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村[雲南省漾濞彝族自治縣蒼山西鎮河西村]

河西村[雲南省漾濞彝族自治縣蒼山西鎮河西村]

該行政村隸屬於漾濞縣蒼山西鎮,地處蒼山西鎮南邊,距蒼山西鎮政府所在地2公里,到鎮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比較方便,距漾濞縣城2公里,東鄰下街,南鄰沙河,西鄰秀嶺,北鄰上街。轄河西、車站、沙壩等18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562戶,有鄉村人口2363人,其中農業人口2363人。勞動力1246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089人。 老滇緬公路貫穿其中,轄區總面積21.22平方公里。2008年末農村人口2461人,境內有柏木百年古榕樹、飛鳳山公園、石月亮河、博南古道等景點。境內居住著彝、漢、回、藏等民族。全村國土面積21.9228平方公里,海拔1500—2400米,年平均氣溫15.7—25.4℃,年降水量1055.6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玉米等農作物。耕地面積2367.7畝,其中水田1196畝,旱地1171.7畝。該村充分利用城鄉結合的優勢,以林果種植業為主導產業,發展畜牧養殖業、第三產業,民眾收入不斷增加,其中種植業收入278萬元,林果業收入210萬元,畜牧業收入339萬元,運輸業收入80萬元,其它收入138萬元。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96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65元。該村不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糧為主。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34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213元。 特色產業:核桃、養殖、經濟林果業。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887戶通自來水。有887戶通電,有86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86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6.4%、96.4%和97.64%);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650戶(分別占總數的73%)。  該村到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5.0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2.00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710輛,機車801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933.00畝,有效灌溉率為81.98%,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933.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44畝。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5戶。全村有3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3個自然村已通電;有3個自然村已通路;有3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3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08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53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3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06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96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58萬元,占總收入的26.6%;畜牧業收入180.1萬元,占總收入的18.6%(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2548頭,肉牛383頭,肉羊357頭);漁業收入18萬元,占總收入的1.86%;林業收入157.6萬元,占總收入的16.3;第二、三產業收入227.3萬元,占總收入的23.5%;工資性收入85.2萬元,占總收入的8.8%。農民人均純收入1665元,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54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25人(占勞動力的10%),在省內務工95人,到省外務工30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06年核桃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368.54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59%。該村目前正在發展核桃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核桃產業。專業合作組織1個,其中,已登記註冊1個;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人數140人 。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419戶,共鄉村人口1884人,其中男性938人,女性946人。其中農業人口1884人,勞動力 1190人。該村以彝族、漢族為主(是彝族、漢族混居地),其中彝族742人,漢族871人,僳僳族331人。到2006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884人,參合率100%;享受低保80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10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7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 ,村內無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3所,校舍建築面積500平方米,擁有教師10人,在校學生106人,距離蒼山西鎮中學7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77人,其中小學生106人,中學生71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19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613.2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18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是,其中一事一議籌勞687個(勞均0.58個)。有固定資產3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 ,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務、帳目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