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據考證,靈山寺始建於金大定3年(公元1163年),已有800多年,明和清兩代幾經重修,大悲閣和大雄殿樑柱仍為金代物。
靈山寺原名報忠寺,傳說鳳凰山是周靈王葬處,因而得名靈山,寺又因山得名靈山寺。
地理環境
靈山寺位於宜陽縣城西7.5公里處的洛河南岸靈山,系熊耳山余脈,海拔500米,面積約7.5平方公里。翠柏滿山,叢林森然。又名鳳凰山,“諸峰聳碧,左右兩翼翩翩欲飛。伸頸,飲洛河之流;舉目,睇邙山之勝”(見《翳然亭記》)。
西側黃帝山峻峭入雲,東側雞冠山巍巍壯觀。
靈山宛如兩山拱抱的一顆明珠,蒼然獨秀。
靈山寺坐落於靈山山腰,“紫崖仙洞羅列在前,秦松漢柏荷插在後”,
靈山寺依山勢而建,座南向北。寺院占地18667.6平方米,寺內有殿亭樓閣近百間,自北而南沿中軸線上有五重建築,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遊覽線路
靈山位於宜陽縣城西7.5公里處的洛河南岸,系熊耳山余脈,海拔500米,面積約7.5平方公里。翠柏滿山,叢林森然。此山又名鳳凰山,"諸峰聳碧,左右兩翼翩翩欲飛。伸頸,飲洛河之流;舉目,睇邙山之勝"(見《翳然亭記》)。西側黃帝山峻峭入雲,東側雞冠山巍巍壯觀。靈山宛如兩山拱抱的一顆明珠,蒼然獨秀。
靈山寺坐落於靈山山腰,"紫崖仙洞羅列在前,秦松漢柏荷插在後",全寺因山勢而建,座南向北,寺址占地18667.6平方米,寺內現有殿亭樓閣近百間,自北而南沿著中軸線上有五重建築,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據初步考證,靈山寺始建於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距今已有800多年,明、清兩代幾經重修,大悲閣、大雄殿樑柱仍為金代物。靈山寺原名報忠寺,傳說鳳凰山為周靈王葬處,因而得名靈山,寺又因山得名靈山寺。?
靈山寺山門為單檐歇山頂式,形似城樓,高約 4 米,方約100 平方米。上有閣房 3 間,始建於清康熙10年(1671年),閣中原來供祀迦蘭菩薩,1980年重修。下有洞門,為寺院北門,門額上有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題寫的靈山寺三個大字。
從山門而入,一進為明代硬山頂天王殿,殿中供祀著重新金塑的四天王像,屹然而立。
正中間為一彌勒佛像,高 1.7 米。二進是飛檐歇山頂的中佛殿(又名大悲閣),殿內供祀有1991年從國外運來的3尊緬甸玉石佛菩薩像,高1.6米,金碧輝煌,煥然一新。殿前有株年逾千歲的銀杏樹,身粗3圍,高約35米,枝繁葉茂。三進是廡殿頂式的大雄殿,殿內有5尊佛像,端莊慈祥,泥塑工藝精湛。中供釋迦牟尼佛,高約5米,左藥師,右彌陀,阿難和迦葉侍立兩側,各高2.2米。這組佛像系明代藝術佳品,幾經滄桑,至今完好無損,是河南現存較早的泥塑作品,為全省保存比較完整的塑像群之一,有極其珍貴的藝術價值。大雄殿和中佛殿是靈山寺的主體建築,飛檐歇山頂與廡殿頂式建築,均系金代原始結構,是研究古代建築藝術的寶貴遺產。大雄殿前台階下,矗立著七級浮屠石塔,高丈余,上刻有佛、菩薩、羅漢像30尊,石刻工藝精緻,類似洛陽龍門造像。西側為僧眾參禪之所,殿後圍牆上鑲嵌著歷代名人遊客吟詠靈山風光的詩賦28幅,真草隸篆,各具風韻。四進藏經樓,為貯存佛經之處。東西兩側各有配殿22間,相對而立,甚為壯觀。
寺外東側有遐邇聞名鳳凰泉,泉水清冽與甘美可口,歷久旱而不乾。泉南芳草翠柏之中,掩映著全國八個塔群之一靈山塔林,有二十多座和尚墓塔。塔林背後便是漫山翠柏,這便是靈山一大珍奇:靈山鳥柏,因這種柏樹刨面紋理很像鳥的形象而得名,極為罕見。沿著塔林旁山道南上,可達翠柏如雲靈山之巔。
極目遠眺,洛河沿岸風光盡收其眼底。出山門北走 50 米,有一道高 10 余丈,長一里許懸崖峭壁,崖上古柏參天、崖下溶穴萬千,其石紋奇異,毛孔繁多,內含多種古植物化石,是一片天然的"上水石"。
采一塊置於水盤中,水可利用毛細現象很快浸濕整石,在石孔中放入米、麥、蒜等種子,溫度適宜時,不久便可生根發芽,成為極佳的盆景。這也是多數遊客到此必取的一種紀念品。
靈山寺有四大奇觀一直為人稱道。
一為寺門向北開,全國絕大多數寺院都是座北向南,而靈山寺卻是座南向北;
2為寺院有山門,靈山寺與別寺院不同,獨有的城樓式山門;
3為佛像有鬍鬚,在全國也是獨有的;
4為寺院與尼姑庵緊連,這在別的地方也是極少見。靈山有被遊人稱頌八大勝景,即:懸崖垂繡、仙掌石棲、慶去洞布、翠停息機、孤峰遠眺、山擬鷲嶺、洛溪眾環、澗號泉鳴。
聞名數省的靈山廟會,是從農曆正月底開始,正會日為農曆2月初8,持續 10 天左右,是縣境內歷史最久的廟會。靈山寺是佛事活動場所,敬有觀音菩薩。
景點奇觀
靈山寺四大奇觀,為人稱道。
一為寺門向北開,全國絕大多數寺院都是坐北向南,而靈山寺卻是坐南向北;
二為寺院有山門,靈山寺與別的寺院不同,獨有城樓式山門;
三為佛像有鬍鬚,這在全國也是獨有的;
四為寺院與尼姑庵緊連,這在別的地方也是極少見的。靈山有被遊人稱頌的八大勝景,即:懸崖垂繡,仙掌石棲,慶去洞布,翠停息機,孤峰遠眺,山擬鷲嶺,洛溪眾環,澗號泉鳴。
相關傳說
相傳很早以前,印度國有舅甥二人,前來中國尋訪名山勝地。行至東周國都洛陽西南、洛河南岸,但見一山,林幽泉清,景山絕佳,為一路之上所罕見。便築廬山間,虔誠修行。多年之後,舅舅因年邁體弱過世,甥兒卻修成正果,以後在山上弘法傳教,香火旺盛,後世弟子皆尊稱他“釋迦牟尼”,那座山就是靈山,靈山寺即當年釋迦牟尼築廬虔修之處。
有關資料還說:1948年,楊成武將軍揮師南進,途經宜陽,為保護靈山寺,曾親題“保護古蹟,人人有責”紅旗一面,高插靈山山頭 取名 賜緣閣
寺院風貌
寺外風景
寺外東側有遐邇聞名的鳳凰泉,泉水清冽,甘美可口,歷久旱而不乾。
泉南的芳草翠柏之中,掩映著當今全國八個塔群之一的靈山塔林,有20多座和尚墓塔。塔林背後便是漫山的翠柏,這便是靈山一大珍奇——靈山鳥柏,因這種柏樹的刨面紋理很像鳥的形象而得名,極為罕見。沿塔林旁山道南上,可達翠柏如雲的靈山之巔。極目遠眺,洛河沿岸風光盡收眼底。出山門北走50米,有一道高10餘丈,長一里許的懸崖峭壁,崖上古柏參天,崖下溶穴萬千,其石紋奇異,毛孔繁多,內含多種古植物化石,是一片天然的“上水石”。
采塊置於水盤中,水可利用毛細的現象很快浸濕整石,在石孔中放入米和麥、蒜等種子,溫度適宜時,不久便能生根發芽,成為極佳盆景。這也是多數遊客到此必取一種紀念品。
寺院外東南山坡上,有歷代高僧墓塔十七座,它和少林寺塔林、風穴寺塔林,並稱河南三大塔林,均列入全國八大塔林之內。
寺院東牆外有鳳凰泉,池深三丈,四時涌流,清澈甘洌。泉水穿流寺內,石橋金魚,景色甚為優美。
寺院規模
靈山寺初創於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始創者為僧人憨休老祖。
靈山寺大體為一南北長方形院落。山門為高台樓閣式,下部系磚砌高台,中辟山門門洞,門洞石匾額“靈山寺”三字為趙朴初所題;上建殿閣,原供伽藍菩薩。
進入山門後沿中軸線上行,第一座大殿為天王殿,內供彌勒佛及四大天王;殿門外有古老的銀杏樹一棵,樹粗數圍,綠蔭如蓋,枝繁葉茂,遮天蔽日。第二座大殿原為大悲殿,供觀音菩薩;現改為中佛殿,供釋迦牟尼、阿彌陀、藥師“三世佛”玉像;歇山式頂,為我省遺存不多的金代建築。第三座為大雄殿,內供三世佛(中釋迦牟尼、右藥師、左阿彌陀),均為明代泥塑像。據說三尊佛像的原胎,是用周靈王墓上的三棵大柏樹就地雕成的;廡殿頂,主要為金代遺構,它和中佛殿都具有重要價值。殿前有明代七級石塔一座,上刻佛、羅漢等三十餘尊;另有古碑多方,刻有重修寺院的資料等內容。寺院後部有藏經樓,上下二層,上層藏經,下層為法堂。
大雄殿與藏經樓之間有磚牆,將整座寺院隔為前後兩院,牆正中有門相通。牆上鑲砌了二十八幅歷代文人墨客題寫的詩文碑刻,是研究歷史和書法藝術的珍貴資料。
寺院內東西兩側有廂房,羅漢堂設在西邊廂房內,觀音殿、地藏殿設在東邊廂房內。
多年來,當地各級政府、文物部門、佛教界等,多次修葺靈山寺,寶殿煥然,古剎重光!每年農曆二月的靈山廟會,不但是經濟文化交流的盛會,也更讓靈山寺名揚四方!
建築結構
山門是單檐歇山頂式,形似城樓,高大約4米,方大約100平方米。上有閣房三間,始建於清康熙十年(1671年),閣中原來供祀迦蘭菩薩,1980年重修。下有洞門,為寺院北門,門額上有全國政協副主席和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題寫的“靈山寺”三個大字。
從山門而入,一進為明代硬山頂天王殿,殿中供祀著重新金塑四天王像,屹然而立。正中間為一彌勒佛像,高 1.7 米。
二進是飛檐歇山頂中佛殿(又名大悲閣),殿內供祀有1991年從國外運來3尊緬甸玉石佛菩薩像,高1.6 米,金碧輝煌與煥然一新。殿前有株年逾千歲銀杏樹,身粗3 圍,高約35 米,枝繁葉茂。
三進是廡殿頂式大雄殿,殿內有5 尊佛像,端莊慈祥,泥塑工藝非常精湛。中供著釋迦牟尼佛,高約 5 米,左藥師與右彌陀,阿難與迦葉侍立兩側,各高 2.2 米。佛像系明代藝術佳品。幾經滄桑,完好無損,是河南現存較早泥塑作品,為全省保存比較完整塑像群之一,有極其珍貴藝術價值。
大雄殿和中佛殿是靈山寺主體建築,飛檐歇山頂和廡殿頂式建築,系金代原始結構,是研究古代建築藝術寶貴遺產。
大雄殿前台階下,矗立著7級浮屠石塔,高為丈余,上刻有佛和菩薩、羅漢像30尊,石刻工藝精緻,類似於洛陽龍門造像。西側為僧眾參禪之所,殿後圍牆上鑲嵌著歷代名人遊客吟詠靈山風光詩賦28幅,真草隸篆與各具風韻。
4進藏經樓,為貯存佛經之處。東西兩側各有配殿 22 間,相對而立、甚為壯觀。
節慶活動
聞名數省的靈山廟會,從農曆正月底開始,正會日為農曆二月初八,持續10天左右,是縣境內歷史最久的廟會。靈山寺是佛事活動場所,敬有觀音菩薩。據說靈山的送子觀音非常靈驗,趕會民眾多為婦女,燒香還願後,回家時都要多買一張車票,意即帶著孩子回家,所以舊時又稱作“祈娃娃會”。從2000年開始,宜陽縣委、縣政府決定“宜陽靈山文化廟會”,從而將這一長期一直以燒香拜佛為主的傳統廟會改造成為了“政府主導,民眾參與文化搭台經貿唱戲,發展旅遊業,振興經濟”文化與旅遊盛會。靈山文化廟會每年從農曆正月底開始,歷時10天左右,組織各類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和經貿展銷活動,賦予了古老廟會新的內涵,每年吸引遊客數二、三十萬人,綜合經濟效益上千萬元,對地方經濟文化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從2000年開始,宜陽縣委和縣政府決定“宜陽靈山文化廟會”,從而將這一長期一直以燒香拜佛為主的傳統廟會改造成為“政府主導,民眾參與,文化搭台,經貿唱戲,發展旅遊,振興經濟”的文化、旅遊盛會。
靈山文化廟會每一年從農曆正月底開始,歷時10天左右,組織各類文化和科技、衛生三下鄉和經貿展銷活動,賦予古老廟會新的內涵,每一年吸引遊客數二、三十萬人,綜合經濟效益達上千萬元,對地方經濟文化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實用信息
門票30元,兒童身高1.2米以下免票;70歲以上的老人憑有效證件免票;兒童1.2-1.4米之間購景區優惠票;學生憑學生證購景區優惠票。
交通信息
1、洛陽市區:從洛陽坐中巴車到宜陽汽車站,在宜陽汽車站門口坐到靈山的公車,在靈山寺下車。
2、民航洛陽北郊機場:從機場坐公交83路到火車站,洛陽汽車一運站 (火車站對面),坐到宜陽的中巴車,到宜陽汽車站坐到靈山的公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