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間皮影戲

河間位於冀中平原的中心地區,緊鄰大運河,歷史文化積澱深厚,民間文藝形式多樣,且興盛。河間皮影戲是冀中皮影戲的重要代表,冀中皮影戲是我國西部皮影戲在華北平原的流傳,相傳為明代時由甘肅、陝西遷民帶過來的,民間藝人稱之為“蘭州影”,主要流布於河北的保定、滄州、廊坊、石家莊一帶。目前,冀中皮影戲在保定、廊坊等地基本消失,而在河間還有著比較完整的保存。  

簡介

河間位於冀中平原的中心地區,緊鄰大運河,歷史文化積澱深厚,民間文藝形式多樣,且興盛。河間皮影戲是冀中皮影戲的重要代表,冀中皮影戲是我國西部皮影戲在華北平原的流傳,相傳為明代時由甘肅、陝西遷民帶過來的,民間藝人稱之為“蘭州影”,主要流布於河北的保定、滄州、廊坊、石家莊一帶。目前,冀中皮影戲在保定、廊坊等地基本消失,而在河間還有著比較完整的保存。 

劇種

河間皮影戲保留著豐富的口傳劇目,民間雖有少量演出劇本,但主要靠口授心記,演出時不看劇本,代表劇目有《拿蛛蛛》、《混元盒》、《五鼠鬧東京》、《繡花燈》、《絲鸞帶》、《大妖書》、《小妖書》、《劉仁掃北》、《定唐傳》、《白雁捎書》、《金滕玉箸》、《蝴蝶杯》等。樂隊分文武場,文場是板胡、二胡、笙、笛等,武場是板鼓、陰陽板、鑼、鑔等。河間皮影戲的唱腔被稱為“老虎調”,唱腔風格粗獷、奔放、樸實,與當地方言結合緊密,有“大悲調”、“小悲調”、“平安調”等。
河間皮影戲班社可分為東支(自清道光前傳入)、西支(自明永樂年間傳入)兩個支系。從影人的高度到樂器的配備,從演出唱腔到表演技巧,兩支皮影班社大體相同,只是在演出傳統劇目上有所不同。東支王莊村演出的傳統劇目有《拿蛛蛛》、《五鼠鬧東京》等,西支盧村演出劇目有全本《四大名山》、《白蛇傳》等。河間皮影戲表演藝人在幕後操縱影人,一舉一動,真人指揮影人行,再配上河間地方獨有的唱腔,鼓樂伴唱、動、畫諧調一致,詼諧幽默。據考證,以河間為代表的冀中皮影在造型、劇本、唱腔、演出形式等方面與冀東、冀南有著明顯的差異。

特點

河間皮影戲體現著我國西部皮影造型的特徵,體現著與北京西城皮影戲同宗同脈的特徵。皮影影人雕工精巧,造型雋秀、逼真,既是皮影戲演出時的道具,又是一件富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間工藝品。河間皮影班社保持著傳統的演出習俗,每到秋後,以唱皮影戲來祈福、酬神,並作為鄉民的娛樂形式。
目前河間皮影戲演出市場日漸萎縮,演出陣地逐漸減少,隨著老藝人的去世,大量口傳心授的珍貴曲目也隨之消失。應儘快整理、研究河間皮影戲的造型、口傳劇目、地方唱腔、民俗觀念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