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頓兒童博物館建於1913年。在美國,它是第二家歷史最久的博物館。波士頓兒童博物館是美國最大的兒童博物館之一。位於議會街300號,碼頭博物館旁有一隻高40米的奶瓶,現在是波士頓的標誌。這個瓶子在1977年捐給了兒童博物館,成為一個室外飲食攤點。博物館有四個樓層,滿足各個年齡段的兒童。大多數展品是可觸摸的。
介紹
在美國博士頓國會大街上,有一幢不起眼的樓房。這家1888年時的羊毛倉庫,而今已成為波士頓兒童博物館的所在地。每天,一輛輛深黃色的大客車絡繹不絕地駛來,不同年齡的兒童們一批接一批地到這裡參觀遊覽。
在這個博物館裡,孩子們可以走上一張巨型的書桌,桌面上陳放著五英尺長的鉛筆和兩英尺長的回形針;他們可以登上一座三層樓房,這座房子是一個被“解剖”開的切面;他們學習編播送電視新聞;脫鞋步入一座包括廚房、浴室和庭園的、地道的日本住宅;他們嘗試著使用假肢、輪椅和盲人打字機;他們在超級市場的出口處收款記帳等等。孩子的夢想在這裡得到了實現。
在這裡,不會發生什麼讓孩子們掃興的事情。幼童們往往習慣於“別碰!”“當心!”以及諸如此類的警告。得在這裡,他們得到的是鼓勵,他們可以自由地去登爬,去觸摸,去探索,去身體力行。這裡的幾乎每一件展品都向孩子們敞開。
博物館的活動適合不同年齡的兒童。歡呼雀躍的孩子們湧入博物館大門,個個興高采烈。可能一兩分鐘之後,他們才會突然發覺:“哎呀,我們這是站在一本好大好大的寫字本上啊!”是的,這裡還有幾枚象餡餅般的大小的硬幣和一架像小船一般大的電話機。一個九歲的孩子望洋興嘆道:“那架電話可真大呀,我怎么能把它放到耳朵上去呢!”近處有一輛微型轎車,它停放在一座真正的油泵旁邊。顯然,汽車只是玩具而已,可那些小司機們卻煞有介事地用油泵給汽車加油。在同一間屋裡,還有為剛剛學步的孩子們設計的一座城堡,這裡面有滑梯、隧道、爬梯和樓塔,孩子們走進去,就象進了迷宮一般。
爺爺奶奶的房子
博物館內最為壯觀的展品便是那被“解剖”開的三層樓的房屋了。它的名字叫“爺爺奶奶的房子”。這房子有一間暴露在外的地窖;一間起居室,其間放滿了古色古香的小擺設;還有廚房和三角形的閣樓。這座房了是被“切”開的,因此,參觀者可以從外部觀察房子的結構。此外,孩子們通過地面上的一個“人孔”,還可以看到地下的煤氣管子和排水道——這些在城市街道的下面搏動著的血管。
在“奶奶的小閣樓”里,講解員向孩子們介紹前輩的家庭用具。那些興致勃勃的小參觀者甚至可以從皮箱裡抓出幾件早已過時的衣裙穿戴起來,把自己打扮成故事中的人物。講解員向一群聚精會神的城市兒童講述著奶奶使用過的物品,然後問孩子們,在他們的小閣樓里有些什麼東西。“耗子!”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
另一處,孩子們可以到食品商店購物,可以走進醫務室,通過“x”光觀察折裂的脛骨,或細細地查看牙科大夫治療室里的每一件器械。一旁,有一間展覽室專門介紹北美印第安人的情況。屋裡的一側是一間可容納八到十名兒童的印第安人一個部落居住過的茅草棚,另一側則是一間現代印第安人居住的板房。
如果你身有殘疾
隔壁的一間展覽室名為“如果你身有殘疾”,它的目的是,通過向孩子們介紹殘廢人的困難,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里培植起對殘廢人的體諒和關心。孩子們轉動輪椅通過崎嶇不平的石子路或費勁地爬上一段小斜坡;接著,他們坐在輪椅上嘗試著使用普通的公共電話亭——當然,這是徒勞的。
不遠處,一個孩子下定決心,要用盲人打字機打出自己的姓名和地址。他用手指摸索著,抱怨說:“我什麼也感覺不出來。”終於,他成功了,他高興得叫出聲來。那邊,另一些孩子正親身體嘗著失明的痛苦。他們蒙著眼睛,手執著一根白色小棒摸索著過一條曲曲彎彎的小道。博物館工作人員還可以給孩子們裝上假臂,或讓他們架起金屬拐杖,並向他們出示其他殘廢人的照片。這樣的經歷雖然僅僅持續幾分鐘,但孩子們對那些在生活中每天面對這些障礙的人們都產生了理解和同情。
博物館還有一座具有150年歷史的日本手藝人的住房和店鋪。這座建築是拆散後從日本京都運到波士頓,然後由博物館特意從京都招聘來的工匠修復的。它座落在一條典型的日本式街道上,沿街的房屋都裝有凹進的花格窗戶。
電視演播室設在博物館的樓上,這裡有整套的電視廣播設備。一個孩子操縱著電視攝像機,另外三個孩子則端坐在黃色的播音桌前,按照提示卡片播送著新聞、體育訊息和天氣預報。這些孩子們比許多職業播音員表現得更加有聲有色的。播音桌的正前方、攝像機的下面,安裝著一台監測機。通過它,孩子們可以看到自己在電視中的形象。
發展
博物館主任麥可·斯珀克以及波士頓兒童博物館的其他工作人員對未來滿懷抱負和信心。博物館將繼續擴大,他們將同其他博物館建立合作關係,他們將幫助建立起更多的兒童博物館。
波士頓兒童博物館正努力把自己建設成一個比學校更加生機蓬勃的機構,使自己體現生活的本質。斯珀克說:“在這裡,孩子們將學會管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