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梨

洋梨

洋梨,又名把(巴)梨、茄梨、葫蘆梨,原產歐洲的西洋梨在乳山的栽培變種。文革期間,為避“崇洋媚外”之嫌,將“洋梨”更名為“陽梨”。乳山陽梨在當地又常以其最初引進地上冊村之名冠之,稱為“冊梨”,久負盛名,是馳名中外的地方土特名產。乳山陽梨營養價值極高,是人們習見且常吃的一種水果,有潤肺、化痰等功效。除鮮食外,還可以製成多種加工品,如梨膏、梨脯、梨罐頭、梨酒等。

基本信息

簡介

洋梨洋梨
乳山陽梨果形呈短葫蘆狀,果梗粗短,單果重250克,果形指數1.2左右。成熟果實皮鮮黃,果肉白色,質地細膩,多汁無渣,甘甜可口,略帶微酸,果香濃郁,可溶性固形物16.5%,為屬中之佳品。在乳山8月中下旬成熟採收,常溫下貯藏7天左右,果實變綿變軟,芳香四溢,風味獨特,入口而化,為鮮食的最佳期。常溫貯藏可達到20天,低溫下可貯藏4個月。

名稱由來

洋梨洋梨
冊梨的栽植歷史悠久。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大孤山鎮上冊村人丁書方經商來到當時是英國租借地的威海衛,遇一英國人在賣果樹苗。丁書方對果樹栽培有興趣,當即買下140棵,回家後栽於本村東河岸面積約3畝的沙土地里。栽後第五年開花結果,由於缺乏管理經驗,開花期遭受蟲害,果實所剩無幾。至秋,金黃色的果實香甜爽口,深受鄉人好評。一天,寧海州衙門一公差路過此地,見此果特殊,遂買嘗之,連稱:“好果,好果。”當問起此果名稱時,丁書方支吾半天說了個“洋梨”,現名“陽梨”由此演變而來,後人又按其果實形狀稱之為“把梨”“茄梨”“葫蘆梨”等,且“把梨”又常被簡寫為“巴梨”。差人品嘗後,又買了幾個帶回衙門。第二年,為防止蟲害,丁書方用紙糊了許多袋子套在梨上,用麻繩將袋口紮緊,效果甚佳。是年8月,寧海州衙門又來人,指名要買這裡的“洋梨”上供朝廷。原來,上次來過的那位差人把帶回的梨送給州老爺品嘗,這位正為找不著當地特產上供朝廷而犯愁的州老爺如獲至寶。為了炫耀本地所產,他以產地上冊村為名,將“洋梨”更名“冊梨”上供朝廷。冊梨進京後,被評為一級土特供品,慈禧太后每日必食,譽為“天下第一梨”。從此,冊梨名聲大振,譽揚全國。當地民眾育苗栽培者漸多。民國年間《牟平縣誌》載:“南塂、樗嵐、松嵐、陳家、初家、果園、上冊等村,多種冊梨,為土產出口之一宗。”

價值

洋梨洋梨
建國後,冊梨栽培面積一度擴大。1957年,冊梨被國家定為特供果品,用於招待待外賓。但經歷三年經濟困難和文革時期,冊梨面積有所減少。為保護冊梨這一傳統優勢地方品種,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地方黨委、政府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加強技術攻關,對種苗培育、栽培管理、貯藏技術等進行全面研究和開發,冊梨種植面積迅速恢復並不斷擴大,產量和質量也明顯提高。在威海地區,當屬乳山陽梨最為有名,數量多、品質好,栽植面積、產量及加工製品均在全國縣市級中居首位。乳山恆裕食品公司用陽梨加工的“糖水陽梨”罐頭,被評為國優產品,獲得過第二屆國際博覽會金獎。其產品遠銷日本、加拿大、美國、英國等國家,出口量占全國三分之一。目前,冊梨主要分布於大孤山、徐家、南黃、白沙灘、崖子、諸往和育黎鎮一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