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簡介
洛桑聯邦理工學院(法語:École Polytechnique Fédérale de Lausanne,縮寫EPFL),是瑞士的兩所聯邦理工學院之一,位於法語區的洛桑,在瑞士德語區的瑞士聯邦理工學院蘇黎世是其姊妹學校。附屬有多個專門研究機構,兩所學校組成瑞士聯邦理工學院,直接受聯邦民政事務部管轄。
洛桑聯邦理工學院有7個學院:建築,工程和環境學院(Architecture,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簡稱 ENAC) 基礎科學學院 (Basic Sciences SB)
工程學院 (Engineering STI)
計算機與通信科學學院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Sciences IC)
生命科學學院 (Life Sciences SV)
管理學院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CDM)
人文學院 (College of Humanities CDH)
其中ENAC學院目的在於:通過將人類活動整合到生態系統中,從而創造和維持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環境 ; 跨學科研究,在藝術,科學和工程三方面進行創新性互動。ENAC內部設有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其中博士生學院,命名為EDAR, 其致力於培養一個全方面互動和交流的研究環境。
洛桑聯邦理工的所有提供給教授和講師的資源信息,都由各系提供。
然而,學生工作和部分教師工作則有學校副院長直接管理,並幫助學生和教師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與教學任務。學校非常注重與其它院校及企事業單位的合作,歐洲有270多的合作項目,與美國、加拿大、日本有179多個學生合作交流計畫。
歷史
洛桑聯邦理工學院
創辦於1853年,名為“洛桑特別學院”(École spéciale de Lausanne)起初是一個私立學校,是在巴黎中央理工(École Centrale Paris)畢業生Lois Rivier以及 John Gay的倡導之下建立的。當時只有11個學生,學校辦公室位於 Rue du Valentin in Lausanne。洛桑特別學院在1869年成為洛桑大學(Académie de Lausanne)的工程系。1890年,洛桑大學取得大學地位時,工程系更名為“洛桑大學工程學院”( École d'ingénieurs de l'Université de Lausanne)。1946年,更名為“洛桑大學理工學院”(École polytechnique de l'Université de Lausanne (EPUL))。1969年,洛桑大學理工學院從洛桑大學獨立出來,成為一所由瑞士聯邦政府直接管理的大學,並改為現名。除了洛桑聯邦理工學院與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瑞士其它大學均由所在州的州政府管理。2008年,EPFL合併了瑞士癌症臨床研究中心( Swiss Institute for Experimental Cancer Research (ISREC) )。
1946年,學校只有360個學生。1969年,EPFL已經有1400學生,55名教授。在過去的20年當中,學校迅速擴大,到了2012年,學校有來自120個國家的在校生9306名,其中包括2041名博士研究生。學校共有120個實驗室,319名教授,900名教職員工以及4074名科研技術職工
。由於學校從1969開始沿用EPFL這個名字,並且1969年學校在校學生人數不足1500。因此在泰晤士高等教育專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當中還把EPFL列為建校50年以內的學校,並且在2013年排名第二。
校園裡有來自超過125個國家的學生,學校的教學語言為英語和法語
。
教學機構
洛桑聯邦理工學院
由7個學院組成,分別為
基礎科學學院(Faculté des sciences de base):
MathematicsInstituteofComputationalScienceandEngineering(MATHICSE,AlfioQuarteroni)
·MathematicsinstituteofAnalysisandApplications(MATHAA,AnthonyDavison)
·MathematicsInstituteofGeometryandApplications,(MATHGEOM,Eva Bayer-Fluckiger)
·InstituteofChemicalSciencesandEngineering(ISIC,PaulDyson)
·InstituteofPhysicsofEnergyandParticles(IPEP,Minh Quang Tran)
·InstituteofCondensedMatterPhysics(IPMC,Wolf-DieterSchneider)
·InstituteofPhysicsofBiologicalSystems(IPSB,GiovanniDietler)
·InstituteofPhysicalSciences(SPH-GE,Jean-PhilippeAnsermet)
·InstituteofQuantumElectronicsandPhotonics(IPEQ,BenoîtDeveaud-Plédran)
·InstituteofTheoreticalPhysics(ITP,AlfonsoBaldereschi)
·InstituteofComputationalCondensedMatterPhysics(IRRMA,AlfonsoBaldereschi)
·InterdisciplinaryCenterforElectronMicroscopy(CIME,CécileHébert)
·CenterforResearchinPlasmaPhysics(CRPP,Minh Quang Tran)
·PRNQuantumPhotonics(PRN-QP,BenoîtDeveaud-Plédran)
·BernoulliCenter(CIB,TudorRatiu)
工程學院(Faculté des sciences et techniques de l'ingénieur):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IEL,Giovanni De Micheli)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IGM, Daniel Favrat)
Institute of Materials (IMX, Andreas Mortensen)
Institute of Microengineering(IMT, Nico de Rooij)
Institute of Bioengineering (IBI, Jeff Hubbell)
環境、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Faculté de l'environnement naturel, architectural et construit):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IA, Luca Ortelli)
Civil Engineering Institute(IIC, Eugen Brühwiler)
Institute of Urban and Regional Sciences(INTER, Philippe Thalman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Institute(IIE, Andrea Rinaldo)
計算機通信學院(Faculté informatique et communications):
Algorithms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Machine Learning
Computational Biology
Computer Architecture & Integrated Systems
Data Management & Information Retrieval
Graphics & Visio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 Theory
Networking
Programming Languages & Formal Methods
Security & Cryptography
Signal & Image Processing
Systems
生命科學學院(Faculté des sciencesde la vie):
Bachelor-Master Teaching Section in Life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SSV)
Brain Mind Institute (BMI, Carmen Sandi)
Institute of Bioengineering (IBI, Melody Swartz)
Swiss Institute for Experimental Cancer Research(ISREC, Douglas Hanahan)
Global Health Institute (GHI, Stewart T. Cole)
Ten Technology Platforms & Core Facilities (PTECH)
Center for Phenogenomics (CPG)
NCCR Synaptic Bases of Mental Diseases (NCCR-SYNAPSY)
技術管理學院(Collège du management de la technologie):
Swiss Finance Institute at EPFL (CDM-SFI, Damir Filipovic)
Program of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and Entrepreneurship (CDM-PMTE, Christopher Tucci)
Chair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 (CDM-ENTC, Marc Gruber)
Institute of Logistics, Economy and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ILEMT,Dominique Foray)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EPFL – UNIL (CMT, Francis-Luc Perret)
人文學院(Collège des humanités):
Human and social sciences teaching program (CDH-SHS, Eric Junod)
校區
洛桑聯邦理工學院
校區鳥瞰圖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原址位於洛桑市中心,1978年起逐步搬到萊芒湖畔的新校區,與洛桑大學毗鄰。兩所大學共同組成的校區內共有約25000名學生。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在這一校區內有65座建築,占地136英畝。自19
78年起,洛桑聯邦理工學院開始擴建,擴建的第一階段耗資4.62億瑞郎,於1984年完成。第二階段於1990年完成。校園的北部擴建於1995年開始,1998年建成了微技術學院大樓,於2000年完成了建築學院大樓。洛桑聯邦理工學院中最新建成的建築物是2010年2月建成的勞力士學習中心,勞力士學習中心位於校園的中央,可供學生工作,休閒以及提供各種服務。學校最新的擴建項目是瑞士科技會議中心,預計於2014年完成。
校區坐落於萊芒湖畔,靠近洛桑捷運一號線,並且配備了一套電子公共腳踏車系統。該校區還是第一個獲得國際可持續校園卓越獎(International Sustainable Campus Excellence Award)的校園
。
雖然洛桑聯邦理工學院主要的建築都位於主校區,但仍有部分分支位於納沙泰爾(Microcity),錫永(Pôle EPFL Valais),日內瓦(生物技術基地),以及佛里堡(智慧型生活實驗室)。
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在拉斯海瑪酋長國(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還有一處研究中心。
建築物
校園由65個建築物組成,占地136英畝。隨著校園的擴建,建築物可分為如下幾類:
70年代末到80年代:模組化建築,由如今的基礎科學學院,建築,土木,環境工程,材料以及電子電氣工程系使用。
90年代:工程科技學院,計算機與通信科學學院以及科技園。
現代:新建築(2002-2004),包括微工程系,通信系,建築系大樓,生命科學學院,以及管理學院。
勞力士學習中心,新圖書館(2010)。
學校設施
校區中的設施包括:
圖書館:勞力士學習中心
餐廳:Le Copernic和La Table de Vallotton
自助餐廳:La Coupole, Le Corbusier, Le Parmentier, Le Vinci, BMX (Bâtiment des matériaux), BC (Bâtiment des communications), L'Arcadie, Le Hodler, Le Klee, L'Ornithorynque
酒吧:Satellite
旅行服務機構:瑞士聯邦鐵路和國際學生青年旅遊公司
銀行:瑞士信貸銀行和瑞士郵政銀行
電台:Fréquence Banane(學生電台)
會議中心:瑞士科技會議中心
博物館:Musée Bolo和Archizoom
聲譽
洛桑聯邦理工學院
在歐洲及世界上都是一所知名的理工院校,在工程科技領域享有極高的聲望。
在2013-2014年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三大排名(QS世界大學排名,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時代周刊大學排名)中,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在工程科技領域分別位列歐洲大陸第2,第1和第2位。在這些排名中,洛桑聯邦理工學院與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帝國理工學院以及它的姊妹院校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共同占據了歐洲理工領域的前五名。
英國QS公司聯合發布的2015年世界大學
綜合排名世界第14位。其中,工程領域和自然科學領域分別列世界第8位和第13位。在2013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在工程/技術與計算機科學方面列於世界第13位,歐洲第2位,僅此於劍橋大學,遠高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和許多美國著名大學,如喬治亞理工學院和普林斯頓大學。在2013-2014的世界大學排名中,綜合排名世界第37位,其中工程領域位於世界第15位。歐洲頂尖大學排名(2013年10月) 列世界第8; 世界大學建校50年以下100強排名(2013年9月)列世界第2.
洛桑聯邦理工學院以合理的師生比例,前衛的國際視野以及舉足輕重的科學影響力享譽世界,在“旨在準確衡量各大學科學影響力”的CWTS萊頓大學排名中,位於世界第13位,以及歐洲第1位
。
《QS世界大學排名》(2015):洛桑聯邦理工學院排名世界第14位
學生和傳統
學校鼓勵學生組建社團和參加體育活動,截止2012年,校園裡一共有79個科研和社會性質的社團,除此之外,學校還有自己的月報和快訊。著名的社團活動有:
1.AGEPoly是洛桑聯邦理工的一個學生社團,其目的是維護學生的普遍利益,以及商議學校未來的發展方向。
2.EPFL論壇成立於1982年,是一個供學術和專業人士交流聚會的平台。如今,EPFL論壇已經成為歐洲最大的recrouting events之一。
3.UNIPOLY是一個旨在提倡可持續發展,提高校園民眾以及瑞士西部地區人民可持續發展意識的社團。洛桑聯邦理工學院是世界學生可持續發展共同體的一員,共同體成員包括:洛桑聯邦理工學院,蘇黎世聯邦理工學
院,麻省理工學院,東京大學,福特海爾大學,奈洛比大學,查爾斯理工大學和雅溫得大學。
洛桑聯邦理工學院每年都會舉辦許多音樂節活動,其中最著名的是五月份舉辦的Balélec音樂節,每年獎吸引來自世界近30個國家約15000名遊客。其他小型音樂節包括由微工程學院於每年四月份舉辦的Sysmic音樂節,分為當地樂隊和國家樂隊兩個部分,以及由物理學院舉辦的Artiphys音樂節
。
科學合作
·
洛桑聯邦理工學院是瑞士阿靈基隊的官方科學顧問,阿靈基帆船隊獲得了2003年和2007年美洲杯的冠
軍。
·
“Solar Impulse”是由洛桑聯邦理工學院開展的瑞士遠程太陽能驅動飛行器計畫,目的是完成世界上第一次完全通過太陽能作為動力的環球航行。
·著名的“Hydroptère”實驗,在2009年駕駛一艘水翼船打破了世界航速記錄,保持97.90km/h的速度航行了500米。
·洛桑聯邦理工參與建造了第一台完全由瑞士研製的衛星“SwissCube-1”,並於2009年9月23日由印度發射器PSLV送入軌道。
·為了更好地理解營養與大腦的關係,洛桑聯邦理工與雀巢研究中心簽署了一項年耗資500萬瑞郎的5年契約。
·洛桑聯邦理工與羅技公司宣布建立EPFL羅技孵化器,為研究人員和學生的企業提供資金,教育和操作管理方面的支持。
·
Breitling Orbiter於1999年3月成為世界上第一艘不間斷環球旅行的熱氣球,駕駛者是Bertrand Piccard和Brian Jones。
·
人腦計畫(Human Brain Project)是洛桑聯邦理工學院藍腦計畫(Blue Brain Project)的繼承。藍腦計畫共耗資約11.9億歐元,由洛桑聯邦理工和歐洲86個機構共同參與。
相關機構
·
Swiss Cancer Centre
·Center for Biomedical Imaging (CIBM)
·Centre for Advanced Modelling Science (CADMOS)
·École cantonale d'art de Lausanne
·Campus Biotech
·
Wyss Center for Bio- and Neuro-engineering
·Swiss National Supercomputing Centre
著名人物
傑出校友
Guy Berruyer(仁智集團董事長)
Aart de Geus(美國新思科技公司主席,創始人,CEO)
George de Mestral(電子電氣工程師,Velcro的發明者)
André Gorz(澳大利亞-法國 哲學家 和經濟學家)
Martin Vetterli(數位訊號處理科學家, 瑞士國家科學基金會主席)
Daniel Borel(羅技公司聯合創始人)
Franck Riboud(達能集團CEO)
André Kudelski(Kudelski集團CEO)
Jean-Daniel Nicoud(瑞士計算機科學家)
Othman Benjelloun(摩洛哥著名商人)
Daniel Brélaz(瑞士數學家,政治家和環保主義者)
Stefan Kudelski(實業家, Nagra發明者)
Luc Recordon(瑞士政治家)
André Borschberg(商人和太空人, Solar Impulse計畫創始人)
榮譽博士
·2013:
Fabiola Gianotti, John A. Rogers, Christos Papadimitriou
·2012:David Donoho,EmilyCarter
·2011:Hanna Damasio, Antonio R. Damasio, Roberto Car, Subra Suresh
2010:Jerry Yang, Pierre-Louis Lions, Shirley Jackson (physicist)
·2009:Pascale Cossart, Joseph Sifakis, Ahmed Zewail
2008:Al Gore, Deborah Estrin, Christian Menn
·2007:Paul Allen, Catherine Bréchignac, David Forney
·2006:Manuel Castells, Paul Gray, Claude Nobs
·2005:Odile Jacob, Klaus Töpfer, Alexandre Chorin
·2004:MertonC.Flemings,NicolasGisin, Leslie Lamport
·2003:Claudie Haigneré, John L. Hennessy, Sumio Iijima, Jörg Schlaich
·2001:Ingrid Daubechies, Michel Serres, Charles Weissmann, Kurt Wüthrich
1999:René Berger, Hans Beutler, Klaus Schwab
·1998:Beat Richner, Jeanne Hersch, Jean-Pascal Delamuraz
·1997:KonradBasler,HiroyasuFunakubo,BernardHuet
·1996:Jean-Pierre Changeux, Bernhard Hirt, Nico Weserhof
·1995:Marie-ClaudeGaudel,EdwardJ.Kramer, Elliott Lieb
·1994:Arun Netravali, Erich Spitz, Branco Weiss
·1993:René Badan, Claude Nicollier, Jean-Claude Piguet, Alvaro Siza, Hugo Thiemann
·1992:John M. Ball, Daniel Borel,RudolfGrüetter
·1991:GérardBauer,Jean-RenéBory,OlivierReverdin,HenriRieben
·1990:HeinzLienhard,MartinPeter
·1986:Stefan Kudelski
教授
·
JacquesLévy(Professor,ChôrosLaboratory)
·ÁlvaroSizaVieira,葡萄牙建築師,(GuestProfessor,Architecture), 獲得1992年普利茲克建築獎
·AminShokrollahi(Professor,ComputerScienceandCommunicationSystemsandMathematics. 著名的Raptor碼發明者)
·Arjen Lenstra(Professor,cryptographicalgorithms)
·Claude Nicollier(Professor,spatialtechnologyandastronaut)
·Daniel Thalmann(Professor,ComputerScienceandCommunicationSystems,PioneerinVirtualHumans)
Dario Floreano(Professor,intelligentsystems)
·David Chipperfield,Britisharchitect,(GuestProfessor,Architecture)
·Denis Duboule(Professor,LifeSciences)
·Eduardo Souto de Moura,Portuguesearchitect,(GuestProfessor,Architecture), 2011年普利茲克建築獎 獲得者
·EmreTelatar(著名信息理論家 , Professor,InformationTheory)
·FranciscoMangado,Spanisharchitect,(GuestProfessor,Architecture)
·Giovanni De Micheli(Professor,integratedsystems)
·Henry Markram(Professor,neurology)
·HerbertShea(Professor,MicrosystemsforSpaceTechnologiesLaboratory)
·Jean-Daniel Nicoud(Professor,computerscience, 現代滾球滑鼠發明者)
·Jean-YvesLeBoudec(Professor,networkingsystemsandperformanceevaluation)
·JeffreyAlanHubbell(Professor,biotechnologyandbioengineering)
·János Pach(Professor,Mathematics,世界上極少數健在的Erdos Number 1的數學家之一)
·Luigi Snozzi
·LyesseLaloui(ProfessoranddirectorofLaboratoryofSoilMechanics,etdirecteurduprogrammedoctoralenMécanique)
·MartinHasler(Professor,ComputerandCommunicationSciences,LaboratoryofNonlinearSystems)
·Martin Odersky(Professor,programmingmethods, Scala的發明者)
·Martin Vetterli(ProfessorintheSchool of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SciencesEPFL ,國家研究委員會瑞士國家科學基金會主席)
·Michael Grätzel(Professor,PhotonicsandInterfacesSciences,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發明者)
MikhailShaposhnikov(Professor,Theoretical Physics)
·Minh Quang Tran(Professor,physicsofenergyandparticles)
·Pierre-AndréFarine(Professor,ElectronicsandSignalProcessingLaboratory)
·Reymond Clavel(Professor,roboticsandmicroengineering, Delta機器人發明者)
·RiccardoRattazzi(Professor,TheoreticalPhysics)
·RüdigerUrbanke(Professorinthe School of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SciencesEPFL,Coding,CommunicationsandInformationTheory)
Serge Vaudenay(Professor,securityandcryptography)
·StefanBehnisch,Germanarchitect,(GuestProfessor,Architecture)
Jacques Lévy
, 城市研究和地理學家, 法國
國際關係
作為有著悠久的傳統的一部分,國際關係的政策,旨在建立為一體的世界領先的技術機構在洛桑聯邦理工學院。
我們的主要目的是吸引來自世界各地最優秀的學生和研究人員,各級教育和研究。
為了提高認識,並鼓勵開放的態度,在我們的研究人員和學生必須做到精益求精,這一政策還旨在提供EPFL成員世界各地在EPFL主管領域最好的研究機構的交流與合作的機會。
國際關係的政策主要集中在一般的訓練行動掛鈎;留下院系和研究小組的職責開展自己的戰略合作符合一般由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和國家的科學決策的方向。
入學條件
費用
每年學費: 約2000瑞士法郎。
授課語言:法語
入學要求:高中畢業,通過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入學考試。
入學時間:每年10月
碩士專業
授課語言 專業 入學條件
法語 不動產經濟鑑定 擁有大學本科相關專業學士學位或與之相關的學歷證明
法語流利
學費:4,050瑞士法郎
開學日期:每年3月
法語 不動產技術鑑定 擁有大學本科相關專業學士學位或與之相關的學歷證明
法語流利
學費:4,050瑞士法郎
開學日期:每年9月
法語 建築經濟管理 擁有大學本科相關專業學士學位或與之相關的學歷證明
法語流利
學費:按學校而定
開學日期:每年1月
法語 電子基因 擁有大學本科相關專業學士學位或與之相關的學歷證明
法語流利
學費:3,200瑞士法郎
開學日期:每年10月
英語-法語 信息技術管理 擁有大學本科相關專業學士學位或與之相關的學歷證明
法語流利
學費:按學校而定
開學日期:每年10月
英語-法語-德語 高級政治教學研究 擁有大學本科相關專業學士學位或與之相關的學歷證明
英語,法語,德語流利
學費:4,050瑞士法郎
開學日期:每年10月
英語-法語-德語 技術系統風險與安全 擁有大學本科相關專業學士學位或與之相關的學歷證明
英語,法語,德語流利
學費:按學校而定
開學日期:每年8月
EPFL合作院校
EPFL在全球範圍內有179個合作院校
歐洲
Vien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ustria
University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Applied Life Sciences Vienna (BOKU), Austria
University of Vienna, Austria
University of Freiburg, Germany
University of Erlangen-Nuremberg, Germany
Humboldt University of Berlin, Germany
Ludwig Maximilian University of Munich, Germany
University of Magdeburg, Germany
University of Marburg, Germany
Rheinisch-Westfäl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Aachen, Germany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Berlin, Germany
Braunschwei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ermany
Darmstad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ermany
Dresd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ermany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 Germany
University of Ulm, Germany
University of Bonn, Germany
University of Karlsruhe (TH), Germany
University of Stuttgart, Germany
Faculté polytechnique de Mons, Belgium
Université catholique de Louvain, Belgium
University of Liège, Belgium
Université Libre de Bruxelles, Belgium
Ghent University, Belgium
Sofia University, Bulgaria
Brn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zech Republic
Czech Technical University in Prague, Czech Republic
Aalborg University, Denmark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 Lyngby, Denmark
Royal Danish Academy of Fine Arts, Denmark
Helsink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spoo, Finland
University of Helsinki, Finland
École Centrale Paris, France
École d'Architecture de la Ville et des Territoires, Marne-la-Vallée, France
École des Mines d'Alès, France
École des Mines d'Albi-Carmaux, France
École Nationale des Ponts et Chaussées, Paris, France
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Architecture de Lyon, Lyon, France
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Architecture de Marseille-Luminy Marseille, France
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Architecture de Paris-Belleville, France
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Architecture de Strasbourg, France
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Arts et Métiers (ENSAM), Paris, France
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Mines de Paris, France
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de Cachan, France
E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Paris, France
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de Lyon, France
École polytechnique (« X », Palaiseau), France
École Supérieure d'Electricité (Supélec), Gif sur Yvette, France
École supérieure d'ingénieurs en électronique et électrotechnique, ESIEE, Noisy, France
École supérieure de chimie physique électronique de Lyon, France
Fondation EPF, Sceaux, France
Institut National des Sciences Appliquées, Lyon, France
Institut National des Sciences Appliquées, Rouen, France
Institut National des Sciences Appliquées, Strasbourg, France
Institut National polytechnique de Grenoble, France
Institut National polytechnique de Toulouse, France
Institut Supérieur de l'Aéronautique et de l'Espace (ISAE), Toulouse, France
École polytechnique universitaire de Montpellier (Polytech'Montpellier), Montpellier, France
Claude Bernard University Lyon 1, France
Upper Alsace University, France
Université de la Méditerranée, Aix-Marseille II, France
Université de Poitiers, France
Université Louis Pasteur Strasbourg 1, France
Université Paris 13 (Paris-Nord), France
Université Paris Dauphine, France
National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Athens, Greece
University of Patras, Greece
Technological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Piraeus, Greece
Aristotle University of Thessaloniki, Greece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Crete, Greece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Budapest, Hungary
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 Ireland
Dublin City University, Ireland
Sant'Anna School of Advanced Studies, Italy
University Iuav of Venice (Istituto Universitario di Architettura di Venezia), Italy
Politecnico di Bari, Italy
Politecnico di Milano, Italy
Politecnico di Torino, Italy
Università di Bologna, Italy
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Brescia, Italy
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Cassino, Italy
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Firenze, Italy
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Palermo, Italy
Università degli Studi Roma Tre, Italy
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Siena, Italy
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Trieste, Italy
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Udine, Italy
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Verona, Italy
Kauno Technologijos Universitetas, Lithuania
Technische Universiteit Delft, Netherlands
Technische Universiteit Eindhoven, Netherlands
Universiteit Twente, Netherlands
Norweg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TNU), Trondheim, Norway
Jagiellonian University Kraków, Poland
AGH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Metallurgy) Kraków, Poland
Warsaw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oland
Wroclaw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oland
Universidade Tecnica de Lisboa, Portugal
Universidade de Coimbra, Portugal
Universidade do Porto, Portugal
Polytechnic University of Timisoara, Romania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Cluj, Romania
Universitatea Politehnica Din Bucuresti, Romania
University of Iasi, Romania
Bauman Moscow State Technical University, Russia
Lomonosov Moscow State University, Russia
Tomsk Polytechnic University, Russia
Mondragon University, Spain
Universidad Carlos III de Madrid, Spain
Universidad Complutense de Madrid, Spain
Universidad de Burgos, Spain
Universidad de Cantabria, Santander, Spain
Universidad de Granada, Spain
Universidad de Malaga, Spain
Universidad de Oviedo, Spain
Universidad de Salamanca, Spain
Universidad de Sevilla, Spain
Universidad de Zaragoza, Spain
Universidad Politecnica de Cartagena, Spain
Universitat Politècnica de Catalunya, Barcelona, Spain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adrid, Spain
Universidad Politecnica de Valencia, Spain
Universidad Pontifica Comillas, Madrid, Spain
University of Santiago de Compostela, Spain
Universitat Autonoma de Barcelona, Spain
Universitat de Barcelona, Spain
Universitat de Girona, Spain
Universidad de Alicante, Spain
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öteborg, Sweden
Lund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weden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tockholm, Sweden
Linköping University, Linköping, Sweden
University of Uppsala, Sweden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Zurich (ETHZ), Switzerland
Università della Svizzera italiana, Switzerland
Bilkent University, Ankara, Turkey
Boğaziçi University, Istanbul, Turkey
Istanbul Technical University, Turkey
Sabancı University, Istanbul, Turkey
Koç University Istanbul, Turkey
Heriot-Watt University, Edinburgh, United Kingdom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United Kingdom
University of Bristol, United Kingdom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United Kingdom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MIST), United Kingdom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United Kingdom
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 Glasgow, United Kingdom
美洲
École Polytechnique de Montréal, Québec
Université de Montréal, Canada
Université Laval, Canada
McGill University, Canada
University of Waterloo, Canada
Cornell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Michig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Iowa State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United States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Monterre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Higher Education, Mexico
Pontifical Catholic University of Chile, Chile
亞洲
Fudan University, China
Peking University, China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China
Tsinghua University, China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ombay, India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lhi, India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Kanpur, India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Kharagpur, India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adras, India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uwahati, India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Roorkee, India
Tata Institute of Fundamental Research, India
India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llahabad, India
Nar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apan
Osaka University, Japan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Japan
Tohoku University, Japan
Shibaur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Japan
KAIST (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uth Korea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Singapore
留學條件
文憑與證書 完成該項目全部培養計畫,且成績合格,可獲英國洛桑比亞大學本科畢業證書,並授予英國洛桑比亞大學工學學士學位;符合南京師範大學本科畢業生以及學士學位授予條件,可獲南京師範大學本科畢業證書和工學學士學位證書。
後期赴洛桑比亞大學繼續學習所需要達到的條件
1) 學業條件:完成在國內期間設定的全部課程,通過考試並且成績合格。
2) 英語條件:取得英語雅斯不低於6分的成績。
3) 經濟條件:具有承擔在英學習和生活費用的經濟能力。
4) 赴英條件:獲得英國使領館的簽證 收費標準 國內:按江蘇省有關檔案規定,前兩年在南京師大學習期間,計畫內統招學生學費標準暫定每學年RMB 13000元/人;在校轉入學生的收費標準參照有關檔案另行規定。
國外:後兩年在英國學習期間,目前洛桑比亞大學收取學費每學年7350英鎊/人(按2004年4月29日國家匯率100英鎊:1,467.81人民幣,約合107,884.035? 元人民幣/人);目前學生在英國的住宿和生活費用每月約250~300英鎊/人。
簽證洛桑比亞大學負責提供學生取得進入英國學習簽證所需的一切檔案,由洛桑比亞大學負責與英國駐華使館聯繫備案,在中國學生前往辦理簽證時給予方便,符合條件的可以參加團簽。
如果因為英語考試成績或其它原因不能取得英國簽證的學生,洛桑比亞大學將會給予適當的幫助,以便學生能繼續完成學業。
相關新聞
2012年9月21日,瑞士的研究機構EPFL(巴黎高等聯邦理工學院洛桑/瑞士聯邦技術研究所)研發了一個教育機器人ThymioII。與其他如NAO或Zeno不同,這個 教育機器人的外形並不是人形,它看上去有點像一個機器人吸塵器。擁有輪子、設有麥克風、揚聲器、一個3軸加速度的感測器、地面感測器、溫度感測器以及39 個LED,可發出不同顏色的光亮。
它可以通過USB連線或是存儲卡插槽進行編程,使用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機器人特定的ASEBA語言。
機器人的頂部表面上使用電容式觸摸按鍵,可以用來查看編程以及繪製圖形。此外,它還可以自我探索周邊的環境,避免障礙物等。還可以使用紅外線控制器進行遠程操作。
ThymioII目前已經面世,售價為99瑞士法郎(約合106美元)。
2013年全球最具潛力大學排行榜十強名單
2013年6月19日,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公布了全球前100個最具潛力大學排行榜。此次調查突破了聲譽為主要參考的傳統大學排名的框架,把目光轉向新興的、有潛力的大學,共使用創新、教學、研究、論文引用次數、國際教職員與學生比例等13個指標。 | |||
---|---|---|---|
排名 | 學校名稱 | 國家 | 簡介 |
第一名 | 浦項科技大學 | 韓國 | 創建於1986年,在各種世界大學排行榜中榜上有名。 |
第二名 | 洛桑聯邦理工學院 | 瑞士 | 成立於1853年,QS2008年世界大學排行榜第50位。 |
第三名 | 韓國高等科學技術學院 | 韓國 | 始建於1971年,QS2009年亞洲地區大學排行榜第7位。 |
第四名 | 香港科技大學 | 中國 | 成立於1991年,齊集全球35個國家的師資力量。 |
第五名 |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 | 美國 | 建校於1965年,加州大學系統中第二年輕的學校。 |
第六名 | 馬斯垂克大學 | 荷蘭 | 成立於1976年,下屬的經濟學院是荷蘭乃至歐洲最好的學院之一。 |
第七名 | 英國約克大學 | 英國 | 成立於1963年,被星期泰晤士報列為2003年年度大學。 |
第八名 | 南洋理工大學 | 新加坡 | 建立於1991年,培訓了超過1.3萬名中國高官。 |
第九名 | 巴黎第六大學 | 法國 | 成立於1971年,是法國和歐洲獨一無二的研究和教育中心。 |
第十名 | 巴黎第十一大學 | 法國 | 成立於1970年,設有工程師學院,每年培養近百名工程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