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西隅中心國小

泉州市西隅中心國小

泉州市西隅中心國小前身為“西隅學堂”,辛亥革命志士陳仲謹等為啟迪民智、宣傳革命,於1906年11月在泉州小開元寺創立該學堂,中學部創辦於1948年,命名為西隅中學。1952年秋西隅中學由泉州市人民政府接辦,易名為泉州四中(後併入培元中學)。2002年國小校址遷到西湖之畔。

基本信息

辦學歷史

西隅中心國小前身為“西隅學堂”,辛亥革命志士陳仲謹等為啟迪民智、宣傳革命,於1906年11月在泉州小開元寺創立該學堂,是一所具有百年光榮歷史,具有優美的教學環境、現代化的教學設施,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嚴謹的校風、教風、學風,洋溢著現代化教育信息的省級示範學校。學校繼續朝著“三園四校、三高一特”(“三園”即全面發展的校園,輕鬆愉快的樂園,環境優美的花園;“四校”即福建省示範校、福建省文明學校、福建省綠色學校、福建省實施素質教育先進學校;“三高”即教育高質量、教師高水平、學生高素質;“一特”即搞好南音、空中英語、古詩文誦讀特色教育)的辦學目標邁進。

所獲榮譽

學校以“管理創新、開拓奉獻、營造特色”為主線,與時俱進,不斷提升辦學品位。先後被授予“全國先進圖書館”、“福建省示範學校”、“福建省紅旗大隊”、“福建省文明學校”、“福建省綠色學校”、 “福建省衛生先進單位”、“福建省示範圖書館”、“福建省先進教工之家”、“泉州市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泉州市實施素質教育先進學校”、“泉州市教學管理先進校”、“泉州市課改先進單位”、“泉州市語言文字規範化示範校”、“泉州市創建交通安全文明學校示範校”、“泉州市體育先進單位”、“泉州市網路教學資源建設與套用先進集體”、“鯉城區校本教研示範校”、“鯉城區校務公開示範單位”、“鯉城區十佳平安校園”、“鯉城區德育工作先進單位”、“鯉城區學法用法示範學校”等榮譽稱號。

辦學條件

學校現有學生1752名,擁有普通教室31間,專用教室27間,標準化的辦公樓、圖書室、醫務室、美術室、舞蹈廳、南音室、100米塑膠跑道、塑膠籃球場、體育用具設施齊全;引進現代化教學設施,建立校園網控制中心及視頻監控與報警系統、教師電子備課室、網路教室兩間、班班多媒體,實現了網上管理、網上教研、網上教學、網上查閱、網上學習的信息化教學體系。

師資力量

學校現有31個教學班,教職工97人,其中本科65人,國小高級教師60人,省、市、區級骨幹教師25人,學科帶頭人8人,黨員39人。學校立足校本教研,積極探索新課題,充分發揮中心國小的教學研究及示範輻射作用。教師論文經常發表於CN刊物、參加各級各類業務技能競賽均名列前茅。

校園環境

隨著改革開放教育事業的發展,2002年學校投入一千多萬遷址於美麗的西湖之畔,占地面積14.5畝,建有現代標準化校舍8289平方米,校園綠化面積1300平方米,背靠蒼翠的清源山,旁依秀麗的西湖水,脈承古老的東西塔,與山水古城融為一體,凸顯了人文與自然的完美結合,是一個教書育人的好所在。

人才輩出

悠久的校史和嚴謹的校風,使“西隅”學生數以萬計,遍布海內外,各界傑出人士不勝枚舉,他們有的在學術界,有的在政界,有的在商界顯露才幹,為“西隅”的歷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李亦園校友,“西隅”畢業後考入台灣大學,後獲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碩士學位,是國際著名的人類社會學家、台灣考古專家,現為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莊瑞傑校友,1953年畢業於“西隅”,是香港地產界擁資數億的知名實業家。1990年第十二期香港《每周投資》雜誌,曾刊載題為《億萬富翁10元起家———記地產界傳奇人物莊瑞傑》的長篇文章,介紹他的卓越才華。

程家瑞校友,我國足球高級教練員,1958年—1980年任福建省足球隊主教練,3次率省隊晉升甲級隊,名列全國第五名,3次參加國際比賽取得一勝二平戰績。

原國立華僑大學校長莊善裕四兄弟也都畢業於西隅國小。莊善春後來成為醫學博士、香港全科醫學院院士;莊善約成為菲律賓銀行家、無線電工程師;莊善多成為化學博士、菲律賓菲華商聯總會理事。

從“西隅”走出去的學子,難以忘懷母校的恩情,在他們事業有成的時候,他們紛紛回報母校,以圖母校更加彭勃地發展。

1988年年底,陳仲瑾先生之子陳泗東先生繼承父志,為“西隅”的發展不遺餘力地四處奔忙。他赴港為學校籌募資金,建校友樓一幢,並建立西隅旅港校友會聯絡組。與此同時,校友莊瑞傑先生也在學校里獨資捐建藝術樓一幢,校友黃棟?也獨資捐建圖書樓一幢。

教學成就

近年來,學校套用現代教育技術實施素質教育,以“全面育人,學有特長”為指導思想,開設了20多個特長班,取得顯著成績。該校自1993年以來先後獲得省“示範學校”、省“文明學校”和省“圖書建設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並被編入《福建名校》、《崛起的八閩經濟》和《福建教育大辭典》。該校還是福建省小足球傳統項目學校。

歷史沿襲

西隅國小至今已有111年歷史。

1906年11月,在廢科舉、辦學堂的聲浪中,富有革新精神的知識分子陳仲瑾、許卓然、葉青眼、傅維彬等人為啟迪民智、宣傳革命,在小開元寺內創辦了一所學堂,因學校地處城西,故名西隅學堂。辛亥革命志士陳仲瑾先生出任首任堂長。

這些熱血青年為西隅學堂的成立譜寫了一首熱情豪邁的校歌:“……君不見城西文化起歐陽,泉南科申第一士,立我志氣,振我中華,百年樹人功在茲……”並立下鏗鏘有力的校訓:“言行一致。”

學校成立後,泉州“同盟會”即在西隅學堂秘密集結革命力量,學堂成為辛亥革命黨人活動的總部。

1911年11月18日,泉州的“同盟會”會員從西隅出發,一舉光復泉州。現開元寺內立有“清末泉州同盟會秘密機關”的碑石以志紀念。

其後不久,西隅學校搬出開元寺,改在大寺後建設新校舍。當時,熱心教育事業的莊姓族人主動獻出祖屋,闢作學校足球場。學校組織學生足球隊,為泉州培養了不少足球人才。

隨著“西隅”事業的不斷發展,1913年及1921年,陳仲瑾兩次出國到印尼、菲律賓為學校籌募基金,建築樓屋,並組織了以菲律賓僑領陳光純為首的華僑校董會。

1922年,“西隅”擴辦師範部和幼稚園。師範辦了10組,畢業9組。這些師範畢業生遍布泉南各地,為泉州教育事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生力量。

1927年國共合作時,西隅學校有了中共地下組織。1934年該校師範部與黎明高中同時被國民黨政府以未立案為藉口取締,之後就專辦國小。

1940年陳仲瑾第三次到菲律賓,聯絡西隅校董校友,組織旅菲校董會,當時恰遇太平洋戰事爆發,陳被困於菲島。1946年日本投降後,陳仲瑾回國後又開始醞釀辦中學部。1949年西隅中學開辦,中共地下黨員陳碧玉擔任校長。

新中國成立後,西隅中學於1952年秋由人民政府接辦為泉州第四中學。1958年大躍進時,四中被併入泉州二中,1953年西隅國小改名為開元國小,文革中改名“五七”國小,1978年之後,學校又一度改名為西隅國小、第八中心國小、第一中心國小。

2002年,西隅國小搬遷至西湖湖畔。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星湖路10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