴守教律、體恤教民、生活節儉,不貪婪錢財而德高望重,譽滿甘寧青,被青海涼州莊大教主馬棟選為哈里發(替位者)。光緒二十八年(1898年)八月十九日馬棟歸真,臨終前立下遺囑洪壽林為其繼承人。後被尊為洪門道祖。壽林老人經歷坎坷,飽嘗戰亂之苦,在實踐中他認識到國家的穩定,民族的團結,教派門宦之間的和睦相處,是人民得以安居樂業的關鍵所在。因而,他潛心辦教,不染政事,注重回漢團結,一遇災年,常拿出自家的糧食財物賑濟災民,共度災荒。
1936年,西征紅軍在同心境內的革命活動感動了老人,他聯合宗教界人士擁護紅軍,支持紅軍革命,冒險掩護紅軍聯絡員,慷慨解囊,為紅軍部隊捐贈大洋500塊,綿羊200隻,作為生活給養。紅十五軍團政治部為表達感激之情,派敵工部長唐天際親贈“愛民如天”錦幛一幅,現收藏於寧夏革命博物館。洪壽林當時回贈紅軍一幅用阿文書寫“太陽之光”的綠色錦幛,意含“紅軍好比太陽的光輝,將來要普照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