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共產黨

泰國共產黨

泰國共產黨(泰語:พรรคคอมมิวนิสต์แห่งประเทศไทย,簡稱พคท)是1942年到1990年代活動於泰國的共產黨。1927年,馬克思列寧主義在泰國開始萌芽,1942年12月1日,泰國共產黨成立,原名“暹羅共產黨”(Communist Party of Siam, CPT)。1960年代,泰國共產黨不斷擴張。到了1970年代,泰國成為東南亞繼越南之後第二大的左派人士活動區域。 1965年,泰共開始對泰國政府展開游擊戰。雖然內部遭受嚴重分歧,在政治高峰期仍估計已至少有400萬人,軍事高峰期亦擁有約一萬四千餘人,主要影響泰國東北部的依善地區(Isan)、北部的泰國高地(Thai highlands)和南部地區,甚至形成國中國的局面。但到了後期,泰共內部的矛盾激化、冷戰的局勢變化讓情勢逐漸不利。此外,泰國政府的一套反制措施,例如特赦共黨內的核心幹部,也使泰國共產黨的元氣大傷。終於在1990年代,隨著冷戰結束,泰國共產黨逐漸消亡。

基本信息

定義

泰國共產黨(與中國共產黨共用一個黨旗) 泰國共產黨(與中國共產黨共用一個黨旗)

泰國共產黨在1942年12月1日在反對日本侵略者的鬥爭中創立。1946年泰國廢除反共條例後合法存在,在議會中獲2個席位。1947年政變後轉入地下。1965年起,開始在泰國東北部的普潘山區進行武裝鬥爭。隨後武裝鬥爭擴大到南部、中部、北部的一些山林地區,在全國半數以上的府縣建立了根據地和游擊區。後來黨內發生了分裂,一派堅持武裝鬥爭,另一派則主張和平鬥爭。1978年該黨領導的武裝力量達1.2萬人,該黨黨章規定泰國革命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階段。最低綱領是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團結民主力量,建立以國王為元首的各階層人民都有民主權利的民主制度。1985年以來,該黨力量呈下降趨勢。

歷史

創立前

1926年到1927年期間,南海共產黨(South Seas Communist Party)的暹羅特別委員會成立。1927年,於中華民國政府進行剿共,大量的左派人士從中國流亡到泰國,成為泰共草創初期的生力軍。大約在1929年到1930年之間,暹羅共產黨正式成立。

草創時期

在草創初期,暹羅共產黨仍然是一個勢力相當微薄的政黨,總部設於曼谷的四丕耶路(Si Phraya Road)的一棟木造建築中,

成員主要是由曼谷的知識份子和政府官員所組成。截至1948年,英國的情報機關仍然認為這個團體有3,000人的說法為“誇大的說詞”。

在1946年到1948年之間,暹羅共產黨擁有短暫的合法性。

1951年2月,泰國共產黨代表在越南宣光省參與了第二屆越南共產黨國民代會。

1952年,泰國共產黨舉辦第二屆黨代表大會

人民戰爭

1960年,泰國共產黨參與了在莫斯科舉辦的共產黨和工人黨國際會議。

1961年9月,泰國共產黨舉辦了第三屆黨代表大會。並決定在中蘇交惡的國際情勢下,選擇與中國共產黨站在同一陣線。

1964年10月1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慶典禮上,泰國共產黨代表在賀詞當中正式宣布其立場。

意識形態上,泰國共產黨主要信奉毛主義。1961年,泰共調整內部政策,要在中國無產階級革命的經驗之上發動武裝暴動。這個政策到了1964年逐漸明朗化。泰國共產黨譴責蘇聯共產黨奉行“修正主義”和“社會帝國主義”

1966年,泰國共產黨批評越南共產黨沒有與中國共產黨站在同一陣線,因而與越共交惡。

1962年3月,泰國共產黨於中國的雲南成立“泰國人民之聲”電台。

1965年1月1日,泰共成立“泰國愛國陣線”(Thai Patriotic Front),提出了六點要求和平與中立的綱領。泰國愛國陣線呼籲成立一個愛國且民主的政府,並反對泰國政府軍和駐守泰國的美軍。

泰國愛國陣線的成立是為了滿足人民戰爭中的三角戰略,意即發動戰爭需要黨、軍隊和統一陣線三者的合作才能成功,而泰國愛國陣線正是為了統一陣線的功能而設定。

1965年8月,泰國共產黨開始在那更郡(Na Kae)策動小規模的武裝暴動,並在泰國人民之聲中宣布“武裝暴動的時代已經開始”,當時泰共約擁有1,200名武裝分子。

在越戰時期,反對美軍駐守泰國是個很重大的政治議題。泰共聲稱泰國將會在美國的影響力之下淪為新殖民地的國家,並強調唯有抗爭才能維持國家主權獨立。到了1968年,黨內大部分的成員受到毛澤東思想的影響,更聲稱泰國不只是新殖民地,而是“半殖民地”。

到了1969年,泰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部成立,代表泰共正式擁有自己的游擊隊。這支軍隊主要活動與泰北的碧差汶山脈(Phetchabun Mountains)和披泛南地區等山區活動。游擊隊所控制的範圍主要在邊境地帶,與馬來西亞共產黨的基地接壤。

1969年7月,九名泰共的成員被捕,其中包括中央委員會的成員,泰國政府表示此次逮捕行動為政府軍的重大勝利。

全盛時期

然而,1970年開始,局勢有了轉變。中共和越共開始提供後勤上的支援給泰國人民解放軍,因此攻擊規模也跟著擴大,例如攻擊美國空軍的轟炸基地。

1975年,泰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泰國人民之聲為這次建交喝采。

1976年10月6日,學生聚集在泰國國立法政大學(Thammasat University)舉行抗議,卻被軍警掃射,是為泰國法政大學屠殺事件這次事件造成人們益發不滿軍政府的壓迫,使許多人加入泰共,大多為學生、工人、知識分子、農民和泰國社會黨的幹部。新進者有超過1000名學生,其中有許多是校內的學生代表,他們在泰國人民解放軍設定在寮國的營地接受訓練,教官來自泰國、越南和寮國。]泰共將這些學生分成五到十組,每組大約250人。然而,有許多在都會區成長的學生無法適應游擊隊中艱困的生活。因此泰共決定把他們從叢林之中調到農村當中。

到了1977年,泰共已擁有六到八千人左右的武裝勢力,以及約一百萬名支持者。據官方資料,當時全泰國約有一半的省分“遭到共黨滲透”。

左派知識分子的加入使泰國愛國陣線的政策制定更加完善。在黨員人數擴增之後,泰共開始吸收泰國社會各階層的勢力。1977年5月7日,泰國社會黨宣布與泰共在武力上進行合作。7月2日,兩黨宣布成立聯合陣線。10月4日,泰國人民之聲宣布“愛國民主軍事協調委員會”(Committee for Coordination of Patriotic and Democratic Forces)於9月28日成立,9名協調委員分別是:

主席:Udom Srisuwan(泰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成員)

副主席:Boonyen Wothong(泰國社會黨)

協調委員:Monkon Na Nakhon(泰國共產黨)

協調委員:Therdphum Chaidee

協調委員:Sithon Yotkantha(農民運動人士)

協調委員:Samak Chalikun(社會主義統一陣線)

協調委員:Chamni Sakdiset

協調委員暨發言人:Sri Inthapathi(原任職於泰國政府的公共關係部)

秘書:提拉育‧布恩米(Thirayut Boonmi)

學運人士,為“團結戰鬥”(Samakhi Surop)的主編,這本雜誌在當時的學生之間和國內頗為流行,甚至發行到海外。

當時與泰國共產黨合作的還有泰國穆斯林人民解放軍(Thai Moslem People's Liberation Armed Forces)及泰國學生總部(National Student Center of Thailand)。

由盛轉衰

不過,由於泰共極度倚賴外國和鄰國共產黨的協助,軍事和政治上的發展受到同盟一定程度的牽制,因此如果盟邦不願提供幫助,泰共將處於十分不利的地位。

1978年,中蘇交惡,造成越南和高棉發生戰爭。這使泰共頓時間失去了來自越南和高棉的協助。而寮國在這次衝突中站在越南這一邊。1979年1月,寮國政府驅逐了境內的泰共以及泰國人民解放軍,使泰共頓失依靠。10月22日,Bunyen Worthong帶著一小部分的前學生領袖和知識分子自黨內分裂出來,在永珍自組泰國新黨(Thai Isan Liberation Party,又被稱為Pak Mai,即“新黨”之意),支持越南-寮國聯盟。

1975年,越南和高棉發生衝突,中越共產黨之間關係惡化。泰共一開始決定維持中立,後來越南軍事入侵高棉之後,泰共在1979年6月7日發表譴責越南的聲明。但在此時,泰共面對空前的外交危機,泰國政府和中共決定聯手對抗越南,同時兩國在外交以及貿易上的往來逐漸升溫。這使的中共對於泰共的援助急遽減少,中國甚至勸阻泰共在電台發表反政府的叛亂思想。1979年7月10日,泰國人民之聲宣布停業,並於隔天傳送最後一則廣播後,正式結束運作。9月30日,《人民日報》刊登了泰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的賀辭。賀詞中呼籲兩黨加強軍事上的合作,但此後中國媒體鮮少報導有關泰共的報導。

衰亡

1980年,泰國政府宣布了“66/2523命令”,表示接受招安的泰共幹部可以獲得赦免。

1981年3月,泰國社會黨聲稱泰共已經被外國勢力所把持,宣布與泰國共產黨決裂。

1981年4月,泰國共產黨的領導人呼籲與政府進行和平談話。泰國政府則回應泰共必須先解除其所有武裝勢力,才有進行溝通的可能。

1981年10月25日,泰國陸軍作戰部指揮官差瓦立·永猜裕(Chavalit Yongchaiyudh)將軍發表聲明,宣布已經掃蕩泰國北邊及東北邊的泰國人民解放軍勢力,戰爭已經進入尾聲。

1982年,泰國總理炳·廷素拉暖(Prem Tinsulanonda)將軍宣布了“65/2525命令”,再次赦免歸降的共產黨員和解放軍。

1982年到1983年,大量的幹部及解放軍接受招安,共產黨勢力迅速衰減。受招安的人有很多是在1976年法政大學屠殺事件發生時加入的學生和知識份子,這些人大多反對泰共所堅持的毛澤東主義,並表示泰國應該揚棄農民起義的思想,朝向成為一個工業化國家的目標邁進。

在同時,兩名泰共的高層被政府逮捕,一名是中央政治局的成員Damri Ruangsutham。另一名是泰國南方的共產黨領導人southern Thailand。

1990年代之後,共產黨逐漸銷聲匿跡,且至今仍然違法。

政黨組織

在1970年代,最基層的黨務機關是區委員會和村委員會,由郡委員會管轄。郡委員會上面是省委員會,而省委員會由中央委員會管轄。中央委員會有25人,之後從這25人中選出7人組成中央政治局。 由於泰共對於領導人的身分保密,有關泰共領導組織的資料十分稀少。根據1977年來自高棉的檔案,泰共的秘書長是化名“卡姆丹”(Khamtan)的Phayom Chulanont。其他文獻提到同時期的領導人物還有“沙馬南同志(Comrade Samanan,Jaroen Wanngam的化名)”。

種族組成

在暹羅共產黨成立前,中國共產黨黨員因為剿共而流亡海外,有些便參與組成暹羅共產黨,因此泰共與中國人合作至為密切。1946年,泰國共產黨獲得了短暫的合法地位,並且受到中國學運和工會運動的激勵。黨內有2000名活躍分子和3000多位支持者。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大部分在泰國的華人左派人士卻選擇加入泰國共產黨,導致在1976年之前,泰共大部分都由中國人組成。 1976年,法政大學屠殺事件之後,大量泰國人加入共產黨,泰國人成為泰國共產黨中的主要族群。黨中還有許多其他少數族群的人士,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因為寮國的反共政策,而加入泰共的苗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