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丘尼

波丘尼

翁貝特·波丘尼(Umberto Boccioni,1882—1916)是義大利畫家和雕塑家,未來主義畫派的核心人物。他不僅是這個運動的推動者,也是這個運動的傑出理論家。

基本信息

人物履歷

翁貝特·波丘尼把馬利內蒂的思想運用到視覺藝術領域,構思起草了1910年的《未來主義畫家宣言》、《未來主義繪畫技法宣言》及1912年的《未來主義雕塑家宣言》。在把理論兌為現實的努力方面,他稱得上是位天才的未來主義實驗者。那些別出心裁的作品,展示了他在繪畫和雕塑領域所取得的獨特成就。他的理論,從某種意義上說,不僅超越了那個時代,甚至超越了他自己的實驗。比如,他認為可以在雕塑中使用更為廣泛的材料,“玻璃、木材、硬卡紙板、鋼鐵、水泥、馬鬃、皮革、布料、鏡子、電燈等等”,這種非傳統物質的使用雖未在其自己的作品中出現過,但在後來的達達主義和構成主義中變為現實。他還提出使用發動機以使某些線條或平面活動起來,這一想法由構成主義實踐,至六十年代被廣泛運用。如果沒有1916年的意外墜馬身亡,他也許能把未來主義發展得更遠。

除繪畫外,波丘尼的很多精力被投放在雕塑方面,他是唯一傑出的未來主義雕塑家。1914年,他自願參加義大利國民軍,投身到他和馬利內蒂都鼓吹為“文明的潔身之道”的戰爭中。1916年,在納羅納的騎兵訓練中,他不幸墜馬身亡,年僅34歲。

個人作品

美術館裏的騷動

波丘尼作,1909年,布上油畫,76x64、1釐米,米蘭,私人收藏。

《美術館裏的騷動》是波丘尼的第一件未來主義繪畫作品。這件作品採用了俯視的角度,把美術館裏的混亂和無序充分展示在觀眾面前。運動和奔跑著的人們湧向大門,傳達出騷動不安的氣息,而放射狀構圖進一步強化了這種感覺。色彩是新印象主義的,這得益於他曾在巴拉畫室接受的專門的新印象主義技法訓練。光和色被打碎成一片小點,烘托著運動和雜亂的氣氛。在這裡,嘈雜和亂鬨鬨的刺激也許正在暗示我們,美術館所隱喻的古典藝術受到了現代工業文明的衝擊。

城市的興起

波丘尼作,1910—11年,布上油彩,198.1x299.7釐米,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藏。

波丘尼往往先提出各種理論,然後再努力把理論變為視覺形象。作於1910—11年的《城市的興起》正是其理論在繪畫上的反映。在這幅畫中,他追求“勞動、光線和運動的偉大綜合”。畫面前景是一匹巨大的紅色奔馬,它充滿活力,揚蹄前進。在它前面,扭曲的人物如紙牌般紛紛倒下。背景是正在興起的工業建設。在這裡,象徵的寓意非常明確:巨馬暗指了未來主義者所迷戀的現代工業文明,它正以勢不可擋之態迅猛發展,而人群則暗示了勞動的活力。畫面以鮮艷的高純度顏色、閃爍刺目的光線、強烈誇張的動態以及鏇轉跳躍的筆觸表達了未來主義者的信條:對速度、運動、強力和工業的崇拜。波丘尼曾說,“古舊的墻壁和宮殿令我作。區。我希望新事物,富於含意的事物,強有力的事物。”這幅畫正是他所希望的新事物的反映,是對沸騰的現代生活的註解。從畫面滲透出的動感和節奏中,我們感受到了波丘尼的發明——“線條一力量,也就是指一切物體藉以對光線和陰影作出反應,並產生出外形力量和色彩力量的能量。”

內心狀態:告別

波丘尼作,1911年,油畫,70.5x96.2釐米,紐約,私人收藏。

1911年,波丘尼創作了三聯畫《內心狀態》,《告別》是其中的一部分。它描繪了擁擠不堪的車站場景,擁抱告別的人群和冒著煙的賓士的火車占據了全部畫面。從這幅畫上,我們可以非常明顯地看到立體派給他的重要影響。也許可以說,如果沒有立體派藝術的啟發,他可能畫不出這樣一幅未來主義傑作。

畫面上,線條和色彩相互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系列重疊連續的形的組合。在被擠壓的空間裏,曲線和直線穿插交錯,塊面與塊面碰撞變位,形成分散與聚合、斷續與重複的節奏,整體上帶給人們緊張不安的壓抑感。畫面的中央是幾個非常規整的數字,它們被仔細地描繪在已經解體的火車車廂上,在嘈雜動亂的畫面中,顯示出一份意外的冷靜和理智。這些數字,令我們不由自主地想起勃拉克和畢卡索的那種有著文字和數字的分析立體主義作品。波丘尼曾主張使觀眾置身於畫面中央,“經受未來主義從其母題中提取的整個周圍環境的線、面、光和嘈音的急促不清的語言。”(羅伯特·休斯著,劉萍君等譯:《新藝術的震撼》,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第38頁。”在這件作品面前,我們似乎真的感受到了這種語言的力量,聲音、速度和光線藉助於線條和色彩撲面而來。

生平好友

吉諾.塞韋里尼義大利畫家吉諾.塞韋里尼1883年生於科托納.1901年他在羅馬結識了未來派理論家波丘尼。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