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迦山位於普陀山東南約5.3公里處,傳為觀世音菩薩發跡、修行之聖地。《華嚴經》載:“於此地方有山,名補怛洛迦,彼有菩薩,名觀自在。”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作《觀音大士贊》云:“南海海深幽絕處,碧鉗嵯峨連水府。號名七寶洛迦山,自在觀音於彼住……”。據民國《普陀洛迦新志》記載:“洛迦山,海中懸島,在普陀山東南。凡朝山禮佛者必兼謁是山。”
自古以來,普陀洛迦融為一體,有“不到洛迦山就不算朝完普陀”之說。後為使二島分別,遂一稱普陀山,一稱洛迦山。船行蓮花洋,遠望洛迦山酷似一尊大佛安詳地仰躺在煙波浩渺的蓮花洋上,頭、頸、胸、腹、足均分明可辨,故有“海上大臥佛 ”之稱。 由普陀山到洛迦山航程約40分鐘。據傳“須經過二十四個蓮花浪方能得渡彼岸”。島南、北 有三處碼頭供香客渡航,並建有磐石磴道3000餘米,名“洛迦山香道”。恰如“四十八願 塔”有聯云:“寂滅道場常樂我靜,洛迦勝境花木幽深。”登上洛迦山極目遠眺,南望白沙、朱家尖怪石嶙峋,北眺淡浮數山,巔圓如釜,是為葫蘆島 ;西望普陀山,逶迤起伏,猶如蟠龍戲珠,山中殿角出沒綠蔭叢中,紫竹林、梵音洞、千步沙……盡收眼底。據說當年觀音大士就是由此跨越蓮花洋去普陀山開闢道場的。志載,明萬曆年間,有僧在山中結茅。至清末,山上有妙湛、圓通、自在、觀覺四座茅篷。 “文化大革命”時遭毀。1980年,普陀山佛教協會開始整修洛迦山,先後創建五百羅漢塔,土地祠新建 、伽藍殿、圓通禪院、大悲殿、大覺禪院、圓覺塔、妙湛塔和大型石雕“觀音事跡故事碑廊 ”等名勝,從此洛迦勝境更是名不虛傳。
由於小島實為一幽靜之所在,充滿野趣,到了冬天還可看到凌波仙子(水仙花)開遍山野。
相關連結:九成宮 釣魚台 銅川姜女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