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這《法國當代思想家新論第2輯·法蘭西政治模式:1789年至今公民社會與雅各賓主義的對立》從政治社會學的視角描繪了1789年法國大革命以來,法蘭西政治二百餘年的歷史演義及其發生與演變的機制和模式,基於法國自身的政治問題對這種模式進行了富有歷史縱深的考察。作者指出,構成“活生生的法國歷史”主體的,正是作為政治統合性與抽象個體性兩極對立之“中間體”存在的多元的公民社會。這個法國模式的公民社會正是來自於法國歷史本身,在雅各賓主義極化政治的道路上拓展出來的。在作者看來,法蘭西公民社會尚未完成其自主性構建,而本書為我們所展現的這一政治模式與命運的演變與生長,或許能夠為我們提供某種理論上的啟迪。
作者簡介
皮埃爾·羅桑瓦龍(1948-)法國當代著名政治思想家,法蘭西公學院教授,1948年生於法國中部的布盧瓦。一直致力於民主史、法國政治史和當代社會中國家的角色以及社會公正問題的研究。他還擔任巴黎高等社會科學院院長,以及該院雷蒙阿倫政治研究中心的帶頭人。上世紀70年代曾是法國勞工民主聯合會工會關於工人自治的主要理論家。著有《基佐時代》(1985)、《不可能的君主制》(1994)以及“法國民主史三部曲”的《公民的加冕禮》(1992)、《無處可尋的民族》(1998)和《未完成的民主》(2000)等。
目錄
中譯本序法蘭西政治是中國的一面鏡子
引言民主之路與法國的個案
第一部分 烏托邦式的統合性
第一章 作為社會形式的統合性(大一統原則)
第二章 作為民主品質的統合性(即時性原則)
第三章 作為調控模式的統合性(法律至上)
第四章 起源問題
第二部分 考驗與重組
第五章 可統治性的需要
第六章 社會學考驗
第七章 自由的要求
第八章 抵抗與重組
第三部分 修正的雅各賓主義
第九章 大轉折
第十章 工會例外
第十一章 自由與制度
第十二章 極化民主
第十三章 網路國家
第十四章 差異與重複
索引
部分章節
從理論到實踐
主張回歸行會制度的人們著實感覺到了從經濟角度論證其觀點的難度。儘管從社會學角度對流動個人社會所引發的“無序”的揭露獲得了無可爭辯的反響,要想從經濟學角度證明行會制度的優越性就沒那么簡單了。當時他們感受到的問題確切地說就是:應該如何解釋,為什麼“在理論上”有利的事卻導致了“在實踐上”具有毀滅性的措施?這種理論的許諾與實踐的結果之間的反差也不是新鮮事。當年把大革命的“罪孽”歸咎於抽象思想的人們所持的正是這種看法。從伯克到博爾塔利斯,這一現象在無數著作中被提及。1805年至1821年間,同一觀點又被套用到了行會問題上,行會支持者們感嘆,在消滅了特權的同時,一種積極的行業組織模式也被毀滅了。蘇弗洛·德·莫萊曾指出:“在行政和商業領域,豐富的想像實在是現實的大敵。”拉瓦舍一杜普萊西斯也疾呼,“抽象主義”、“空洞的理論”和“投機性的意見”要為經濟和社會混亂負責。一位商業組織觀察家曾總結道:“我們被普遍理論的邏輯牽著鼻子走,卻沒有去探究更可靠的現實問題,我們本想獲得幸福,卻最終必然自食惡果。”
這種理論與實踐的脫節被認為是癥結所在,但其動因卻晦暗不明。西斯蒙第是第一個真正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的人。他的情形頗為有趣,隨著對該問題分析的深入,他在幾年間便從亞當·斯密的信徒變成了行會組織的捍衛者。他在1803年出版了首部重要著作《論商業財富》,該書嚴厲批判了行會師傅制度,也對學徒制度大張撻伐,把行會看成是“反消費者反社會的聯盟”。工商業的絕對自由在他看來卻是金科玉律。而他在1819年出版的《政治經濟新原則》卻有了根本的轉變。他在該書中呼籲“給予各行業組織行會的權益”,儘管同時也拒絕“重建師傅特權”和徵收“管事費”。他以更為審慎的態度回顧了行會的歷史,承認了其功績,但也毫不掩蓋其弊端。該如何理解這一轉變呢?貧富差距擴大現象的一切徵兆恐怕在西斯蒙第的轉變中起了相當作用--這一點我們在下文還要提到。他恐怕更關注保護勞動者的具體條件,而不是如何從形式上保障行業的平等進入。但他的轉變也來自他對其學科的意義和地位的思考。他曾坦言:“沒有任何一種學科比政治經濟學更需要經驗的指導;理論在這一學科會造成比其他任何學科更多的謬誤;因為在其他學科中,把握各種具體情況的難度遠沒有這樣高,這些情況看似彼此獨立,其實卻相互作用;在其他學科中,預見我們所做改變的後果的難度也沒有像在政治經濟學中這樣高。”這一認識道出了信息在政治經濟學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