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在計算對教育技術的影響
千年前,富饒的兩河流域的居民發明了一種技術,這種技術是在平面上使用具有抽象含義的符號--文字來計算和記載。自從文字發明至隨後的幾千年里,這項技術就被穩定控制且對於人類來說是寶貴的。如今它在我們身邊是這樣的默默無聞。現在看看周圍,有多少東西是你從表面就能看到文字的?處於工作中的計算機也能成為這樣的無形的,無處不在,就像文字一樣。經過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後,個人PC機和工作站將萎縮,原因在於計算機將變得無處不在:牆上,手腕上甚至是便條計算機(就像是便條)就躺在那你可以隨時取用。這被稱為“泛在計算”。
“數九寒天,可以通過手機事先調節家裡的空調,以便回到家裡時溫度適中”、“出門時慌慌張張忘了把大門鎖上,可用公司的計算機通過Internet下達鎖門的指令”、“出發前忘了把會議資料交給上司,在旅途中的賓館裡訪問公司的計算機,取出資料,用電子郵件發給上司”。泛在計算(Ubiquitous Computing)環境實現後的社會可能就是這樣吧。
泛在計算的概念開始於研究人們怎樣工作,怎樣使用計算工具,和未來的計算技術的發展。泛在計算的目標是帶領使用者進入計算環境的核心,而計算機對於使用者本身將是不可見的。
泛在計算被譽為計算機革命中的第三次浪潮,正處於起步階段。第一次浪潮是被很多人共享的大型機。目前我們正處於第二次浪潮,即個人計算機時期,人和機器之間通過界面進行交流。接下來就是泛在計算階段,或稱為冷靜技術時代。蘋果公司的艾倫·凱稱之為計算機的“第三範例”也就是第三次浪潮。
什麼是泛在計算
馬克·威瑟是泛在計算之父。於1988年在施樂公司的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的計算機科學實驗室第一次為泛在計算下定義,他這樣描述:
泛在計算#1
為每個辦公室每個人提供成百上千的無線計算設備。這對作業系統提出了新要求,用戶界面,網路,無線,顯示以及其他許多方面。我們稱我們的工作為“泛在計算”,它不同於個人數字助理(PDA),攜帶型筆記本電腦(Dynabooks)或是掌上電腦信息。它是不可見的,是一種無處不在的計算並且不依賴於任何形式的人工設備。
泛在計算#2
將近三十年的界面設計,計算機設計已經成為一種非常“戲劇性的”機器。它的最高理想是使計算機如此的存在、完美、有趣以至於我們不能沒有它。最低程度我叫它“不可見的”,他的最高目標是如此深埋的,合適的,自然的,以至於我們在使用時並不考慮它的存在。(我也叫它“泛在計算”,並將它的起源歸類於後現代主義)我相信在未來的二十年第二條道路將成為主流。但是這並不容易,我們現在使用的系統將不能倖存。在過去的四年里我們在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已經在小型、中型、大型計算機上建立了基層的譯本,我們稱它們為制表符、便簽和公告板。我們的這些原型有時能成功,但是在更多的時候在不可見上失敗了。從我們已經學到的,我們正在探索泛在計算的一些新的方向,包括著名的“搖擺字元串”顯示。
泛在計算不是虛擬現實,不是像Apple公司的諾頓那樣的個人數字助理(PDA),它不是個人的計算機作為代理來運行你的指令。與虛擬現實不同,泛在計算努力將信息整合到真實世界之中。與PDA不同是,因為泛在計算認為世界是普遍聯繫的整體,到處都是廉價的無線網路;因為泛在計算假定由於信息到處可用,而你不需要攜帶任何的設備。不像只回應一個聲音的私人代理計算機,作為朋友和助理,泛在計算在意的主要是計算而它本身可能並不被關注。
相對於執行你的指令的計算機,泛在計算機給你的感覺更像是你自己在作計算。泛在計算還處於起步階段。目前所作的大量工作是關注於基於無線網路的可移動設備。因為泛在計算假設有成百上千台無線計算機存在於每個辦公室,它對於無線頻寬的需求是巨大的,每一部需要256kbits/sec,我們目前使用的是合計7.5Gbit的頻寬。這對於實現目前構想的無線技術是遠遠不夠的。
泛在計算與虛擬現實相對立。當虛擬現實將人們置身於計算機世界中時,泛在計算卻強迫計算機存在於人類世界之中。泛在計算是將人類特性、計算機科學、工程學、和社會科學進行的相當複雜的整合。
泛在計算為目前的移動式計算的研究提供了幫助,儘管它不同於移動式計算,也不是其父集(擴展集)或子集。
基於計算機名字,網址的網路發展超過了二十年,已經似乎是經久不變的了。然而,一旦假設一台計算機能從一個網路移動到另一個網路就是錯誤的。現存的網路協定像TCP/IP和OSI沒有為掌上計算機留有可改變的擴展。目前相當數量的機構和研究人員正在為掌上移動設備擴充或修改協定。
泛在計算的目標是通過物理環境的多個計算機的協作增強計算機的使用性,但與此同時對於使用者來說這些發揮作用的機器本身不可見。現在全球有相當數量的研究者從事設計泛在計算的框架工作。他們的工作覆蓋計算機科學的全部領域,包括硬體、網路協定、互動基礎(例如:螢幕或是手寫軟體)、應用程式、加密和數據結構。
泛在計算(Ubiquitous Computing)將是未來社會不可或缺的技術。由於目前泛在計算正處於起步階段,因此在以擁有先進技術的大型電器行業之中套用居多,但可以想見隨著泛在計算概念的普及和技術的不斷成熟,在其他行業中的套用必將日益廣泛起來。在教育中的套用也必將使泛在計算能大展拳腳。
目前在日本有眾多大型公司如索尼、日立、松下等正致力於泛在計算產品的開發工作。以索尼公司為例,索尼商品及技術宣傳部主管部長坂田正信表示:“索尼將全面介入構築泛在計算(Ubiquitous Computing)所必需的硬體、內容以及其廣泛普及到社會中的服務”。 作為泛在價值網路構想的一個環節,索尼在Comdex上宣布與美國線上時代華納、諾基亞進行合作。索尼將與美國線上時代華納面向個人電腦以外終端的門戶,共同開發家用路由器、新型Internet瀏覽器等產品。同時與諾基亞將在行動電話和其他信息設備相互連線的中間件平台開發方面進行合作,以方便內容交換。此外索尼還將與其它著名廠商聯手,以便早日形成泛在計算基礎技術的世界標準。
在未來的學校里,泛在計算將無處不在。教師可以使用套用了泛在計算技術的白板通過Internet利用她想利用的處於任何地點的網上教學資源。學生可以選擇在家中或是在學校里接受教育。利用泛在計算技術,分散式教學方式將得到更為廣泛的套用。學生將注意力從計算機本身移開,而更注重學習到的知識本身的價值。更能引起學生注意的是如何學會和使用知識,而獲取知識的方式將被視為平常的、一般的,以不影響到知識本身。
隨著泛在技術的發展和不斷的成熟,在教育技術中的套用必將會更為廣泛。
摘自遼寧基礎教育網
其他
泛在計算,或稱為普適計算(Pervasive Computing),或環境智慧型(ambient intelligence),最早由前Xerox PARC首席科學家Mark Weiser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提出。在1991年一篇開創性的論文中Weiser寫道:“The most profound technologies are those that disappear. They weave themselves into the fabric of everyday life until they are indistinguishable from it”,他認為這也是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趨勢。泛在計算強調計算和環境融為一體,而計算機本身則從人們的視線里消失。在泛在計算環境中,人們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方式進行信息的獲取與處理,而這個過程是在計算設備的幫助下高度自動化完成的。在計算機技術發展經歷過大型機時代(多人一機),PC時代(一人一機)之後,泛在計算在未來的一人多機時代將成為占主導地位的計算模式
右上角圖片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計算機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