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人張彩塑

泥人張彩塑

泥人張彩塑,是指天津藝人張明山於19世紀中葉創造的彩繪泥塑藝術品。泥人張彩塑可以說是天津的一絕,“泥人張”在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已享有很大聲譽。使天津泥人大放異彩、成為民族藝術奇葩的,是“泥人張”的彩塑,它把傳統的捏泥人提高到圓塑藝術的水平,又裝飾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獨特的風格。1979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天津彩塑作品》。泥人張彩塑藝術品行銷海內外,有的國家特邀“泥人張”專業人員出國獻藝,進行文化交流。日本蘆屋市一座中國近代美術館中,為天津“泥人張”彩塑建立了陳列專室。1985年古文化街修建後,設“泥人張”專店出售泥人張彩塑作品。

簡介

1957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拍攝了“泥人張”彩塑藝術專題影片。
1979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天津彩塑作品》。泥人張彩塑藝術品行銷海內外,有的國家特邀“泥人張”專業人員出國獻藝,進行文化交流。日本蘆屋市一座中國近代美術館中,為天津“泥人張”彩塑建立了陳列專室。1985年古文化街修建後,設“泥人張”專店出售泥人張彩塑作品。

藝術特色

泥人張彩塑創作題材廣泛,或反映民間習俗,或取材於民間故事、舞台戲劇,或直接取材於《水滸》、《紅樓夢》、《三國演義》等古典文學名著。所塑作品不僅形似,而且以形寫神,達到神形兼具的境地。泥人張彩塑用色簡雅明快,用料講究,所捏的泥人歷經久遠,不燥不裂,栩栩如生,在國際上享有盛譽。
泥人張彩塑屬於室內陳列性雕塑,一般尺寸不大,高約40公分左右,可放在案頭或架上,故又稱為架上雕塑、彩塑藝術,是一個涉及面極廣,運用於各種環境裝飾的藝術形式,有著服務社會、美化環境的重要作用。

製作工藝

“泥人張”製作泥人的秘方是不為世人所知的絕招,張家捏的泥人歷經久遠,不燥不裂,其主要原因是張家所使用的泥是經過特殊加工的。“泥人張”製作泥人所用的土是天津西郊古河道地下1米處的一層紅色黏土(俗稱膠泥),這裡的黏土粘性極強,含沙量特別小。張家老宅的院內設有一高一矮相連的兩個池子,將這種黏土放入高池內,注入水將土攪拌成泥漿,通過高池與矮池底部相連的一個設有鐵絲網的孔洞將泥漿擠進矮池。過濾後的泥漿曬乾打坯。
打制時,將一定量的黏土放在一條青石板上,用一柄木棰反覆砸制,一邊砸一邊加入棉絮,直到將成比例的棉絮全部砸進膠泥內,外部看不到棉絮為止,將膠泥掰開後,能看到均勻的棉絲為最好,其間又添加了什麼,就不為人知了。打製成型的土坯被稱為熟土,每塊重量在5公斤左右,用油布包好,放入地窯內保存,隨用隨取。這樣製作出來的作品絕對不會開裂。
“泥人張”作品的製作功夫在手上,一個作品的完成有80%要靠手上的技巧,在手指達不到的地方才用工具幫忙。泥人在手中捏、擠、拉、抻,手中的工具隨時配合搓(條)、拍(大型)、壓(衣紋和五官等)、滾(表面光平),在行雲流水之中,一件完美的作品便躍然出現。泥人做好後,要放在陰涼處風乾,一般要3天左右,再用砂紙打打磨,純土製的泥人就算成功了。而如果是彩塑作品,在捏制完後要放入窯內低溫燒制,之後再用顏料上色。“泥人張”製作泥人的過程也是有講究的,要先上後下,先里後外,先粗後細,具體的就是先做頭再根據比例做身子,老輩“泥人張”做的泥人頭是活動的,手也是活動的。.

製作過程

“泥人張”的製作秘方是不為世人所知的絕招,選料一曬二攪三過濾。
“泥人張”的作品好壞,首先要看使用的原料———泥的好壞。當時天津西郊區古河道地下一米處有一層紅色黏土(俗稱膠泥),這裡的黏土粘性極強,含沙量特別小,非常適合作為製作泥人的原料。於是,張明山就與當地的農民達成協定,每隔一段時間,就讓農民將曬乾後的黏土送到張明山居住的西北角韋馱廟胡同,然後將這些土進行一次過濾。
張家的老宅內有專門的製作室,院內設有一高一矮相連的兩個池子,將黏土放入高池內,注入水將土攪拌成泥漿,通過高池與矮池底部相連的一個設有鐵絲網的孔洞將泥漿擠進矮池,沙石草梗留在高池,然後再曬乾、打製成坯。

打坯—木棰砸制加棉絮

打制時,將一定量的黏土放在一條青石板上,用一柄木棰反覆砸制,在砸制的過程中加入棉絮,直到將成比例的棉絮全部砸制進膠泥內、外部看不到棉絮為止,將膠泥掰開後,能看到均勻的棉絲為最好。打製成型的土坯被稱為熟土,每塊重量在5公斤左右,用油布包好後,放入製作室的地窖內保存,隨用隨取。當年最好的熟土要保存三年才能使用,這樣製作出來的作品絕對不會開裂.製作—捏擠拉抻靠手感 “泥人張”的作品講究形神兼備,手上的功夫最為了得。一個作品的完成有80%要靠手上的技巧,在手指達不到的部位要用一般的工具“壓子”幫忙。所謂“壓子”,就是由黃楊木、竹製、象牙等製成的柳葉形的工具,大一點的有3、4寸長,小一點的有2寸長短,寬度不過1、2厘米。泥人在手中捏、擠、拉、抻,手中的工具隨時配合勾、抹、挑、搓,在行雲流水之中,一個完美的作品躍然出現。

加工—濃妝淡抹配顏色

“泥人張”純土製泥人在做好後,要放在陰涼處風乾,不能在陽光下曬乾,一般風乾30天左右,純土製的泥人就可以作為藝術品出售了。而彩塑作品在捏制完畢後,要放入窯內燒制,在燒制後再用顏料上色。

創始人

張明山出生於1826年(清道光六年),其父張萬全以捏制和出售泥制玩具為生。張明山從8歲起就幫父親製作,掌握了泥塑全部過程,十二三歲時,技藝已超過其父。張明山為人捏像時,只需對面座談,頃刻即可完成。他製作的泥人在宮南、宮北大街銷售,頗受歡迎。
張明山的作品有選自中國古典名著《水滸轉》、《紅樓夢》、《西廂記》、《三國演義》里的人物,有戲劇中的人物或情節塑像,有取自神話中的人物,還有各界知名人物的肖像,以及他所熟悉的勞動人民形象。在50歲左右時,其彩塑受到清宮廷賞識,他被召進紫禁城,後返回天津。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四月二十九日病逝,終年80歲。

歷代傳人

創始人

張明山出生於1826年(清道光六年),其父張萬全以捏制和出售泥制玩具為生。張明山從8歲起就幫父親製作,掌握了泥塑全部過程,十二三歲時,技藝已超過其父。張明山為人捏像時,只需對面座談,頃刻即可完成。他製作的泥人在宮南、宮北大街銷售,頗受歡迎。
張明山的作品有選自中國古典名著《水滸轉》、《紅樓夢》、《西廂記》、《三國演義》里的人物,有戲劇中的人物或情節塑像,有取自神話中的人物,還有各界知名人物的肖像,以及他所熟悉的勞動人民形象。在50歲左右時,其彩塑受到清宮廷賞識,他被召進紫禁城,後返回天津。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四月二十九日病逝,終年80歲。

第二代傳人

張明山去世後,由其五子張玉亭和六子張華棠繼承事業。張華棠早逝,“泥人張”的第二代傳人為張玉亭。
張玉亭生於1863年(清同治二年),從13歲始與父親張明山一起做泥人。在其父創建的“塑古齋”中邊學習,邊生產。張明山去世後,“塑古齋”由張玉亭管理。洋務運動興起後,泥塑等藝術品社會需求量增加,張玉亭便組織家人集體創作。其中有張玉亭之子張景福、張華棠之子張景祜、和孫輩的張銘、張錕。他們集體創作了2萬多件作品,由張玉亭、張華棠之友張月廷在估衣街開設的同升號銷售。
張玉亭在繼承“泥人張”彩塑創作方法的基礎上不斷實踐,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張明山的作品大多是人物靜態形象,而張玉亭的作品則注重在動態中尋找人物的思想感情,塑造出有血有肉的藝術形象。張玉亭作品的題材多是反映貧民生活的各個側面。
“泥人張”一二代作品是藝術發展的高峰期。1915年在美國舉行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泥人張”參展了16件作品,獲得名譽獎。“泥人張”作品還在南洋各地展覽,獲獎狀、獎牌20多件。有些國家將“泥人張”作品作為中國特產收藏或陳列。

第三代傳人

“泥人張”第三代傳人是張華棠之子張景祜、張玉亭之子張景福和張景禧。張景祜的作品吸收前兩代的優點,在解剖學和透視法方面都有新的探索和運用,並注重彩繪效果和裝飾美。代表作有歷史故事“將相和”、古典名著《紅樓夢》中的《惜春作畫》(組)等。1949年以後,張景祜被聘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並被選為全國政協委員。

第四代傳人

“泥人張”第四代是張景福之子張銘、張景禧之子張鉞和張景祜之子張錩
1959年,天津成立了“泥人張”彩塑工作室,由第四代傳人張銘擔任領導和教學工作。彩塑工作室與天津工藝美術學院聯合向社會招生,進行文化課與專業課相結合的教學,培養了一批彩塑人才。

第五代傳人

“泥人張”第五代傳人是張銘之子張乃英,其作品吸收了前幾代人的精華,更加貼近生活,創作了許多成組成套的系列作品。他塑造了名著《水滸傳》中的一百多個人物。張乃英被安排在天津藝術博物館工作,專門從事彩塑藝術研究與創作。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