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人哥連出世記

泥人哥連出世記

《泥人哥連出世記:他是如何來到這個世界(The Golem: How He Came into the World)》是一部1920年的德國影片,是1915年的《泥人哥連》的重拍版,故事講述一位拉比(Rabbi)創造了一個魔像(Golem)去保護猶太人,結果一次失意導致魔像失控,這個魔像從守護者變成了破壞者。 《泥人哥連》是三部曲,本片是第三部,前兩部分別是1915年的《泥人哥連》(Der Golem)以及1917年的《哥連和跳舞的女孩(The Golem and the Dancing Girl)》。 魔像起源於猶太教,是由泥土製成的能自由行動的假人。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片名:Golem, wie er in die Welt kam, Der

國家/地區:德國

發行公司:Divisa Home Video

上映日期:1920年10月29日 德國

影片類型:奇幻 / 恐怖

片長:Germany:85 min (20 fps) / USA:91 min

色彩:黑白

幅面:35毫米無聲標準銀幕

混音:默片

攝製格式:35 mm

洗印格式:35 mm

膠片長度:1954 m

導演 Director:Carl Boese Paul Wegener

編劇 Writer:Henrik Galeen Gustav Meyrink .....novel Paul Wegener

演員表

角色演員
Der Golem/The Golem Paul Wegener
Der Rabbi Löw/Rabbi Loew Albert Steinrück
Miriam, des Rabbi Tochter Lyda Salmonova
Der Rabbi Famulus 厄恩斯特·多伊奇
Der Rabbi Jehuda, der Älteste der Gemeinde Hans Stürm
Der Tempeldiener/Temple Servant Max Kronert
Der Kaiser/Emperor Luhois Otto Gebühr
Des Kaisers Kebse Dore Paetzold

製作人 Produced by:Paul Davidson .....producer

劇情簡介

德國表現主義代表作品

A

泥人哥連出世記的劇照 泥人哥連出世記的劇照

公元4世紀的猶太教法典(Talmud)中提到過Rava造golem的事。Rava的全稱叫Rabbi Abba ben Rav Hamma,他造了一個不會說話的“人”。他把這個“人”送到Rav Zera面前,由於它對問話沒有反應,Zera就說:“你準是由我的某個同行造的。回歸塵土吧。” (Sanhedrin 65b) 在宗教意義上,只有上帝造的人才是完整的人,才會說話,而Rava造的不是真正的人。按照猶太傳統,當時那些拉比(Rabbis)和大賢(Sages)都能造人或者動物Golems,這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B

Golem的傳說後來逐漸改變,十七世紀由布拉格的Rabbi Loew(Rabbi意猶太教的學者)創造了一個Golem來保護住在猶太區的猶太人免遭反猶主義的暴力侵擾。為避免麻煩,故事中的學者總是在Golem完成它的使命以後,再自覺地把它重新變回為無生命的泥土。一天,Rabbi忘記將Golem變回泥土,當城市所有人已經作禮拜去了,Golem發怒毀壞全城。這個故事架構一直到十九、二十世紀都還在文學著作里出現,最著名的是Gustav Meyrink的《Der Golem》,在一九一五年普遍被閱讀,值得探究的是,這樣的小說剛好出現在工業革命的時代。這反映了人們對於科技所帶來倫理的挑戰的惶恐。

C

1920年由Carl Boese和Paul Wegener執導的經典默片Der Golem, wie er in die Welt kam (The Golem: How He Came Into the World) 就是改編自Gustav Meyrink的小說。這部影片集中體現了德國表現主義藝術的特點,對Fritz Lang等導演產生過重大影響。其中精心設計了手提燈光、煤油燈光、火炬等一系列光源效果,用於表現人物的心理狀態,營造影片的環境氣氛。這種具有表現力地運用燈光效果的方法,最終發展為所有德國電影形式表現的一大特徵,同時也為電影恐怖片的造型的表現手段提供了經驗。

D

Golem的傳說同樣也是瑪麗·雪萊的著名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的來源之一,不過不同的是:傳說中的Golem笨拙、魯莽,既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力量,也不知道自己有多笨或者有多無知;而在瑪麗·雪萊筆下,維克多·弗蘭肯斯坦所創造的怪物雖然莽撞,但卻善於學習,極富人性,懂得痛苦、同情、憐憫、愛慕、悔恨等等人類的情感,甚至比年輕的弗蘭肯斯坦本人還成熟些。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由提倡理性主義發展到後期,理性開始壓抑人的情感,理性主義變成一種冰冷僵硬的東西。於是在德國興起了反對啟蒙運動的浪漫主義運動,十九世紀前期,浪漫主義文學席捲歐美,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就是在這個背景下誕生的。不過在通俗文學中反理性反科學的傾向總是顯得有些矯枉過正,科學和科學家的形象被簡單化、平面化,這種描繪“科學怪人”的方式在默片時代的德國表現主義電影中曾經十分興盛,後來一直在好萊塢許多拙劣的科幻片(這種片子的一大特點就是不斷拍攝越來越拙劣的續集)中繼續。

E

當代科學哲學研究最熱門的一個方向是科學知識社會學(SSK),研究方法是深入到科學具體研究過程中,細緻考察經費籌集、論文發表等每一個環節,研究科學知識是如何建構起來的,強調社會因素在建構過程中的作用。SSK的代表人物柯林斯和平奇在1993年出版過一本普及性的小冊子,名字就叫Golem,翻譯成《勾勒姆:關於科學人們應知道些什麼》。柯林斯坦誠地說,他這部書是想用“勾勒姆”解釋“科學”,“我們試圖證明它不是一個邪惡的造物,只是有點瘋狂(或譯成‘傻’)(it is not an evilcreature but it is a little daft)。不要責備勾勒姆科學的過失;是我們人類在犯錯誤。如果勾勒姆盡力做其自己的事情,它不應受到責備。但是我們不能奢望過多。勾勒姆儘管強有力,它卻是我們的文化(art)或者我們的技藝(craft)的造物。”SSK常常被斥為帶有反科學傾向,但可以看出,它與浪漫主義時期的反科學傾向完全不同。它所描繪的科學形象豐滿,有血有肉,它所謂的“反科學”無非是要抹去那些被強加於科學的重重面紗,還科學一個真實的面目,絕非19世紀簡單的拒斥、貶低科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