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細分無需多言,強調的是目標人群的聚焦和集中。細分要求的是準確集中。而泛化則相反,無限擴大目標人群,雖針對某一種疾病,卻試圖將搭點邊的人群都一網打盡。 泛化則要求分散、要求“廣”和“多”。
如果從市場行銷的角度來說,還有一種品牌泛化的概念。一種品牌用來包裝很多商品,沒有確定該品牌所代表哪一種細分商品,使得該品牌對一種商品的代表性和針對性及專業性大大降低,但同時能擴大被泛化品牌的知名度。泛化或細分品牌是根據品牌戰略而定的。
概念
泛化關係是類元的一般描述和具體描述之間的關係,具體描述建立在一般描述的基礎之上,並對其進行了擴展。具體描述完全擁有一般描述的特性、成員和關係, 並且包含補充的信息。例如,抵押是借貸中具體的一種,抵押保持了借貸的基本特性並且加入了附加的特性,如房子可以作為借貸的一種抵押品。一般描述被稱作 父,具體描述被稱作子,如借貸是父而抵押則是子。泛化在類元(類、接口、數據類型、用例、參與者、信號等等)、包、狀態機和其他元素中使用。在類中,術語超 類和子類分別代表父和子。
表示方法
泛化用從子指向父的箭頭表示,指向父的是一個空三角形(如 圖 4 – 7 表示)。多個泛化關係可以用箭頭線組成的樹來表示,每一個分支指向一個子類。
用途
泛化有兩個用途。第一個用途是用來定義下列情況:當一個變數(如參數或過程變數)被聲明承載某個給定類的值時,可使用類(或其他元素)的實例作為值,這被稱作可替代性原則(由 Barbara Liskov 提出)。該原則表明無論何時祖先被聲明了,則後代的一個實例可以被使用。例如,如果一個變數被聲明擁有借貸,那么一個抵押對象就是一個合法的值。
泛化使得多態操作成為可能,即操作的實現是由它們所使用的對象的類,而不是由調用者確定的。這是因為一個父類可以有許多子類,每個子類都可實現定義在類整體集中的同一操作的不同變體。例如,在抵押和汽車借貸上計算利息會有所不同,它們中的每一個都是父類借貸中計算利息的變形。一個變數被聲明擁有父類,接著任 何子類的一個對象可以被使用,並且它們中的任何一個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操作。這一點特別有用,因為在不需要改變現有多態調用的情況下就可以加入新的類。例如,一種新的借貸可被新增加進來,而現存的用來計算利息操作的代碼仍然可用。一個多態操作可在父類中聲明但無實現,其後代類需補充該操作的實現。這種不完整操作是抽象的(其名稱用斜體表示)。
泛化的另一個用途是在共享祖先所定義的成分的前提下允許它自身定義增加的描述,這被稱作繼承。 繼承是一種機制,通過該機制類的對象的描述從類及其祖先的聲明部分聚集起來。繼承允許描述的共享部分只被聲明一次而可以被許多類所共享,而不是在每個類中重複聲明並使用它,這種共享機制減小了模型的規模。更重要的是,它減少了為了模型的更新而必須做的改變和意外的前後定義不一致。對於其他成分,如狀態、信號和用例,繼承通過相似的方法起作用。
繼承
每一種泛化元素都有一組繼承特性。對於任何模型元素的包括約束。對類元而言,它們同樣包括一些特性(如屬性、操作和信號接收)和關聯中的參與者。一個子類繼承了它的所有祖先的可繼承的特性。它的完整特性包括繼承特性和直接聲明的特性。
對 類元而言,沒有具有相同特徵標記的屬性會被多次聲明,無論直接的或繼承的,否則將發生衝突,且模型形式錯誤。換而言之,祖先聲明過的屬性不能被後代再次聲 明。如果類的接口一致(具有同樣的參數、約束和含義),操作可在多個類中聲明。附加的聲明是多餘的。一個方法在層次結構中可以被多個類聲明,附在後代上的 方法替代(重載)在任何祖先中聲明過的具有相同特徵標記的方法。如果一個方法的兩個或多個副本被一個類繼承(通過不同類的多重繼承),那么它們會發生衝突 並且模型形式錯誤(一些程式語言允許顯式選定其中的一種方法。我們發現如果在後代類中重新定義方法會更簡單、安全)。元素中的約束是元素本身及它所有祖先 的約束的聯合體,如果它們存在不一致,那么模型形式錯誤。
在一個具體的類中,每一個繼承或聲明的操作都必須有一個已定義的方法,無論是直接定義或從祖先那裡繼承而來的。
多重繼承
如果一個類元有多個父類,那么它從每一父類那裡都可得到繼承信息(如圖 4-8 )。它的特徵(屬性、操作和信號)是它的所有父類特徵的聯合。如果同一個類作為父類出現於多條路徑上,那么它的每一個成員中只有它的一個拷貝。如果有著同 樣特徵的特性被兩個類聲明,而這兩個類不是從同一祖先那裡繼承來的(即獨立聲明),那么聲明會發生衝突並且模型形式錯誤。因為經驗告訴我們設計者應自行解 決這個問題,所以 UML 不提供這種情形的衝突解決方案。像Eiffel 這樣的語言允許衝突被程式設計者明確地解決,這比隱式的衝突解決原則要安全,而這些原則經常使開發者大吃一驚。
分類
在最簡單的形式中,一個對象僅屬於一個類,許多面向對象的語言有這種限制。一個對象僅屬於一個類並沒有邏輯上的必要性,我們只要從多個角度同時觀察一下真實 世界的對象就可以發現這一點。在 UML 更概括的形式中,一個對象可以有一個或多個類。對象看起來就好像它屬於一個隱式類,而這個類是每個直接父類的子類 — 多重繼承可以免去再聲明一個新類,這可提高效率。
靜態與動態類元
在最簡單的形式中,一個對象在被創建後不能改變它的類。我們再 次說明,這種限制並沒有邏輯上的必要性,而是最初目地是使面向對象程式語言的實現更容易些。在更普遍的形式下,一個對象可以動態改變它的類,這么做會得到 或失去一些屬性或關聯。如果對象失去了它們,那么在它們中的信息也就失去了並且過後也不能被恢復,哪怕這個對象變回了原來的類。如果這個對象得到了屬性或 關聯,那么它們必須在改變時就初始化,就像初始化一個新對象一樣。
當多重分類和動態分類一起使用時,一個對象就可以在它的生命期內得到或失去 類。動態類有時被稱作角色或類型。一個常見的建模模式是每個對象有一個的靜態的固有類(即不能在對象的生命期內改變的類),加上零個或多個可以在對象 生命期內加入或移走的角色類。固有類描述了這個對象的基本特性,而角色類描述了暫時的特性。雖然許多程式設計語言不支持類聲明中的多重動態分類,然而它仍 然是一個很有用的建模概念,並且可以被映射到關聯上。
泛化在心理學中又稱為條件反射的泛化,行為主義心理學的概念。行為主義認為,人的行為發生,遵循刺激——反應原理,各種心理和行為反應的對象就是外在的刺激物(環境、生活事件等)或者說這些刺激物引起了這些反應。
泛化是區分一般 心理問題 和嚴重心理問題的依據。
1、 如果未泛化,無論問題持續時間多久、嚴重程度如何,都判斷為一般心理問題;
2、 如果已經泛化,無論問題持續時間多久、嚴重程度如何,都判斷為嚴重心理問題;
3、 如果完全泛化,且心理衝突性質已經變形、符合神經症診斷標準,都判斷為神經症;
4、 神經症性心理問題(可疑神經症)。(1)病程:不到3月為短程評1分;3月到1年評2分;一年以上評3分。
(2)精神痛苦程度:可以主動設法擺脫1分,需藉助外界2分,無法擺脫,即使別人幫忙也無濟於事3分。(3)社會功能:輕微妨礙1分,顯著下降2分,完全迴避3分。(2和3的評定至少要考慮三個月的情況,時間太短不可靠。)總分為3分,不夠診斷為神經症;4-5分為可疑病例,需進一步觀察確診;總分不小於6分,神經症診斷成立。變形
心理衝突是常形還是變形是區別心理問題和神經症的依據。心理衝突的泛化屬於常形,心理衝突的變形是神經症性的。
心理衝突常形有兩個特點:一是它與現實處境相聯繫,涉及到大家公認的重要的生活事件,例如:夫妻關係不和,病人長期長期想離婚又不想離婚,內心痛苦;二是帶有明顯的道德性質,無論你持什麼道德觀點,你總可以將衝突的一方視為道德的,而另一方視為不道德的。 心理衝突的變形也有兩種:一是它與現實處境沒什麼關係,或是它涉及的是生活中雞毛蒜皮,一般人認為不值的為它操心,很容易解決得問題病人卻解決不了。二是不帶有明顯的道德或評價色彩。例如就洗手來講,如果一個人特愛乾淨遇事就洗手特勤,不管別人怎么認為有沒有必要但其自己認為是有必要的,行為還在理智控制之下,我們最多稱這個人有潔癖,這只能屬於心理衝突的常形,最多屬於常形中心理衝突的泛化此人也許有嚴重心理問題,還不能說此人有神經症;但如果一個人一旦洗手便 不由自主反反覆覆洗,總是覺得洗不乾淨,洗到自己都覺得沒必要, 難以受理智控制,這就是洗手強迫症了。
案例
案例一
一般資料:求助者,男性,33歲,外企職員。
案例介紹:求助者大學畢業後進入某外企公司,因人際關係好,能力強。工作很勤奮,深得上司及客戶的好評,很快晉升為部門經理。但天有不測風雲,由於政策的變化,求助者所在部門的業務逐漸萎縮,公司進行調整,他被調整到其他部門作普通職員。職務沒有了,工資待遇也降了兩千餘元,求助者心裡很不是滋味,有時喝悶酒,看什麼都不順眼,經常發脾氣,甚至亂扔家裡的東西。雖然2013年的收入足以使他衣食無憂,但他就是心裡有種說不出的煩躁。甚至覺得自己無能,沒用,對前途很擔憂,對妻子、朋友的勸說也聽不進去,以前他是同事、同學的聚會的召集人,如今卻經常找理由逃避聚會,工作效率也降低了。覺得妻子不理解他,有時和妻子吵架,對女兒發脾氣。求助前一個星期出現胸悶、頭暈,沒食慾,全身乏力,入睡困難,主動前來諮詢。
該案例中,引起求助者不良心理和行為反應的刺激事件,僅僅集中在最初刺激事件上(由經理被調整到普通職員)。所以未泛化,判斷為一般心理問題。
案例二
一般資料:求助者,女性,19 歲,大學一年級學生。
案例介紹:求助者2013年以某市狀元成績考入大學,來到陌生的城市,開始獨立生活。每日的學習很緊張,還要料理自己的生活,有些手忙腳亂,疲憊不堪,感到不適應,非常想家。
有時睡不著,常常夢到父母,一聽到廣播裡放的音樂有“媽媽”的內容就哭。在街上、校園裡聽到的都是當地的口音,自己作為外鄉人,內心很孤獨。上課經常走神,學習效率不高。無心參加班上組織的活動,總盼著早點放假回家。求助者與同學的關係一般,因生活瑣事與宿舍室友關係緊張,想換宿舍學校沒同意,心情不好、內心痛苦。經班主任老師做工作後沒有明顯好轉,所以在同鄉的陪同下來心理諮詢。
心理諮詢師觀察了解到的情況:求助者是獨生女,性格柔弱、溫順,在家很受寵愛,自幼沒有單獨離開過家,上大學前很多生活瑣事都由父母料理,連自己的衣服鞋襪都不用洗,她認為只有家裡才是最安全舒適的。
該案例中,引起求助者不良心理和行為反應的刺激事件,不再僅僅集中在最初刺激事件上(入大學後感到不適應獨立生活),而是很多與最初刺激事件有關聯的事件也能引起求助者的不良反應,例如,“一聽到廣播裡放的音樂有“媽媽”的內容就哭”;在街上、校園裡聽到的都是當地的口音,自己作為外鄉人,內心很孤獨”。所以已經泛化,判斷為嚴重心理問題。
案例三
心理衝突的變形是神經症性的,而心理衝突的常形是大家都有的經驗。如果陷入心理衝突的常形,甚至並沒有痛苦的心理衝突,那么充其量是心理生理障礙,而不是神經症。要注意的是,一旦出現頭痛、失眠、記憶力下降或內臟功能障礙,甚至明顯的疑病症狀,原來不明顯的心理衝突便會尖銳化,很容易出現變形。例如某學生2012年期末考試沒考好,原來只是一到考試前就緊張、心慌。可是,近一個月以來,不願去教室,在教室里總感到心慌,看書也不能集中注意力。人多時,就感到渾身不舒服,呼吸都感到不順暢,當眾寫字,手會發抖。睡眠也不好。這一例子就是伴隨生理和失眠症狀出現的典型的心理衝突變形。
內涵界定
這一概念最早出現於巴甫洛夫的《大腦半球的功能講義》(1926),用來表示條件反射的普遍化性質。巴甫洛夫發現,如果對動物皮膚的一個部位的接觸成為條件刺激物,那么對皮膚的其它部位的接觸也會引起條件反應,而且這些部位距離條件刺激物的套用點愈遠,則條件反應愈小。巴甫洛夫認為,泛化現象是由外部環境動因的類似所決定的, “條件聯繫的泛化與所謂類似聯想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