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爾愛情詩精選

泰戈爾愛情詩精選

《泰戈爾愛情詩精選》是由(印度)泰戈爾所著的一本書籍,於2002年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按照內容分類排列,以便於中國讀者閱讀。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本書是從孟加拉語《泰戈爾全集》選擇的,按照內容分類排列,以便於中國讀者閱讀。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是印度、孟加拉國人民心目中的詩聖。1913年他因英譯本《吉檀迦利》成為亞洲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在世界文壇享有盛譽。在他篇目浩繁的作品中,愛情詩占有非常顯著的地位。泰戈爾是多種孟加拉詩律的創造者,他一生在詩段、詩行、音步、格律等方面進行不倦的探索,給後人留下形式紛繁的大量詩歌。本書是從孟加拉語《泰戈爾全集》選譯的,按照內容分類排列,以便於中國讀者閱讀。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RobindranathTagore,1861.5.7——1941.8.7)是一位馳名世界的印度詩人、作家、藝術家、哲學家和社會活動家。他勤奮好學孜孜不倦,在6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給人們留下了50多部清新雋永的詩集,10餘部膾炙人口的中、長篇小說,90多篇絢麗多采的短篇小說,40餘個寓意深刻的劇本,以及大量的故事、散文、論著、遊記、書簡等著作。這位博學多才的藝術家還創作了兩千多首歌曲和近兩千幅美術作品。1912年,詩人自譯英文版《吉擅迦利》出版,頓時轟動文壇。1913年,泰戈爾因該詩集而榮獲諾貝爾文學獎金。從此他躋身於世界文壇,其作品被譯成多國文字,廣為流傳。

泰戈爾的名字,對我國讀者來說,並不陌生。他的作品早在20年代就曾大量介紹到中國來了,對我國老一代作家如郭沫若等產生過較大的影響。1924年,年逾花甲的泰戈爾不辭勞苦風塵僕僕訪問了我國上海、北京等許多地方。他憤怒地譴責帝國主義對我國的侵略,他對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深表同情。周恩來生前訪問泰翁創辦的國際大學時曾親筆題詞,讚譽“泰戈爾是偉大的詩人、哲學家、愛國者、藝術家,深受中國人民的尊敬。”①

①轉引自季羨林《紀念泰戈爾誕生120周年報告》。

泰戈爾出生於孟加拉加爾各答一顯貴家庭。其祖父和父親都是社會名流。他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學藝術的薰陶,因而其文藝天才得到了健康的發展。他以自己豐富多彩的作品開創了孟加拉文學的新時代,對印度其他民族的文學發展也起了極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他不愧為印度文壇的泰斗,舉世矚目的偉大作家。

短篇小說是泰戈爾整個著作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成就非常突出。正如孟加拉學者阿本·卡塞姆·喬杜里所說:“短篇小說是泰戈爾的第二個主要成就,僅次於詩歌。”1

短篇小說一直是泰戈爾最喜愛的文學體裁之一。16歲時,他就發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女乞丐》。上個世紀90年代創作了大量優秀的短篇小說。這種興致經久不衰,直到他生命的最後幾周。60餘年他創作了90餘篇短篇小說(約百萬字)。這在短篇小說體裁剛在孟加拉文學中誕生的年代,不能不算是驚人的成果。從效果方面來看,現實主義的短篇小說,與浪漫主義的詩歌一樣,都是最受讀者歡迎的篇章。

1 阿本·卡塞姆·喬社裡《泰戈爾小說集》(AbunKasemCaudhuri,《Rabi-ndranatherGalpaguccha》)達卡,孟加拉文版,前言部分。

泰戈爾是孟加拉文學以及印度文學現實主義短篇小說的開拓者。印度古典梵文文學極為發達,孟加拉民間文學也絢麗多姿。就散文文學而言,雖不乏引人入勝的民間故事、寓言、傳說、神話等等,但卻沒有現實主義的短篇小說。而中、長篇小說領域也還是19世紀中葉由泰戈爾前輩文豪般吉姆·錢德拉·查托帕代(查特吉)①等人所開拓。在泰翁大量創作短篇小說之前,這一體裁在孟加拉文學中還處於朦朧狀態。凱特羅·古普塔在《孟加拉現代文學史》一書中說得好:“孟加拉文學中的短篇小說體裁是由羅賓德拉納特開創的。”②蘇庫馬爾·森也說:“泰戈爾是孟加拉真正的短篇小說的創建者。”③

作家不只是在孟加拉文學乃至印度文學中開闢了短篇小說的新領域,而且還以自己量多質優的作品,將這一體裁推到了日臻完善的地步。正如孟加拉學者納拉揚·喬杜里說的:“羅賓德拉納特是孟加拉短篇小說的一位大師。在這方面的實際影響,直至今天,還無人能夠與之相比。”④泰翁的小說,大膽運用民間口語,給孟加拉文學語言帶來了生動活潑的氣息,促進了孟加拉現代文學語言的形成和發展。

①般吉姆·錢德拉·查托帕代(查特吉)(BankimcandrachattopādhāyCattopādhāy,1838—1894)是19世紀孟加拉乃至印度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創作了12部中、長篇小說。在孟加拉文學中為小說這一體裁開闢了廣闊的道路。

②凱特羅·古普塔《孟加拉現代文學史》(KsetraGupta《AdhunicBānlāSāhityerItihas》)加爾各答1961年孟加拉文版168頁。

③SukumārSer《HistoryofBengaliLiferatura》新德里,1979年英文版282頁。

④納拉揚·喬杜里《散文文學》(NārāyanCaudhuri《Katha-Sanitya》)加爾各答,1963年孟加拉文版,33頁。

泰戈爾的短篇小說不但在孟加拉和整個印度確立了無可爭辯的權威地位,而且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珍品。英國著名的文學家、發表過許多研究泰戈爾著作作品的E·湯普森曾說:“優秀的短篇小說使他(指泰戈爾——筆者按)成了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①這話毫不誇張。泰翁的短篇小說完全可以與莫泊桑、契訶夫等這些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作品相媲美。像《喀布爾人》、《莫哈瑪婭》、《烏雲和太陽》、《一個女人的信》等作品,無疑都屬世界短篇小說名篇之列。1912年泰戈爾訪問英國時,首先使英國文壇轟動的就是短篇小說《喀布爾人》和某些詩集的英譯本(由聖蒂尼克坦的教師艾吉庫瑪·查克拉瓦蒂翻譯的)。②泰戈爾短篇小說在世界各地不脛而走,大受歡迎,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其偉大成就。他的短篇,世界各大語言都有譯本。我國最早的中譯本可追溯到1917年《婦女雜誌》上的《雛戀》(即《放假》)。《喀布爾·人》的中譯本至今已達八種之多。這種風起雲湧競相翻譯的盛況是很說明問題的。綜上所述,泰戈爾的短篇小說既是他眾多作品中最重要的成就之一,也是孟加拉文學、印度文學以及世界文苑中的瑰麗珍寶。

①E.Thompson《RabindranathTagore,hislifeandwork》倫敦,1920年英文版,103頁。

②見《泰戈爾評傳》(印)S.C聖笈多著,董紅鉤譯,原湖南人民出版社版,20頁。

二.泰戈爾創作的90餘篇短篇小說,題材廣泛,內容豐富,主題突出,愛憎分明。作家把古往今來的故事盡收眼底,但他那生花妙筆主要還是集中描繪了他所處時代的現實生活,即19世紀下半葉和20世紀前期印度城鄉生活的各個側面,描寫了當時各階層的不同人物。每當我們閱讀這些小說時,眼前便會呈現出一幅色調深沉令人感憤的時代畫卷。

作家所處的時代,正是英國在印度強化殖民統治的年代。祖國淪亡、民族屈辱的現實,激起作家崇高的愛國情感。他曾拋棄英王賜予的爵位,公開怒斥英國殖民者對人民進行的屠殺,並通過藝術形象宣揚愛國主義,揭露殖民主義。《烏雲和太陽》描寫一個與世無爭、愛好和平的大學生紹什普松,親眼看到一位洋大人尋歡作樂開槍擊沉鄉民小船淹死人時,滿腔仇恨地上告官府。然而官官相護,洋人逍遙法外。作家在小說中一針見血地指出:“在這個英國人的心目中形成了這樣一種信念:不會因為開了這樣一個小小玩笑而受到某種懲罰。”後來,這位主持正義的大學生,反而被投入監牢。

作家不但譴責英國殖民者,而且還把筆鋒指向其附屬機構和他們的奴才。通過一個鄉村醫生的見聞,揭發了警察當局敲詐勒索、欺壓村民、橫行鄉里的暴行(《過失》)。透過一寡婦失身淪落的經過和其自殺事件的處理,暴露了法官道貌岸然的虛假面目(《法官》)。

隨著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在印度的發展,追求金錢牟取暴利的惡念與日俱增,並且腐蝕著人們的靈魂。因而,金錢拜物教也逃脫不了泰翁的抨擊。在《藝術家》一篇中,寡嫂冒著傾盆大雨把兒子送到身為藝術家的侄子家裡。請他把兒子“從貪求金錢的欲惑中拯救出來”。因為滿身沾滿銅臭的監護人——孩子的堂叔的教導是“首要的事情,是全力以赴地撈錢”。

泰戈爾對封建勢力和陳規陋習嫉惡如仇。他反對種姓制度和宗教糾紛。《偏見》中一清道夫老頭,只因在公用水龍頭下洗衣服,後來又不知怎么碰了一下他人,結果被打得頭破血流。而那些口頭上激烈的“愛國者”卻在圍觀,成了舊習俗的衛道士。《棄絕》描寫了種姓制度造成的鴻溝。一對彼此傾心相愛的男女,終於棄絕了種姓,堅持了愛情。《原來如此》是一篇嘲弄虔誠信神的好作品。查比平聽到虔誠修行的父親承認一穆斯林是自己的兒子時,他感慨萬端地說:“老一輩人虔誠就是這么一回事!”而書中另一角色講得更直截了當:“世上聖人和凡人的區別,就在於聖人會裝模作樣,而凡人則開誠布公。”《偷來的財寶》通過兩輩兩對戀人結合的故事,駁斥了“本命星”、“生辰八字”等迷信思想。《贖罪》則撻伐了因循守舊的贖罪儀式。作家不但嘲諷宗教的腐朽殘忍的習俗,而且還戳穿它的代表人物的虛假面孔。

泰戈爾之前,印度農村的情況在文學作品中極少反映。作家本人也說:“有一時期,我月復一月地創作有關農村生活題材的短篇小說。我相信,這之前在孟加拉文學中對農村生活的圖景還從來沒有過如此規模的描寫。①作家豐產期的短篇小說就主要是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的.作家對貧苦農民傾注了無限的同情。在《原來如此》中,我們看到佃戶阿奇姆丁傾家蕩產,背一身債。在《判決》中,作家告訴我們,農民在收穫大忙季節,哪怕是自己的莊稼泡在水裡,也得去給地主修理公事房。“有時他們不得不站在雨水裡淋著,可是卻沒有拿到應得的工錢,相反,倒聽到了不少無禮的責罵。”泰翁既寫了農民貧困受壓迫的處境,也描述了農民的反抗。在《難以避免的災禍》里寫道:“地主總管想要大幅度增加地租,激起了佃戶們奮起反抗。”佃戶阿奇姆丁被逼得走投無路時,也終於舉刀向地主頭上砍去。

①轉引自《泰戈爾文集》莫斯科,1961年,俄文版,第一卷563頁。

印度婦女的低下地位和悲慘處境是政、族、神、夫四權束縛的結果,是封建殘餘和資本主義人吃人社會造成種種弊端的反映。這些最低層的人們,是泰翁短篇小說中寫得最多的題材。作家描寫了許多不幸的婦女被封建婚姻制度無情地吞噬了。《莫哈瑪婭》是控訴寡婦殉葬的佳作。美麗多情的莫哈瑪婭與情人約會時,被兄長撞見。她兄長為保持種姓的純潔竟將其妹嫁給一個垂死的老頭。婚後的第二天她便當了寡婦。狠心的哥哥又強迫她給丈夫殉葬。後來雖死裡逃生,但烈焰已舔掉了她那俊俏的面容。作品以奇巧的構思和細膩的描寫,鞭笞了這種封建制度的罪惡。

泰戈爾對童婚惡習也進行了猛烈抨擊。這種落後的風俗既有害於少女的身體,也有損於她們的心靈。《筆記本》中的烏瑪年僅9歲就出嫁了。她不但失去了父母的寵愛,而且連學習用的筆記本也被沒收。這是多么殘忍的現實啊!

作家在描寫印度婦女悲慘命運的時候,也塑造了一些追求光明渴望自由的女性。《一個女人的信》里的姆麗納爾,在夫家15年終於覺醒,決定離開這墨守成規嫌貧愛富的家庭,以反抗吃人的禮教。吉麗芭拉也是一個感人的形象。這位“為自己周身漫溢著的青春所陶醉。的美人,受盡丈夫冷落欺凌後,毅然決然地投身於藝術舞台(《打掉傲氣》)。

印巴分治,使印度教徒與穆斯林之間由來以久的衝突愈演愈烈。1941年6月下旬,泰戈爾臥床不起之時,還專門構思了他最後一個短篇——《穆斯林的故事》。該篇雖未來得及進一步加工,泰翁就與世長辭了。泰翁早在上個世紀末就寫過一位穆斯林公主苦苦追求一婆羅門30餘年的故事(《泡影》)。可見大力宣揚兩教相互尊重和睦相處的創作主題是十分鮮明的。

泰戈爾短篇小說涉及的面極為廣泛。幾乎每一篇都閃耀著作者人道主義精神的光輝。作品中,到處可見真與假的搏擊,善與惡的鬥爭,美與醜的對立,愛與恨的抗衡。作家總是旗幟鮮明地同情弱者,反對強權;褒獎真善美,貶斥假惡醜。他愈是較完美地把愛和恨有機地結合起來,把人與人之間的友愛寫得愈真摯和深刻,就愈能激起人們去增恨那些破壞友愛的勢力。《喀布爾人》是作家以人道主義為主題的作品中最突出的篇章。一個窮苦的喀布爾小販結識了一位富裕的孟加拉作家5歲的小女兒米妮。小販把對遙遠故鄉獨生女兒的愛,全部傾注在米妮身上。這種愛使他們跨越了年齡的鴻溝,成了無所不談的好朋友,並持續了多年。這種真摯之愛也感動了米妮的父親。他緊縮米妮的婚禮開支,資助喀布爾人回家,盡力使這久出不歸的父親能與自己親生女兒重逢。在這篇作品裡,泰戈爾把父女的感情和對窮人的同情完美地揉搓在一起,挖掘和表現極為深刻。愛與情的力量,消除了喀布爾和孟加拉之間迢遙萬里的距離,也消滅了富有的作家和貧窮的小販之間地位懸殊的差別,因為他們都是鍾愛自己女兒的父親!這怎么能不“在人們心靈中喚起善良的感情”(高爾基語)。

三.泰戈爾短篇小說之所以成為文藝奇葩,除了在內容方面絢麗多姿、真實可信、引人入勝之外,還應歸功於作家的高超寫作技巧和生動樸實的語言。由於泰翁體察入微地觀察生活,在創作實踐中刻苦磨鍊,並批判地繼承前人的藝術經驗,他所創作的短篇小說真是熠熠閃光。而且,不論是國度的差異,還是時間的流逝,都不能磨滅其光輝。下面主要從短篇小說的結構、形象、語言和場景四個方面略作分析:

·結·構泰翁短篇小說的結構布局極為靈活而且變化多端。從總體上來講,大多數篇章結構比較單純,但也有少數小說較為複雜,使人有應接不暇之感。就單篇來看,大多數通篇較為平淡,但平淡中常有奇峰突起,使人覺得意境新鮮。短篇的開頭有對話、有描寫、有插白……五彩繽紛。這樣即使情節的展開如行雲流水,舒捲自如,但又不落俗套,頗具新意。如《一個古老的小故事》一開頭就是“又要我講故事?不,我再也講不了啦”。賣過關子後,還是講了一個既古老又常新的寓言式的故事。開頭不拘一格各盡其妙。結尾呢,可以說是千變萬化回味無窮。如《加冕》以三呼“萬歲”來結尾,不是妙趣橫生而又新穎別致嗎!小說情節的發展大多是按事件發生先後順序平鋪直敘的,但有時也用跌宕起伏的倒述和回顧(如《棄絕》、《法官》等篇)。前者如滔滔江水奔騰直下,一瀉千里,痛快淋漓;後者似幽幽山徑蜿蜒盤鏇,千迴百轉,柳岸花明

結構的千變萬化,如以愛情為主線的《河邊台階的訴說》、《棄絕》、《素芭》、《莫哈瑪婭》、《筆記本》、《打掉傲氣》、《女鄰居》、《海蒙蒂》、《訣別之夜》、《女隱士》、《新郎和新娘》、《偷來的財寶》等20幾篇短篇小說為例,它們各有側重,寫法各異,毫無雷同之處。

總之,從結構方面來講,靈活勻稱渾然天成。既是匠心獨運,卻又看不出慘澹經營的痕跡。

·形·象塑造典型形象是文藝創作的中心問題之一。泰翁非常注意這問題,而且做得很成功。他的短篇幾乎篇篇都有鮮明的人物形象,使人過目難忘。他所塑造的人物從不圖解式臉譜化,而是各有特色。如小說中女主人公為數極多,但都找不出雷同的例證。他著力選擇和提煉典型人物。如《烏雲和太陽》中的紹什普松這個典型很深刻。他雖是法學碩士,但對打官司毫無興趣,是個十足的書呆子。然而正是這樣一個與世無爭、愛好和平的大學生,卻被迫主持正義打官司,足見壓迫之深和反抗之烈,更加突出了“官逼民反”的這層意思。人物形象一般都是以其自身的言論和行動來表現的。作家對於所同情的人物,描寫其內心感受和心裡活動一般比較詳細(如大多數女主角就是如此);對於嘲諷或抨擊的對象,常以他們的行動來表演。如《難以避免的災禍》中的地主總管,頗似狄更斯《大衛·科波菲爾》里的尤利亞·希普。作家未用任何“虛偽”之類的字眼來形容他,只是描寫他對同村一婆羅門五次行觸腳禮這個單調重複的動作,就把這個口蜜腹劍、笑裡藏刀的偽君子刻畫得淋漓盡致!作家嫻熟地運用對比手法,使人物形象極為鮮明。往往是以反面角色的卑鄙渺小,把正面人物襯托得更加高尚偉大。

·語·言鮮明的形象要靠生動的語言來塑造。泰戈爾駕馭語言的能力極強,不愧為一位大師。他的藝術語言下列幾個方面更為突出:

1.幽默諷刺尖銳詼諧。細讀泰翁的作品,常會情不自禁地發出會心的微笑或者憤怒的遣責。特別是那些略帶悲劇色彩的短篇,幽默詼諧的特點尤為明顯。

2.簡潔含蓄筆墨精煉。如《女隱士》結束部分僅用博羅達講的一句話和一個掏目錄的動作,就反映他12年來徹底變了的嘴臉。又如《海蒙蒂》結尾寥寥數語就明確透露出她的不幸命運。

3.借喻比擬浮想聯翩。這是作家經常採用的一種藝術手法。如在《法官》里有這樣一段話:“從海上看來,墨綠色森林籠罩著的海岸,像仙境一樣的可愛和美麗。然而一上了岸,就覺得不那么迷人了。”作家以“海岸”來比擬一個15歲守寡少婦的心情和不懂人情世故而抱的幻想,既簡單具體又惜墨如金。

4.寓意象徵意味深遠。如《烏雲和太陽》,其篇名本身就寓示著光明與黑暗。

5.警句插白畫龍點睛。泰翁短篇里常夾著一些警句或警句式的插白,對前後文或主題的理解,可起畫龍點睛的作用。當描寫紹西對出門的丈夫從心靈深處激起了熱烈的愛情時,插上一句“離別的紐帶拉得越緊,溫柔的心裡的愛情結扣就系得越牢。”(《姐姐》)這是多么形象化的高度概括!泰翁許多插白既風趣幽默又極為貼切。讀者自己去品味吧!

上述語言特點,常常是相互摻和交織在一起,大大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場·景在小說中泰戈爾很講究場景的描寫。一般無大段的風景畫面,往往以廖廖數筆就勾勒出一幅惟妙惟肖的圖景。在泰翁的短篇里,我們看到了孟加拉的旖旎風光——熙攘喧譁的城鎮,悠閒寧靜的村莊,崢嶸競艷的春日,稻麻金黃的秋天……作家的場景描寫總是與表現主題、展開情節、刻畫人物、烘托氣氛息息相關,並且達到了情景交融、意境統一的地步。試舉一例:《棄絕》開頭的場面是“月圓之夜”鳥語花香,一對新婚夫婦坐在臥室里,沉浸在愛情的幸福之中。後來他們棄絕種姓堅持愛情而被雙雙趕出家門時,那一夜是“漆黑的夜晚。沒有鳥鳴。”環境描寫與情節發展配合得多么緊密啊!

四.泰戈爾短篇小說的創作延綿達60多年,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877—1890)10餘年只創作了5個短篇。作品多帶浪漫主義的抒情色彩。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尚未完全成熟,所以這一階段可稱探索期。第二階段(1891—1910)雖只10年卻碩果纍纍,創作了近60篇,故可稱這一時期為豐產期。其中大部分作品為農村題材。第三階段(1901—1922),這20餘年創作的短篇雖不多,但出現過一個小高潮(1914年),可稱持續期。值得一提的是,作家最著名的幾部長篇小說:《戈拉》(1910)、《沉船》(1905)、《小沙子》(1903)和《家庭與世界》(1916)以及中篇《四個人》(1914)也都是在這段時期創作的。這一階段以及下一階段,短篇小說的題材多是描寫市民生活。第四階段(1923—1941),可稱為晚期。除創作10餘篇短篇小說外,還寫了幾部中篇小說和短篇故事集《他》等作品。

第二階段僅僅10年,為什麼泰翁創作了一生中大部分短篇小說呢?這個問題頗值得研究。其所以如此,本人認為下列三個原因是很重要的:首先可從作家主觀因素來看,泰戈爾勤勉好學,早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經過10多年的探索和經驗的積累,各方面業已成熟。這樣,只要遇上適當的外界條件,作家內在的創作激情就會像火山一樣噴發出來。第二個原因是作家當時所處的特定環境。上個世紀90年代,泰戈爾到農村管理祖傳的田產。農村絢麗多彩的自然風光,周圍純樸憨厚的貧苦農民以及他們的不幸遭遇,激發了泰翁的創作熱情。正如他在1894年9月5日的一封信中所說:“無論什麼地方也沒有像在這裡(指故鄉——筆者按)一樣,使我產生強烈的創作願望和情緒。激盪的外部生活,以喧譁的綠色浪濤注入我的心靈。它的芬芳、色彩和音調,在我的想像中化為短篇小說。”第三個原因,可以從當時孟加拉整個文壇的情況來分析:19世紀以來,孟加拉文壇散文已蓬勃發展,長篇小說在該世紀90年代之前已相當盛行。這為短篇小說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更為直接的是,19世紀90年代一開始,就展開了短篇小說的討論,而且外國的(主要是法國、英國的)一些優秀短篇小說陸續譯成孟加拉文。這些情況,無疑也促進了泰戈爾短篇小說的創作。

以上三個原因,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也是使泰戈爾成為世界聞名的短篇小說大師的幾個主要因素。當然,外國文學的影響不局限於法國、英國和歐洲,東方其他國家的文學也有一定的影響。另外,無論是題材還是藝術手法,古典梵語文學和孟加拉民間文學對泰戈爾短篇小說和其他體裁的作品,都有很大的影響。就思想、哲學等方面來看,其影響更為明顯。作家曾把孟加拉中世紀著名的毗濕奴教派詩人瓊迪達斯的格言——“人,是最高的真理”當作自己的座右銘,①並接受了在天神面前人人平等、人類之間應該友愛、反對種姓制度等毗濕奴教派的思想。這些,顯然是滲透到泰戈爾作品中的人道主義的思想淵源。

①轉引自《印度現代散文(文集)》莫斯科,1962年倫敦版,81頁。

泰戈爾短篇小說的內容極為豐富,藝術風格也很獨特。稱之為時代畫卷、文苑瑰寶是毫無誇張之意。當然,由於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泰翁的短篇小說也有不足的地方:如從題材方面來講,有關產業工人的生活幾乎沒有什麼反映;從思想上來講,對地主階級的某些人員寄予同情;對政黨的作用也認識不足(小說中反抗現實的主角,幾乎都是些孤軍奮戰的獨膽英雄);並且在個別作品中還流露出某種頹廢主義的思想。從創作手法上來講,也並非盡善盡美;另外,90餘篇短篇也參差不齊——其中雖然有不少名篇,但也有個別還不太成熟(或未來得及進一步加工)的作品,乃至作家生前都沒有將其收入短篇小說集中。這一切,畢竟是白璧微瑕,瑕不掩瑜。我們不能苛求這位前人。

以上,僅就泰戈爾短篇小說幾個方面談了點粗淺看法。他的短篇確實有許多東西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鑑。這一次應湖南文藝出版社之約,我和董友忱教授特從泰戈爾原著(孟加拉文版)翻譯這41篇短篇小說供廣大讀者閱讀欣賞。我們相信,廣大讀者會對,這份豐厚的文學遺產感興趣的!

目錄

譯者序

愛的禮讚

1 永恆的愛情

2 問愛

3 生死相伴

4 火煉的愛情

5 愛侶的心河

6 吻

7 豐乳

8 胴體

9 玉臂

10 系一根心弦

11 歌中聽見的鐲音

12 你不知道

13 不怕離愁

14 心靈的荷塘

15 芳名

16 愛的表露

17 尋覓

18 懇求

19 愛戀的心杯

20 往世河上

21 情感的碧流

22 走出秋陽下的蓮花叢

23 你的芳心是天國的琪花

愛的尋覓

24 原諒

25 錯過良辰

26 夜晚·清晨

27 猜疑

28 心之朱木拿河

29 失敗的青春

30 不憑儀表迷醉你

31 假如容我撲入你的胸懷

32 別擰著臉

33 呼喚

34 膽大妄為

35 傷感

36 遲疑

37 坦率

38 兩姐妹

39 秘藏的愛情

40 袒露的愛情

……

愛的甘苦

愛的追憶

愛的故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