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法軍在皮埃蒙特的勝利,使得北義大利戰場的戰略態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凱拉斯科協定簽訂以後,皮埃蒙持境內的主要要塞,完全轉到了法國人手中。充當奧地利幫凶的撒丁王國,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奧地利人在義大利陷入了孤立境地。一七九六年五月,拿破崙決定,充分利用協定給他提供的一切有利條件,把戰爭推向奧地利在北義大利的屬地——倫巴第。
法軍在皮阿琴察城裡徵集了四百匹炮兵用的馬。10日它從卡札耳-普斯帖爾連哥出發,向洛迪前進。這時博利厄已在洛迪集中了謝博田多爾夫和羅捷耳米尼兩師兵力,而科利和武卡索維奇兩部則已開往米蘭及卡薩諾。現在這些軍隊的命運取決於進軍的速度,因為從奧利奧河把它們截斷並俘擄它們是可能的。但是法軍前衛在離卡札耳一法里的地方發現了強大的奧軍後衛,這支部隊由擲彈兵組成,其駐防的地勢很有利於防衛洛迪公路。於是法軍只好相機作戰。戰鬥打得激烈而頑強。最後終於把敵人打得狼狽潰退。法軍跟蹤追擊,一直追到洛迪。洛迪這座要塞四周有城牆。敵人本想關閉城門,可是法軍已雜在難民中間滲入城裡(難民後來集中到博利厄在阿達河左岸設定的防線後面去了)。博利厄配備了二十五至三十門大炮來防衛河橋,但法軍也立刻拿同樣多的大炮來回敬他。
奧軍戰線上有一萬二千名步兵和四千名騎兵。加上退到卡薩諾的一萬人,在佛姆比奧地區被擊潰的八千人(那次戰爭後躲在皮戚格當),以及米蘭城堡的守軍二千人,一共有三萬五六千人。這就是奧軍還保存下來的全部兵力。
拿破崙希望截住去卡薩諾的那一師敵軍,決心在十日冒著敵人的炮火從橋上渡過阿達河,並以這種大膽的行動驚倒敵人。為此,他在洛迪休息了幾小時以後,在下午五點鐘左右,就命令騎兵指揮官博芒將軍在河上游半法里有淺灘的地方渡過阿達河。到達彼岸以後,他應當用輕炮射擊敵軍右翼。同時,拿破崙把全部炮兵配置在橋的附近和河的右岸,對準敵人用來護橋的大炮陣地。他還在阿達河岸城牆後面布置了擲彈兵。敵軍步兵為了利用當地庫房來防禦法軍炮彈,便離開了河邊。這樣,擲彈兵的位置就離敵人炮壘較近,離敵人步兵較遠。當拿破崙剛一發現敵軍炮火威力削弱,法國騎兵前衛已在左岸整隊,而這一行動已引起敵軍驚慌的時候,立刻下令衝鋒。擲彈兵縱隊的前鋒僅僅來一個左轉彎,就出人意外地出現在橋上,幾秒工夫就飛跑過橋,並立即奪下敵人所有大炮。縱隊只在為過橋改變隊形的一剎那間遭受到敵軍的射擊。因為一瞬間就到達了對岸,所以它沒有受到什麼顯著的損失。它猛攻敵軍陣線,迫使敵軍潰退到克雷莫納。敵軍損失了一些大炮和大量的軍旗,還有二千五百人被俘。在激烈的炮火下進行這樣堅決的行動,並且儘可能地做到謹慎小心,這不能不認為是整個戰爭期間最出色的軍事行動之一。法軍損失不超過二百人,而敵軍則全部被粉碎①。
①在《聖赫倫那島日記》中是這樣寫的:“皇帝說過:‘葡月事件、甚至蒙特諾特戰役都還沒有使我把自己看作非凡的人物。只是在洛迪戰役後,我起一個念頭:在我們的政治舞台上我大概可能成為一個起決定作用的人物。第一個功名心的火花在那時出現了。’”(拉什卡茲:《聖赫倫那島日記》第一冊,第183頁,1823年版。)在《當俘虜的故事》中也談到了這點:“正是在洛迪附近那天晚上,我相信自己是一個非凡人物,我充滿著乾一番偉大事業的功名心。在此以前這種大事業對我說來好象只是幻想。”(蒙托龍將軍:《拿破崙皇帝在聖赫倫那島當俘虜的故事》第二卷,1847年巴黎版,第424頁。)——法文版編者注
可是科利和武卡索維奇已在卡薩諾附近渡過阿達河並沿大道退往布里西亞。這就使得法軍要朝皮戚格當前進。法軍認為追擊敵人並立即把敵人趕出那兒是必要的,因為這樣才使敵人來不及武裝這個要塞,來不及補充彈藥物資。法軍剛一包圍這個要塞,要塞就投降了。要塞里有三百名敵軍,他們是奧軍為保障撤退而準備犧牲的人。
拿破崙在查夜時,碰到戰俘營里的一個饒舌的匈牙利老軍官。拿破崙問他:他們的仗打得怎樣。這個年老的大尉不能不承認仗打得很糟糕。他說:“跟我們交戰的是一位年青的將軍,他總是時而在我們前面,時而在我們後面,時而又在我們兩側,而我們根本無法理解。什麼時候我們都不知道應該怎樣配置我們的兵力才好。在戰爭中這種作戰方法是受不了的,它違反一切常規。”
經過猛烈的攻擊後,法國的輕騎兵進入克雷莫納,並把敵軍後衛趕到奧利奧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