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名:河紅茶因產地在江西上饒鉛山縣河口鎮而得名。
簡介
‘正山小種’原產地就在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河口鎮。明清兩代,河紅茶製作師傅遍布全國紅茶產區。
影響
河紅茶自問世後,即贏得世人青睞,全國各地商人紛紛前來訂購,俄、英、印度等國商人也不畏關山遼遠千里迢迢奔至河口販運。河紅茶成了國內最著名的紅茶和“第一次問世(出口)之華茶”,被西方人奉為至尊名茶,譽為“茶中皇后”。
自唐迄清,中國有三張打響世界的名片——唐之絲綢、宋之瓷器、明清之茶葉。而河紅茶乃是明清茶名片上最最耀眼的金斑銀線,贛閩皖浙等地的紅茶如果不經河口加工和集散,就沒有市場。”
歷史
河紅茶是明清茶名片上最最耀眼的金斑銀線。河紅茶自問世後,即贏得世人青睞,全國各地商人紛紛前來訂購,俄、英、印度等國商人也不畏關山遼遠千里迢迢奔至河口販運。河紅茶成了國內最著名的紅茶和“第一次問世(出口)之華茶”,被西方人奉為至尊名茶,譽為“茶中皇后”。而今,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文化部門正在為河紅茶製作技藝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地一位青年正在致力於恢復河紅茶的生產。目前河紅茶有“正山小種”、“金俊眉”、“銀俊眉”等多種品種。
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是世界的飲料之王。而讓中國茶走向世界的使者是河紅茶。河口歷史上的商業繁榮,與河紅茶的興旺分不開。制茶業是鉛山的傳統產業,北宋,鉛山的周山茶、白水團茶、小龍鳳團茶等就是貢品。明代清吏笪繼良任鉛知縣,進一步推廣種茶業,“鉛邑凡石山帶土者、兩山夾岸者、陽岸者、陰峽者皆種以木(茶樹)。”(明《鉛書》)全縣茶葉種植面積達20餘萬畝,並推出了一批名茶行銷市場,其中河紅茶最為走俏。
條縈肥實、色澤烏潤、茶質渾厚、亮麗芳香的河紅茶問世之後,立即贏得世人青睞,全國各地商人紛紛前來訂購,俄、英、印度等國商人也不畏關山遼遠千里迢迢奔至河口販運。河紅茶成了國內最著名聲的紅茶和“第一次問世(出口)之華茶”(見《上饒地區志》),“河紅繁盛之時,商家買辦,每年數百萬金”(明《鉛山鄉土志》)。河口成中國紅茶貿中心和制河紅茶的技術中心,當時的河口鎮從事紅茶加工的就有三萬之眾。清人程鴻益在《河口竹枝詞》中描寫道:“獅江婦女趁新茶,鬢影衣香笑語嘩。齊向莊客分小票,春蔥纖剔凍雷茶。”河口鎮的九弄十三街上,茶棧茶鋪櫛比林立,“舟車馳百貨,茶楮走群商”(蔣士銓《河口》),江邊10個碼頭,茶箱茶簍堆積如山,裝船的羅俠(搬運工)揮汗如雨,忙個不停。河紅茶曾經的輝煌,就是程著卿所說的使命
只是到了近代,河紅茶才每況逾下。解放後,為重振鉛山茶葉產業,鉛山縣於1956年在縣城西辟茶園建立國營河口茶場。這是我省最早的國營茶場,開闢茶園3700餘畝,生產河紅茶3000多擔,並且重新恢復了對日本、新加坡、歐美、香港等地的茶葉出口。1958年原場長金爾鎮光榮地出席了在京召開的千人群英會,還捧回了周恩來總理親自頒發的國務院獎狀。可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河紅茶又下坡了。今天,再也不能讓河紅茶寂寞,程著卿說他有一種強烈的責任感。
上饒市鉛山縣境內的武夷山腹地處處都有野生茶。過去,這一帶居民家家戶戶采野生茶葉、制上品河紅茶“正山小種”,一些茶商還直接在當地開茶廠制“正山小種”,村民因茶而豐衣足食。近三、四十年來,由於河紅茶停產,漫山遍野的茶葉無人採摘。而篁村、西坑、桐木關一帶等河紅茶原產地被列為國家公益林區禁止伐木,當地居增收入減少。當鉛山本地人程著卿創辦的茶廠開始生產時,當地山民每天採茶青可收入100—400元,清明穀雨時節的20多天裡,當地居民一家數人採茶少則收入數千元,多則收入一萬多元。這也是他要恢復河紅茶生產的一個原因。
現狀
國人好綠茶,洋人嗜紅茶。而河紅茶過去四百多年一直被西方人奉為至尊名茶,譽之“茶中皇后”。西人“能品一盞,竟不問價。”其愛河紅茶,幾乎到了如痴如醉地步。
河紅茶曾是中國打響世界的一張名片。可近四十年來,它幾乎被人們遺忘了。近幾年來,一些文化人為這一文化名茶奔走吶喊,河紅茶終於得以保護——上饒市鉛山縣文化部門正在為河紅茶製作技藝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鉛山一位青年正在致力於恢復河紅茶的生產,讓河紅茶重新叫響世界。
濃烈的河紅茶情
“河紅茶是最早出口西方的中國茶。紅茶鼻祖——上品河紅茶‘正山小種’是英國王室傳統茶飲。‘正山小種’原產地就在鉛山。明清兩代,鉛山河紅茶製作師傅遍布全國紅茶產區。必須抓緊時間收集整理,讓河紅茶的製作技藝傳承下去,讓河紅茶的魅力持久而濃烈!”
2008年7月,原鉛山縣第一任文化館館長、89歲的藤振坤在鉛山縣“四朵金花”(河紅茶、膽水煉銅、連史紙、畲族風情)非物質文化遺產座談會上深情地呼籲。藤老的祖父和外祖父都是製作河紅茶的名師,在他心中,河紅茶的魅力持久而濃烈。
“河紅茶了不得。自唐迄清,中國有三張打響世界的名片——唐之絲綢、宋之瓷器、明清之茶葉。而河紅茶乃是明清茶名片上最最耀眼的金斑銀線,贛閩皖浙等地的紅茶如果不經河口加工和集散,就沒有市場。”多年研究“河口茶路”和“河紅茶史”的陳連生老先生接過藤老的話向記者介紹了河紅茶曾經的輝煌。在採訪座談會上,張明正、傅之潮等老鉛山都希望河紅茶能恢復生產,並再現輝煌。
在老鉛山人的心中,河紅茶的魅力是持久而濃烈的。一位鉛山青年被這魅力所感動,多次走訪情系河紅茶的老鉛山和河紅茶的製作傳人,滿懷拳拳心和眷眷情,經過數月籌劃,建茶廠(龍坑河紅茶原產地茶廠),成立公司(“江西河紅茶實業有限責任公司”),恢復了河紅茶生產,並行銷市場。近日,記者採訪了這位青年人。
龍坑茶廠位於黃崗山北坡、西坑河南岸,地屬鉛山縣武夷山鎮篁村。記者驅車來到這個建在高山峽谷之間、終年瀑流飛泉不歇的茶廠,見到了這位青年。他叫程著卿,今年38歲。他說,2008年8月,他看到本報一篇《讓鉛山四朵金花重新綻放》的報導,便萌生了恢復河紅茶的念頭。通過與老鉛山人和河紅茶製作傳人交談,以及十數次到位於武夷山腹地的武夷山鎮篁村、西坑、桐木關等河紅茶原產地實地考察,即下定決心要恢復河紅茶生產。2008年11月初,他尋求到一位合作夥伴,第一期投資500萬元,購置設備、騁請師傅和工人,在這個生態環境極為優美的龍坑建了茶廠。目前,茶廠已生產“正山小種”、“金俊眉”、“銀俊眉”等系列河紅茶一噸多,一邊生產就一邊不斷有人聞訊來購買了,供不應求。下一步,他還要投資1000萬元擴建廠房和建設高山茶基地,這將會帶動河紅茶原產地800多戶居民增收。
恢復生產
讓河紅茶重新叫響世界
鉛山當地人的理想,就是要讓河紅茶重新叫響世界。
為了實現這一理想,鉛山當地人程著卿以年薪8萬元聘請了河紅茶製作傳人陳興道和王耀祖。因為上品河紅茶“正山小種”除了原產地野生茶的質地外,另一個關鍵就是製作技術。其中,主要的一道工序是掌握茶的發酵火候。發酵最佳,茶就色澤烏潤,湯色紅濃,香氣高長,滋味醇厚。
過去有個諺語:“河口茶市通天下,河紅幫茶師遍中國。”這是說河口茶市興盛,“河紅邦茶師”是我國制紅茶最早最強的一支技術隊伍。他高薪聘請的這兩位師傅,祖輩都是製作河紅茶的,他有信心生產出純正的河紅茶,並通過這兩位師傅帶出一大批河紅茶製作傳人,生產出更多更好的上品河紅茶。
明代,一條以河口鎮為起點,縱貫我國南北和歐亞大陸的茶葉商路形成。劉基在《多能鄙事》中說,紅茶產於江西鉛山和福建崇安,經鉛山河口集散,由荷蘭人輸入歐洲。這是一條堪與唐代絲綢之路媲美的國際商路。不少英、俄等國茶商,為了多購河紅,還不遠萬里親赴河口甚至鉛山鄉間購茶。萬曆年間,英國商人威廉·馬克思在其所著的《茶葉全書》寫道:“河口鎮為中國內地最重要的茶市。”英國商人復慶說:“河口是一個繁華的大市鎮,茶行林立,全國各地茶商雲集於此,英國商人也來自行據此採購河紅茶。”英國人諾頓說:“喝正山小種紅茶勝過飲人參湯。”詩人拜倫喝過紅茶後在他的長詩《唐瑛》寫道:“我覺得我的心變得那么富有文學浪漫色彩的贊評,我一定要去求助於武夷山中的紅茶”。17世紀的英國,綠茶每磅售價十六先令,而紅茶則要三十先令。既然外國人這么喜愛河紅茶,我們有什麼理由不讓它重新叫響世界呢?
西方人對通過河口輸出的武夷山紅茶,如此鍾情。福建省武夷山市比我們搶先了一步,於2003年恢復了正山小種的生產,並於當年向國家質量監督總局對與我們緊鄰的三港、星村等地申報了原產地標記註冊。目前,武夷市年產紅茶已有200多噸,國際市場供不應求。而同屬原產地的篁村、西坑、桐木卻晚了一步。說到這裡,程著卿感到惋惜。
所幸,紅茶鼻祖正山小種製作技藝還在鉛山縣。鉛山人程著卿計畫在原產地篁村、西坑、桐木一帶建立河紅茶種植加工基地,並盡最大的努力讓河紅茶重新走向世界;同時,他也希望鉛山縣相關部門趕快為“河紅茶製作技藝”向國家申報“非遺”,讓河紅茶重新叫響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