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情況
陽新四大古寺
泗洲寺位於湖北省陽新縣東源海拔780多米的駱家山西南,這裡山高林茂,終年雲霧繚繞 ,神秘莫測,山腰間還有個駱家寨。 根據泗洲寺融明法師介紹,唐高宗年間,山東兗州府泗水縣有位姓袁的僖公,他德高望重,在當地諄池寺出家,是夜夢見仙人說:逢虎立基,棲身之所。僖公夢醒,銘記在心,開始遍游名山。一日,路過東源駱家山境內,果見一虎,盤踞在一奇石上,僖公為猛虎說法,授其皈衣三寶,猛虎即刻離去。於是,僖公就在此開山立基,並根據佛教經典中,須彌山周圍有四大部洲,取名“泗洲禪寺”,從此,香火綿延不斷。唐末戰亂四起,該寺毀於兵火,寺志記載唐末天復三年(公元903年),泗洲寺重建。
陽新縣誌記載:公元903年,駱謹公在東源駱家山建泗洲寺,元代寺毀,明宣德年間,山東僧人禧道來此重建,距今1100多年,是陽新四大古名剎(七峰禪寺、泗洲寺、石壁寺、萬佛寺)之一。
駱賓王歸隱地
在泗洲寺後山一塊空地上,有一座新壘起來的僧人墓塔,年輕的比丘尼持院法師說,泗洲寺老當家融清法師剛剛去世不久,一些在外地讀佛學院的弟子紛紛回寺祭典。據介紹,融清和融明法師先後共收養了十幾名棄嬰和孤兒,這些弟子都是兩位法師撫養成人的棄嬰。
融清法師於1927年出家,出家時只8歲,幾年後,其母親與其一個妹妹(融明法師)也同時出家在泗洲寺,見證泗洲寺近一個世紀的歷史變遷。融明法師說,當年寺內保留了許多珍貴的歷史文物,基本毀於文革中,特別是唐中宗時期御賜的一塊駱賓王的石碑也被毀了。現在寺院到處都有各個歷史時期的一些殘垣斷壁,保存較好的只有一座建於清代嘉慶22年(公元1817年)普同塔。塔七層高丈余,層層六方,方方翹角。可氣的是,近幾年一些文物販子將普同塔(專門安放僧人骨灰的墓室)上的石雕墓碑盜走,後重修,塔記憶體放幾個朝代僧人骨灰的陶瓷罈子也大都被人盜走。
融明法師還說,初唐四傑之一、著名的詩人駱賓王在揚州兵敗後,就是逃亡到泗洲寺歸隱的。光宅元年?684年 ,武則天廢中宗李顯為廬陵王,積極準備改唐為周。這年9月,徐敬業(皇帝賜李姓,後稱李敬業)據揚州起兵反對武則天,駱賓王參加了這一軍事行動,被任為藝文令,掌管文書機要。著名的《討武檄文》就是這時寫的。11月,李敬業兵敗,駱賓王下落不明。
融明法師說,駱賓王兵敗揚州後,在杭州靈隱寺皈衣佛門,不久逃到泗洲寺,他繼承了僖公的衣缽,那時,殿宇莊嚴,金碧輝煌,信眾甚多。1961年2月,泗洲寺被省政府授為“駱賓王歸隱處泗洲禪寺重點保護單位”。
駱賓王生死之謎
駱賓王究竟歸隱何處呢?亡在何方呢?
記者查閱大量的史料,據載,李敬業發動揚州兵變時,駱賓王起草了著名的《討武檄文》,歷數武則天的穢行劣跡,陰謀禍心,申明大義,希望以此達到起兵反武的目的。
在文中,駱賓王以“試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作結尾,氣勢非凡,極富號召力。據說武則天看了檄文後,赫然變色,追問是誰寫的,當聽說是駱賓王所為,十分惋惜,武則天說:“宰相之過也,人有如是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乎?”
在唐人郗雲卿《駱賓王文集序》中:“文明(唐睿宗年號,684)中,與嗣業於廣陵共謀起義,兵事既不捷,因致逃遁。”《新唐書·駱賓王傳》也就沿用了此說,“敬業敗,賓王亡命,不知所之。”故此,駱賓王就成了歷史上難解的一個謎案。
於是乎,歷史上流傳幾種說法,歸納起來:一是逃亡說。一說在南通城東發現駱賓王的墓,一說駱賓王客死崇川。
二是被殺說。駱賓王等準備人海逃往高麗,抵海陵(治今江蘇泰州),遇風浪受阻於遺山江中,被部將王那相所殺,傳首東都,並牽連全家和族人。
三是自殺說。駱賓王最終投江自殺。
四是出家為僧說。宋之問曾在杭州靈隱寺玩月賦詩,走來一位老僧與之對,竟是駱賓王。
據融明法師弟子持院法師介紹,曾聽其師爹融清法師講,泗洲寺志上介紹了駱賓王在杭州靈隱寺出家為僧後,又逃到泗洲寺,最後圓寂在泗洲寺。距泗洲寺不遠,曾有一塊古墓碑,師爹記得很清楚,碑文上介紹了駱賓王的平生。遺憾的是,寺志在文革時被造反派燒毀,古墓碑當時被人埋進了田裡。記者又找到一份資料,介紹了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政委、上將王平將軍的回憶,他說:在其母親墳墓不遠處有一古墓,墓碑高大,碑文所記就是歷史上的駱賓王。
對於駱賓王的下落,由於史籍記載相互矛盾,形成了種種猜測,迄今難以定論。駱賓王是否歸隱泗洲寺,並圓寂於此,還有待專家學者進一步考證 。
地理位置
泗洲寺位於孝感市雲夢縣下辛店鎮內,背靠漢丹鐵路,緊鄰漢宜公路,距武漢市60公里,距孝感市40公里。始建於南朝梁代。改建於唐朝,重建於元泰定四年,寺內大雄寶殿及鐘鼓樓造型古樸,飛檐別致,匠心獨運,為湖北省內唯一一座元代風格的古建築,現列入中國450座大型寺廟之一。1976年10月,泗洲寺被國家文物局認定為國家級歷史文物保護單位。
寺周多為湖沼,常被水環繞,故名。相傳系唐代創建。據寺前元代石碑記載,泰定四年(1327年)曾重修。其主體建築為大殿,殿前鐘樓、鼓樓分列左右,再前有山門。大殿為木結構,高9米,面積117平方米,重檐歇山頂,保存較好。鐘樓東西向,平面近方形,高8.5米,面積50平方米,亦重檐歇山頂,現尚存。鼓樓於1954年被洪水沖毀,山門及圍牆現已不存,均未修復。現存建築,畫棟流彩,碧瓦凝雲,各種雕飾,猶存古貌,宏雅逸麗。寺周環境清靜。
據寺前元代石碑記載,泰定四年(一三二七年)曾重修。其主體建築為大殿,殿前鐘樓、鼓樓分列左右,再前有山門。大殿為木結構,高九米,面積一百一十七平方米,重檐歇山頂,保存較好。鐘樓東西向,平面近方形,高八.五米,面積五十平方米,亦重檐歇山頂,現尚存。鼓樓於一九五四年被洪水沖毀,山門及圍牆現已不存,均未修復。
已成為遠近聞名的佛教旅遊觀光勝地。“氣吞雲夢澤,波撼岳陽樓”。泗洲寺猶如鑲嵌在水鄉澤國中一顆耀眼的明珠,當置身寺中,感受晨鐘暮鼓梵音佛樂,眼望四野白水潦潦,如夢遊仙境,心曠神怡。
神秘現象
泗洲寺是神秘的。有一位僧尼死後3年屍體被發現仍保存完好而沒有腐爛,佛教界稱之為佛門奇蹟,“肉身菩薩”出現。
2003年3月30日,雲夢縣民族宗教事務局宗教幹部一行來到泗洲寺見到了這尊不腐肉身。解開包著的袈裟,只見己圓寂3年的僧尼肉身仍盤腿端坐著,指甲、毛髮同活人無異,身體因自然風乾略有些縮小;肢體骨架仍連線完好,腰部能動,捏皮膚還有彈性。按常規,人死後不到一月身體必會腐爛生蛆;然而一些高僧死後,在沒有任何特殊措施防腐的情況下,其肉身竟會上千年保存完好而不腐爛,從古到今都有記載,中國現代己出現4位肉身不朽的和尚。據介紹,這位貞常師太1999年農曆正月圓寂時己77歲,生前她要求寺里不要將其屍體火化,而要裝缸保存;2003年3月按佛門儀式開缸發現其肉身未腐。
景點介紹
泗洲寺塔
泗洲寺塔又稱“泗水塔”,位於唐河縣城東北部原菩提寺內,建於北宋紹聖二年(公元1095年),系八角形十級樓閣式磚塔,高約51米。在河南省現存的600多座磚石塔中,該塔為非常重要的一座大型佛塔。
泗洲寺塔塔基邊長7米,高1.44米。第一層塔壁有南北二門,,南門可通塔心室,塔心室為方形,上用五鋪作出雙杪計心斗拱,第二跳不施令拱,頂部以木板封堵。泗洲寺塔雕刻精莢,極具藝術價值,為研究中國建築史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泗洲公園
泗洲公園位於嘉善縣魏塘鎮東南角,那裡風景優美,是個旅遊休閒的好去處。
大雄寶殿
泗洲寺居於正中的大雄寶殿,金碧輝煌,氣勢恢宏;鐘樓、鼓樓,結構工整,分布左右。
立於鼓樓一側的泗洲寺石碑,正面額部刻有“重建聖壽泗洲寺碑”,碑文紀年為“元泰定四年菊月”(1327年9月),背面為重修泗洲寺的功德記載。 《雲夢縣誌》載明:泗洲寺始建於梁,唐修,元泰定四年重建。
吳江蘆墟泗洲寺
“以湖東有泗洲,洲上有古寺。而鐘聲隱隱,逐蒼茫而來也。命曰泗洲曉鍾。”泗洲寺的來歷,趙寬 (457~1505年) 則在其寫的《泗洲寺重建大雄寶殿記》中說是佛教一位上乘大士名泗洲者所創建 ( 按:上乘,似指大乘,佛教的流派之一 ) 。古寺建在幾乎四面環水的泗洲上,僅小圩東南角與兵字圩相連。似乎禪寺由地得名。直至解放後的幾年裡,泗洲寺前後殿仍懸掛著大銅鐘、大鐵鐘。古剎鐘聲,洪亮悠揚,震撼信徒心靈,吸引古今遊人。現正在擴建,大約擴大四倍左右,準備建佛塔,廣場大佛等。
相關詩句
明代德安府推官黃鞏曾詩詠泅洲寺:
孤村風雨掩柴扉,
一道松篁擁翠微。
地僻時聞山鳥語,
江空暮卷野雲飛。
斷碑歲久無文字,
廢圃春深老蕨微。
又得浮生聞半日,
紅塵回首幾人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