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值
腎正常增強CT 泌尿系統增強CT掃描前應進行平掃,常規仰臥位掃描全腎,若需要同時觀察輸尿管和膀胱,則擴大掃描範圍,增強檢查方法,靜脈快速注入對比劑60--100ml,注畢後即刻,2min,5--10min掃描雙腎區,稱為腎臟三期增強檢查,可觀腎皮,髓質強化程度的變化和腎盞和輸尿管的充盈,強化,若套用多層螺鏇CT,可進行各種重建,包括CTU。
正常腎臟橫斷面呈現圓形或卵圓形,外緣光滑,腎的中部橫截面積最大,比較兩腎大小時,應注意平面位置和腎軸方向,正常腎實質CT值平均約為40HU,平掃時正常腎皮質和髓質密度一直,三期掃描腎臟的正常表現如下: (1) 皮質期,腎皮質和腎柱密度升高,而髓質尚未強化,兩者交界清晰 (2) 實質期,髓質顯影,密度不斷增高,最終與皮質密度一致或略超過腎皮質,皮質,髓質分界逐漸消失 (3) 腎盂排泌期,腎盂,腎盞及輸尿管密度均勻性增高,腎實質密度降低,應觀察描述雙腎各期強化特點,皮質強化,實質強化及腎盂排泌顯影,重點是強化時間及程度,應雙側對比觀察。
臨床意義
異常結果:
(1) 腎發育不良 先天性腎發育不良是在胚胎髮育過程中因發生腎組織或後腎管發育障礙及供血異常使腎臟不能充分發育所導致,病腎體積顯著縮小,通常僅僅為正常腎臟的1/6--1/3,多數為單側性,約3/4同側腎上腺缺如,對側腎臟多代償肥大,若雙腎皆發育不全,往往一側較重,患側輸尿管多較細小,其下端可異位開口。 增強CT掃描顯示發育不良的腎臟整體較小,腎臟皮髓質及腎盂腎盞按比例相應縮小,腎動靜脈也相應變細,腎臟實質早期強化程度可較對側減低,對側腎臟一般代償肥大,同時應注意觀察發育不良腎合併的其他畸形和疾病,如雙腎盂雙輸尿管畸形等。
(2) 馬蹄腎 馬蹄腎是胚胎早期兩側腎臟胚基在兩臍動脈之間被積壓融合所導致,融合的部位多在兩腎下極,多數由兩腎下極腎實質直接融合形成峽部,有時僅僅有纖維帶連線,連線部多位於下腔靜脈與腹主動脈前方,馬蹄腎的位置皆較正常腎低,兩腎縱軸向內向下行走,常有鏇轉不良。 CT表現為雙側腎軸轉位,雙腎下極在較低層面以實質相連或一條索狀纖維組織相連,CT三維重建可以顯示u形的整體外觀,應該特別注意可能合併的其他畸形,如一側或兩側雙腎盂雙輸尿管,盂管交界部狹窄等。
(3) 慢性腎盂腎炎 慢性腎盂腎炎女性多於男性,感染途徑為血行性和上行性,後者占70%,主要病理表現為腎間質炎症和纖維化,纖維化開始於髓質,先發生腎乳頭的瘢痕退縮,進而形成腎皮質局限或廣泛的瘢痕收縮,腎盂腎盞可相應萎縮或擴張。 注意觀察腎臟的外形改變,多數縮小,輪廓不光滑,單側或雙側發病,腎臟局部皮質變薄,尤其是在增強掃描皮質強化期顯示更清晰,局部髓質可能並無變化,腎盂腎盞常常輕度積水擴張,有時變薄的腎皮質合併鈣化。
(4) 腎膿腫及腎周膿腫 腎臟及腎周膿腫常由革蘭陰性桿菌引起,腎膿腫病變初期為急性腎葉性腎炎,病變局限於腎實質內,為蜂窩組織炎,隨著病程進展,病變可向內侵及腎盂,腎盞,向外可突破腎包膜,累及腎周圍間隙及腰大肌等背部肌群,病灶出現液化則發展成腎臟及腎周膿腫。腎臟及腎周膿腫累及範圍可大可小,腎周膿腫可以單獨存在,應了解患者病史,急性感染症狀,腰腹疼痛,血象升高等,應注意病變的特點,平掃為等低密度病變,蜂窩狀改變或較大膿腔,增強掃描囊壁尤其內層環狀強化並間隔強化,腎周膿腫可侵及腎周脂肪囊,腎旁前,旁後間隙,腰大肌,上可達橫隔下,下可打髂窩,腎周筋膜增厚,鄰近脂肪內出現片狀網條狀密度升高影,患側可出現胸腔積液及局限性腸淤漲。
(5) 腎結核 腎結核是泌尿系統的常見疾病,通常是由原發肺結核經血行播散至腎臟,腎結核從分期大致可分為病理性腎結核,早期腎結核,中晚期腎結核,病理性腎結核不引起泌尿系統症狀,多數可以自愈,早期腎結核可以出現無痛性血尿,只有到了中晚期,腎實質結核波及腎盂腎盞,進而累及輸尿管和膀胱時,才出現典型的臨床症狀;泌尿系統症狀為尿急,尿痛,血尿,甚至膿尿,全身低熱,乏力,貧血,體重減輕等。對於診斷困難尤其是IVU顯影不良者應進行CT檢查。CT掃描可以對腎結核進行具體觀察並描述和分型: ① 乾酪空洞型表現為腎內低密度影,乾酪壞死空洞邊緣較模糊,擴張腎盞邊緣較清楚 ② 膿腎型表現為全腎被分葉狀有分隔的大囊腔所替代,腎皮質很薄 ③ 結核球型表現為局灶性高密度腫塊合併稍低密度的乾酪壞死區 ④ 全腎鈣化型,同時應注意腎盂輸尿管結核的其他改變,如腎盂壁增厚腎盂狹窄,輸尿管壁的廣泛增厚,膀胱結核性炎症攣縮的情況,CT重建對於病變的顯示效果更佳。
(6) 腎囊腫 單純性腎囊腫起源於腎小管,壁厚1--2mm,多發生在單側腎實質表面,亦可位於皮質深層或髓質,但與腎盂腎盞不相通,在腎被膜下逐漸張大,可壓迫鄰近正常組織,囊腫大小不等,囊液為漿液性,月5%為血性,囊液除含水分外,尚有葡萄糖,少量蛋白,脂類,膽固醇及氯化物等。可有鈣鹽沉積,可並發感染,結石和腫瘤。 腎囊腫CT平掃表現為單發或多發圓形低密度灶,一般密度均勻,大小不等,CT增強掃描邊界更清楚,無壁或薄壁。應注意觀察描述囊性病變的位置,大小,數量,較大病灶應測量徑線,注意其薄壁或無壁,不強化的特點,平掃時見囊液密度較高,可能合併出血或感染,囊壁可有線狀鈣化。
(7) 腎臟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最常見的腎臟良性腫瘤,單發或多發,中年發病,女性多見,該腫瘤起源於中胚層,由平滑肌,脂肪和異常血管混合而成,他們的含量差別較大,多數以脂肪成分為主,少數以平滑肌為主,膨脹性生長,腫瘤血管管壁缺乏彈力纖維,導致腫瘤內或腎周常出血,而引起血尿,腎臟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0%合併結節性硬化。 CT最主要特點為腫瘤內的脂肪成分,ct值為負值,實質部分增強掃描中度以上強化。較大腫瘤內的迂曲畸形血管在增強掃描時的明顯強化,一般瘤內或腫瘤邊緣有出血或血腫,平掃密度較高。應注意觀察描述腫瘤數量,大小,腎周侵犯的範圍,較小腫瘤應注意良性非侵襲性腫瘤的特點:劈裂征和腫瘤邊緣正常腎皮質的掀起形成的杯口征。
(8) 腎癌 腎癌為最常見的腎臟實質惡性腫瘤,來源於腎小管上皮細胞,多為單側且始發於腎臟一極,腎癌多為圓形,有被壓迫的腎實質和纖維組織形成的假包膜,腫瘤質地較硬,多數伴有纖維化斑塊或鈣化,內部可有出血,壞死,囊變,腎癌大多數為透明細胞癌,可破壞全部腎臟,並可直接侵犯鄰近組織器官,也可向腎內生長而累及腎盂腎盞,可形成腎靜脈,下腔靜脈瘤栓。 CT的特點為: ① 腎臟的外形變化,局限突出或整體增大 ② 平掃腫塊可呈等,稍低或稍高密度,腫瘤的壞死,囊性變區域密度更低,而鈣化和出血區域密度增高 ③ 增強掃描,動脈期腫瘤明顯強化但不均勻,實質期及腎盂顯影期一般密度減低,境界更清晰,此時尚可以觀察腎盂腎盞受侵破壞等情況,應該特別注意腫瘤的腎周侵犯範圍和淋巴結轉移,實質期觀察腎靜脈,下腔靜脈瘤栓,最終應對腎癌進行CT分期。
(9) 腎盂癌 腎盂癌是腎盂或腎盞黏膜發生在惡性腫瘤,多為移行上皮癌,8%的病例輸尿管癌和膀胱癌的診斷早於腎盂癌,鱗狀細胞癌大約占腎盂癌的7%,多因結石,炎症等刺激移行上皮,使其化生而發生腫瘤,其惡性程度高,易侵及腎盂周圍組織,腎臟,輸尿管,甚至腎實質被廣泛破壞,腺癌為少見型,惡性程度高,可較早發生遠處轉移。 腎盂癌有如下兩型改變,CT應注意觀察其不同的特點,腎內型表現為腎盂處軟組織腫塊,腎竇脂肪間隙變窄或消失,常伴有腎盂擴張腎盞積水,腫塊中度強化,腎盂顯影期顯示腎盂內充盈缺損,腎盂壁浸潤表現為腎盂,鄰近輸尿管壁的不規則增厚或扁平腫塊,可有強化,同時應觀察描述腎實質受侵情況,報告尚應提及有無輸尿管膀胱種植,大範圍掃描和CT重建對於腫瘤範圍及繼發積水等改變顯示良好,應該重視並描述。
(10) 腎結石 泌尿系統結石中草酸鈣,磷酸鈣為陽性結石,尿酸結石為陰性結石,腎結石好發於35--50歲,引起腎盂腎盞的阻塞,損傷和感染,腎盂內較大結石若活動度小則梗阻及症狀不重。 平掃CT主要表現為腎盂腎盞區陽性結石的高密度鈣化影,少數陽性結石可位於腎實質內,主要是在髓質區腎小管內的小結石,應該觀察描述腎盂或腎盞內高密度影的大小,數目,注意合併的腎盂腎盞積水和腎臟各期灌注減低的情況,結合ct重建和ivu觀察有無原發的梗阻病變,判斷繼髮結石的可能,對於合併的腎盂炎症,腎盂管交界部結石嵌頓,腎髓質小結石也應注意。
(11) 輸尿管結石 輸尿管結石在尿路結石中最常見,絕大多數由腎臟下排而來,結石引起的輸尿管病理改變主要是黏膜出血,水腫,感染,引發輸尿管炎和輸尿管周圍炎,結石梗阻引起不同程度腎積水,繼而可損傷腎實質,結石多停留在生理狹窄部,直徑≥1cm的結石往往開始就停頓在腎盂管交界處,直徑<5mm的結石一般停頓在膀胱入口處或其上2--3cm處。輸尿管結石引起的主要症狀是疼痛和血尿,如果發生絞痛則較腎結石絞痛更為典型,更劇烈,放射方向更明顯。 平掃CT主要表現為輸尿管走行區域陽性結石的高密度鈣化影,懷疑輸尿管結石時,應該大範圍掃描或依據近期的超聲或IVU定位,應沿積水擴張的輸尿管多層面向下觀察梗阻部位,可見輸尿管腔內的高密度影及周圍的輸尿管水腫形成的邊緣征,多層螺鏇CT曲面重建可以顯示輸尿管結石的部位及繼發的上尿路積水擴張及輸尿管壁炎性增厚。
(12) 輸尿管癌 輸尿管癌以移行細胞癌占大多數,多發生於下段輸尿管,鱗癌少見,呈現浸潤性生長,往往侵及輸尿管各層,較早且廣泛轉移,腺癌更罕見,輸尿管癌可向輸尿管周圍組織浸潤擴散或轉移至鄰近淋巴結,也可通過血行或淋巴循環向遠處轉移,其中以肝臟轉移最為多見,男女比例越為2:1,發病年齡平均越60歲,最常見的症狀為血尿,由於癌腫常引起輸尿管阻塞,導致腎盂積水。 CT特點為: ① 不同程度的腎盂輸尿管積水擴張 ② 連續觀察各層面,可以找到輸尿管梗阻端的腔內腫塊,侵犯腔外的腫塊,輸尿管環不均勻性增厚等 ③ 增強掃描,尤其是動脈期,腫塊或局限增厚輸尿管可明顯強化,延遲期顯示官腔內充盈缺損,應注意觀察腫塊的大小,是否向腔外侵犯,同時在大範圍掃描時應同時觀察腎盂及膀胱內是否存在腫瘤病變,ct表面重建對於腫瘤本身和繼發梗阻積水可以全面直觀顯示,報告應描述上述情況。
(13) 膀胱癌 膀胱惡性腫瘤約占全身惡性腫瘤總數的1%--3%,男性多於女性,膀胱癌病理上分為乳頭狀癌及非乳頭狀癌,前者來自膀胱黏膜的上皮細胞,占90%--95%,後者占少數,如鱗癌和腺癌,所有上皮細胞起源的膀胱癌都有多發,復發的傾向,膀胱癌最主要的臨床表現是非特異性,反覆發作的肉眼血尿,CT能發現早期膀胱癌及腫瘤浸潤的範圍和程度,並能較好顯示腫瘤對鄰近結構的侵犯及有否淋巴結轉移,進行腫瘤分期。 膀胱癌CT平掃的一般表現為中等密度腫塊突向膀胱腔內,注射對比劑強化明顯,腫瘤有蒂,無蒂或呈現斑塊狀生長,有的僅僅見局部膀胱壁增厚,較大腫瘤由於壞死,液化使其密度不均勻;腫瘤侵犯膀胱周圍脂肪層時則膀胱外壁模糊,脂肪層內出現條片狀密度升高影,膀胱癌的分期原則為:T1期腫瘤局限於黏膜,T2期腫瘤侵犯及表肌層;t3a期腫瘤侵犯及深肌層,但未侵及膀胱周圍組織;t3b期腫瘤穿透肌層累及膀胱周圍組織;T4a期累及鄰近器官;t4b期累及盆腔。但CT對T3b以前的分期有限度,注意觀察描述膀胱癌腫塊的大小,數量及位置,判斷腫瘤浸潤的範圍和程度,對鄰近結構有無侵犯及有否淋巴結轉移,並進行分期,注意腫瘤侵犯膀胱輸尿管入口的情況,同時觀察輸尿管下段有無腫瘤病變及繼發的上尿路積水擴張。
(14) 腎上腺皮質增生 腎上腺皮質增生常由於下丘腦垂體功能紊亂或垂體瘤分泌過多ACTH引起,少數由異位源性acth綜合徵引起,但在醛固酮增多征中,腎上腺增生僅僅占20%,而80%是由醛固酮腺瘤引起,腎上腺皮質增生可分普遍增粗型和大結節型,常雙側發生。 在CT橫斷面上正常腎上腺的內側支和外側支厚度均勻,不超過同側同水平膈肌腳的厚度,呈凹陷形,有的正常腎上腺體部較大且緻密,但寬度<1cm。腎上腺增生時腎上腺向外膨出,寬度常超過同側膈肌腳,有的呈現局限性圓或橢圓形結節,但應注意約有50%的庫欣綜合徵,CT顯示正常腎上腺,所以應結合臨床相關生化檢查。腎上腺增生可分為普遍型和巨結節型,應該注意結節性增生與腺瘤的鑑別,一般來說雙側性結節,多發性單側結節合併腎上腺普遍增粗應該診斷為增生。
(15) 腎上腺皮質腺瘤 腎上腺皮質腺瘤占庫欣綜合徵的15%--20%,一般起病緩慢,常常單發,成人,男性多見,多為圓形或橢圓形,直徑多為2--3cm ,質地均勻,包膜完整,很少有出血或壞死,高功能腺瘤通常較小即被檢出,無功能腺瘤可以張的很大。 CT表現為腎上腺區大小不等的結節或腫塊,應注意觀察描述如下一些腺瘤的不同特點: ① 醛固酮腺瘤直徑常在1cm以下,多為均勻低密度,半數為負值,增強後腫瘤無強化 ② 皮質醇腺瘤患者腹膜後大量脂肪沉積,腫瘤呈現均勻中等密度,輪廓光滑,增強後輕度均勻強化,少數瘤內含較多類脂質而呈低密度,對側腎上腺或同側殘餘腎上腺可有萎縮 ③ 無功能腺瘤一般較大,臨床上無內分泌症狀。
(16) 嗜鉻細胞瘤 嗜鉻細胞瘤主要臨床表現為陣發性高血壓,少數無高血壓,90%以上發生於腎上腺髓質,少數發生於腎上腺外交感神經節鏈;約10%為雙側性或多發性;10%為惡性,偶爾可異位發生於膀胱等處。 嗜鉻細胞瘤常較大,平均直徑5--6cm,大多邊緣較清楚光滑,腫塊較小者密度均勻,較大者常有囊變,應注意觀察描述腫瘤邊緣,密度,注意較大腫瘤常有囊變和出血,增強掃描常明顯強化而囊變區不強化,注意腫塊較大,邊緣不規則,鄰近器官受侵提示惡變,如果臨床症狀典型而腎上腺區無腫塊時,應觀察腹膜後及膀胱等其他區域的異位嗜鉻細胞瘤。巨大的嗜鉻細胞瘤,CT易誤認為肝臟占為病變,注意腫塊與肝臟之間有線狀低密度間隔及較低層面腫塊與肝臟分開,冠,矢狀重建可進一步鑑別。
(17) 腎上腺神經母細胞瘤 腎上腺神經母細胞瘤為兒童較多見腫瘤,尤其見於4歲以下兒童,腫瘤可發生於腎上腺髓質,也可發生於胸,腹交感神經鏈或外圍交感神經,患兒常以較大腹部包塊就診,腫瘤鈣化較有特點。 腎上腺神經母細胞瘤CT特點:腫塊常較大,密度常不均勻,可越過中線生長,常見具有診斷特徵的鈣化斑,CT冠狀面及矢狀面重建可以顯示腫瘤與腎臟分開,注意觀察描述鄰近血管有無受侵及腫瘤是否侵入椎管。
(18) 前列腺肥大 前列腺肥大也叫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是老年男性的常見疾病之一,睪丸激素和老齡是bph發生的兩個條件,也與慢性前列腺炎有關。bph起源於前列腺的尿道周圍腺體和移行取,前列腺肥大時尿道內壓和阻力升高,逐漸引起膀胱出口的機械性和動力性梗阻,同時膀胱內壓增高,輸尿管末端喪失其活瓣作用,產生膀胱輸尿管反流,梗阻和反流引起腎積水和腎功能損害,可並髮結石,感染。 CT正常前列腺上界不超過恥骨聯合上緣10mm,增生的前列腺上界超過恥骨聯合上緣20mm以上,一般呈現球形,較對稱,邊緣光滑,密度均勻,增強掃描動,靜脈期中央區呈現瀰漫不均勻強化,外周區不強化,有時腺體側葉前部以正中溝為界呈現雙葉狀對稱性向前突出,增大前列腺常壓迫或突入膀胱後下部,但膀胱輪廓完整,邊緣光滑,應觀察,測量並描述前列腺的大小,慢性患者尤其是有尿瀦留者應同時觀察描述膀胱炎症及假性室改變,甚或雙側上尿路積水擴張。
(19) 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是最常見的男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僅次於肺癌,占男性癌症死因的第2位,前列腺癌常發生於前列腺的周圍區,原發於移行區者,往往與bph伴發,前列腺癌的轉移途徑有直接浸潤,血行轉移和淋巴轉移,可侵及尿道,精囊,膀胱,骨轉移是最常見的血行播散,其部位依次為骨盆,腰椎,股骨,胸椎,肋骨常為成骨型轉移。 CT平掃表現為增大的前列腺密度不均或有低密度結節,或前列腺周邊結節狀突出,增強掃描動脈期癌結節一般無明顯強化,靜脈期癌結節為等,略低密度,應注意此期的觀察,為了對前列腺癌進行分期,應注意觀察描述前列腺周圍脂肪層,精囊,膀胱,盆壁盆底肌肉,淋巴結有無受累,骨盆和腰椎有無轉移。 (20) 子宮平滑肌瘤 子宮平滑肌瘤好發於30--50歲的婦女,按生長部位分為黏膜下型,肌壁間型,漿膜下型,多數患者有月經改變,表現為經量多,持續時間長,間隔短,以黏膜下肌瘤及較大的壁間肌瘤常見,漿膜下肌瘤可無月經改變,病理上,子宮肌瘤由平滑肌組織及少量纖維組織構成,肌瘤本身並無包膜,肌瘤周圍壓縮的子宮肌壁組織形成假包膜。 CT上不同類型子宮肌瘤具有不同特點, 肌壁間子宮肌瘤宮腔變窄偏移;漿膜下肌瘤外突生長,與子宮以窄蒂相連;黏膜下肌瘤突入宮腔,基底較窄,平掃腫塊一般境界不甚清楚,呈現較均勻等密度,可伴鈣化,增強掃描顯著強化,境界清楚,囊形變和壞死區不強化,報告首先應描寫子宮增大和輪廓改變,具體腫塊注意應體現上述各型特點,描寫腫瘤的數目,大小及位置。
(21) 子宮頸癌 子宮頸癌在婦科惡性腫瘤中列居死亡原因的第3位,發病平均年齡為50歲左右,並在35歲左右和60歲左右呈雙峰分布,子宮頸癌最常見的臨床症狀為陰道出血和陰道排液,其他非特異性的症狀為尿頻,排尿困難,盆腔疼痛,便秘和便血。病程進一步發展可引起泌尿道或腸道梗阻等相應症狀,CT可以對子宮頸癌進行分期,評估預後和進行治療後複查。 CT表現為宮頸擴大,直徑>3.5cm的實質性腫塊具有診斷意義,腫塊中的壞死表現為不規則低密度區,應該特別注意對宮頸癌侵犯子宮,子宮旁組織,盆腔淋巴結,膀胱和直腸進行描述,應了解CT檢查的主要目的是宮頸癌的分期和了解手術或放療後有無復發。
(22) 卵巢囊腺瘤 卵巢囊腺瘤分為漿液性囊腺瘤和黏液性囊腺瘤,約占卵巢原發腫瘤的1/4,雙側發生率為15%,漿液性囊腺瘤和黏液性囊腺瘤可以並存,漿液性囊腺瘤呈單房或多房改變,黏液性囊腺瘤常為多房改變,好發年齡為20--50歲。臨床症狀有腹部不適或隱痛,腹部腫塊等,少數伴有月經紊亂,黏液性囊腺瘤患者有時可出現腹水,病理表現,腫瘤切面為囊性,單房或多房性,囊壁光滑或有乳頭狀突起,漿液性囊腺瘤囊壁上皮單層立方或矮柱狀上皮,黏液性囊腺瘤囊壁上皮為單層黏液柱狀上皮。 CT特點為,單房性漿液囊腺瘤一般較大,囊壁可局限性增厚,可有短條間隔,壁結節和囊壁鈣化;黏液性囊腺瘤往往也較大,呈現多房性,內有線狀分隔,一般黏液囊腺瘤內液體密度高於漿液囊腺瘤,應觀察描述盆腔囊腫的形態,大小,密度,注意與包裹積液,皮樣囊腫等相鑑別。
(23) 卵巢癌 在女性生殖系統惡性腫瘤中,卵巢癌的發病率僅次於宮頸癌,多數患者,多數患者早期無症狀或症狀輕微,就診時往往已有盆腔廣泛轉移,卵巢癌來源於上皮,其組織類型多樣,其中漿液性囊腺癌所占比例較大,約占42%。腫瘤播散主要通過腫瘤表面細胞種植和淋巴轉移,血行播散少見。 CT表現為盆腔或下腹部大小不等,邊緣不規則的實性或囊實性腫塊,漿液性囊腺癌可見鈣化灶。應注意觀察描寫囊實性或實性腫塊大小,形態和位置,多層面及多方位重建圖象可以觀察到腫瘤與卵巢附屬檔案的關係,其他應注意腹水的出現,大網膜腹膜及腹膜後淋巴結轉移,肝轉移,腹腔種植轉移等,尤其強調的是腹膜假性黏液瘤,是卵巢黏液腺癌的囊形病變破裂後進入腹膜腔形成的向上可到達肝脾外緣。 需要檢查的人群:腎盂、腎盞、膀胱內腔、腎實質、膀胱壁等部位病變的患者。
注意事項
不合宜人群: (1) 過敏體質或有離子型造影劑過敏史者(如使用費離子型造影劑也需先做碘過敏試驗)。 (2) 心、肺、肝、腎功能不全者。 檢查前注意: (1) 檢查前須將詳細病史及各種檢查結果告知CT醫生,如有自己保存的X線片、磁共振片和以前的CT片等資料需交給CT醫生以供參考。 (2) 要向醫生說明有無藥物過敏情況,是否患有哮喘、蕁麻疹等過敏性疾病。 (3) 去除檢查部位衣物包括帶有金屬物質的內衣和各種物品:如頭飾、髮夾、耳環、項鍊、玉佩、錢幣、皮帶和鑰匙等。 (4) 如作CT增強掃描或兒童、神志不清者,需有健康人陪同。 (5) CT增強掃描如用離子型造影劑,需作靜脈注射造影劑碘過敏試驗,20分鐘後無反應,方可進行檢查。 (6) 1周內不服含重金屬的藥物,不做胃腸鋇劑檢查。已做鋇劑檢查的病人,須待鋇劑排空後;急於作CT檢查者,應在給予清潔灌腸或口服緩瀉藥使鋇劑排完後,再行CT檢查。 檢查時要求: (1) 檢查過程配合醫生的口令做好動作,不要隨便亂動,以保證造影的清晰度。 (2) CT機上配有對講機,在檢查中如有不適,或發生異常情況,應立即告知醫生。
檢查過程
一、腎
腎CT掃描無需特殊準備。掃描範圍上界應略高於腎上極,下迄腎下極,層厚1cm,掃描12-14層面。一般無需口服造影劑。除懷疑腎結石及有造影劑過敏和腎功能不全時,一般均應常規行增強掃描。採用團注法顯示腎動、靜脈及腎實質,效果較好。腎盂一般於注造影劑後約2分鐘顯影。MRI一般採用橫斷面和冠狀面或加矢狀面,自旋迴波T1WI,以顯示解剖結構同時再作橫斷面T2WI,以判斷病變性質。 腎在橫斷面CT圖像上,呈邊緣清楚、輪廓光滑的圓形或橢圓形軟組織影。腎門部內陷,有腎動、靜脈和輸尿管進出。平掃時,腎實質密度均一,不能分辨皮質與髓質,CT值為30-50Hu。利尿作用強時,密度降低,僅約15Hu。增強掃描,腎實質密度增高,CT值達80-120Hu。腎盂與腎盞平掃時為水樣密度,增強掃描密度明顯增高。腎盂大小不定。輸尿管平掃呈點狀影,增強掃描密度高,易於辨認,腎筋膜在50%例可顯影,呈橫行細線狀緻密影,居腎之前後。 (1) 腎腫瘤 CT對顯示腎癌、腎盂癌相當準確。還可確定腫瘤的大小、浸潤的範圍、鄰近和遠處淋巴結轉移,因之有助於分期。 ① 腎癌 CT平掃可見密度略低於或等於腎實質的腫塊,有時為略高密度。腫瘤邊緣光滑或不整,與腎實質分界不清,可突出於腎外。腫瘤內部壞死或囊變為低密度區,鈣化與出血則為高密度區。增強掃描,在多血管性腫可見異常血管和腫瘤強化,注射後半分鐘,腫瘤血管與強化消失,而腎實質強化,則腫瘤呈低密度。少血管性癌則不強化。 ② 腎盂癌 CT增強掃描顯示腎盂內充盈缺損。通過其CT值及形態可幫助除外新鮮血塊、囊腫和結石等。腫塊浸潤腎實質,則需與腎癌鑑別。腫瘤常使腎竇變形並閉塞正常腎竇脂肪。由於腫瘤可向輸尿管或膀胱種植轉移,CT掃描應包括輸尿管及膀胱。腫瘤內偶可見細小鈣斑。 (2) 腎囊腫 CT診斷腎囊腫相當可靠。 單純腎囊腫在套用CT後,於生體發現率提高。平掃可見腎包膜內圓形或類圓形、邊緣光滑、密度均勻、水樣密度的病灶,囊壁薄,與正常腎實質分界清楚。增強掃描,無強化。表現典型,不難診斷。囊壁可鈣化。有時囊腫密度高或囊壁厚,則需與腫瘤內壞死及膿腫鑑別。 多囊腎平掃可見兩腎增大,呈分葉狀外形,內有多個囊腫,大小不等,壁薄。腎實質內可見鈣化。還可發現肝、胰、脾的囊腫。平掃多可確診。 (3) 腎盂積水 腎積水功能喪失時,IVP上不能顯影,CT則易於顯示。可見腎盂、腎盞擴大,腎影增大,嚴重者腎實質變薄。增強檢查,腎實質密度低於正常。如對側正常,經比較易別。當輸尿管梗阻不全或在梗阻早期,注射造影劑後,可見不含造影劑的尿與造影劑形成界面。CT不能確診腎盂積水,還有可能明確期病因。MRI同樣可以顯示。腎功能差者腎皮髓質差異變得不明顯。 (4) 腎、輸尿管結石 陽性結石,平掃易於發現,為腎、輸尿管內大小與形狀不一的高密度影,陰性結石也為高密度影。當IVP上發現充盈缺損,難於判斷為陰性結石、凝血塊與腎盂癌時,CT有鑑別意義。結石或鈣化,MRI價值較低。 (5) 腎外傷 CT及MRI診斷外傷並分期。可顯示腎實質的不全裂傷及腎內血腫,完全性腎裂傷、腎斷離,腎包膜下血腫、腎周間隙或腹膜後其他間隙血腫,新鮮出血,CT平掃可見局部密度增高。血腫液化,則密度減低。增強掃描,腎實質內出血或血腫區的密度常低於增強的正常腎實質的密度。腎盂內可因有血塊占據而充盈不佳。MRI可更好顯示出血並評價出血所處階段。 (6) 腎炎性疾病 急性腎感染,如腎膿腫,CT平掃可顯示比正常腎實質密度略低的病灶,但腎的增大不顯著。增強掃描病灶的邊緣清晰,密度較低。其內方為膿腫壁,較厚,可不均勻。膿腫中心不增強,為壞死、液化區。一般不大,直徑約1-2cm。需與腎囊腫或腫瘤區別,結合史及臨床表現,診斷不難。MRI所見,在形態學方面與CT相似。 腎結核屬慢性炎症。早期CT掃描改變較輕,易忽略。進展期可見腎盂積水、膿腫和腎實質萎縮等。
二、腎上腺
腎上腺CT掃描無需特殊準備,短掃描時間、薄層面和放大掃描,對顯示腎上腺及其病變較好,後面包括腎上極上方到腎門的平面。無需口服造劑。增強掃描有助於觀察腫瘤內的血管結構,並判斷有無肝轉移。 腎上腺橫斷面CT圖像,正常呈倒V形、倒Y形,三角形或線狀,尖嵴向前,內、外肢後伸。邊緣光滑,不出現結節狀輪廓。增強掃描,則均一強化。 (1) 嗜鉻細胞瘤 嗜鉻細胞瘤來自腎上腺髓質嗜鉻細胞。腫瘤直徑常大於2cm,CT多可查出。由於10%-15%可發生在腎上腺以外,因此如未發現腎上腺腫瘤,應對其他部位,特別是腹部進行掃描。在成人10%、小兒20%腫瘤為兩側性。臨床表現主要是陣發性或持續性高血壓,發作持續幾分鐘至幾小時後血然緩解。 CT表現為邊緣清楚,密度均勻,直徑為2-4cm的腫塊。腫瘤內壞死表現為低密度,還可鈣化。增強掃描可見強化。嗜鉻細胞瘤中10%-15%為惡性,腫瘤多較大,只靠CT表現難於分辨良性或惡性。但如有腹膜後淋巴結轉移、鄰近組織浸潤和肝轉移,則可診斷為惡性。 (2) 腎上腺皮質腺瘤 腎上腺皮質腺瘤CT可見邊緣光滑、圓形或橢圓形腫瘤,密度均勻,等於或低於腎的密度。增強掃描有均一強化。對側腎上腺萎縮變小,但也可正常。腎上腺皮質瘤因分泌的激素性質不同,而有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和皮質醇增多症之分。前者腺瘤較小。約0.5-0.3cm。後者腺瘤較大,約2-8cm。均表現為圓形或橢圓形腫塊。前者因瘤體小,常僅累及腎上腺的某一部分。兩種功能性異常除腺瘤外也可因相應的腎上腺皮質增生所致。 (3) 腎上腺皮質增生和萎縮 腎上腺皮質增生,CT表現為兩側腎上腺增大,輪廓飽滿,或伴有多髮結節。但腎上腺大小、形狀正常者也不少見。 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即Addison病。多因自身免疫異常引起特發性腎上腺萎縮後致。也見於結核、澱粉樣變和兩側腎上腺轉移瘤等。 CT表現為兩側腎上腺萎縮變小。結核性者可見一側或兩側腎上腺鈣化。
三、膀胱與前列腺
CT與MRI均適於診斷膀胱和前列腺疾病。但對於顯示病變向器官鄰近脂肪組織的侵犯,對於顯示前列腺內在組織結構,例如顯示中央區和周圍區以及移行區,MRI優於CT。因此,對膀胱和前列腺疾病的診斷,MRI更好。 CT檢查膀胱,需適當脹滿,以區分膀胱壁與內腔。多飲水、不排尿以充脹膀胱,方法簡便,但不夠準確。經尿道插管注入低濃度碘造劑、生理鹽水、空氣或CO2氣充脹膀胱易顯示病變。 常規用橫斷面掃描,由恥骨聯合向上到骨盆上緣,層厚1cm 。膀胱頂部或底部腫瘤或前列腺癌侵犯膀胱底部最好用冠狀重建。增強掃描可使輸尿管顯影,有助於鑑別增大的淋巴結,但掃描膀胱要在膀胱充盈造影劑的早期,因為過晚,膀胱內造影劑過濃,易發生偽影。 (1) 膀胱癌 CT診斷膀胱癌比較簡便、準確。可見由膀胱壁突入膀胱腔內的軟組織腫塊,還可埂明向壁內的浸潤,表現為局部增厚。鄰近組織的浸潤和淋巴結轉移,CT也可發現。因之,CT對膀胱癌的分期有幫助。 (2) 前列腺肥大與前列腺癌 前列腺的大小同年齡有關,但一般其直徑不超過5cm。前列腺肥大可,見前列腺向膀胱底突入。邊緣光滑,密度均勻,一般是兩側對稱,便可一側肥大明顯。冠狀面顯示更為清楚。 前列腺癌在包膜內生長時,CT難於確診,只有當侵破包膜向周圍脂肪組織中浸潤時才可能診斷。表現為前列腺輪廓不整,密度不均。直腸前壁及膀胱壁可被浸潤,精囊角消失。CT還可發現淋巴結轉移和盆骨轉移。CT對前列腺癌的分期有幫助。
相關疾病
埃及血吸蟲病,腎結石,膀胱癌,男性尿道癌,前列腺癌,腎囊腫,尿路感染,腎及輸尿管結石,腎結核,膀胱炎
相關症狀
雙側腎上腺皮質增生,腎膿腫,腎結石,前列腺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