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行政村隸屬芒市鎮河心場村委員會行政村,地處芒市鎮西北邊,距芒市鎮人民政府所在地16公里,到芒市鎮人民政府道路為土路,交通不便,距潞西市人民政府19公里。東與象滾塘村接壤,南與拉懷、風平接壤,西與軒崗接壤,北與雲茂村、隴陵河頭接壤。轄一村、二村一社等12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485戶,有鄉村人口2160人,其中農業人口2153人,勞動力1167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053人。全村國土面積56.64平方公里,海拔1988米,年平均氣溫17 ℃,年降水量1476毫米,適合種植水稻、茶葉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2283畝,人均耕地1.06畝,林地36208畝。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73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86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283畝(其中:水田1689畝,旱地594畝),人均耕地1.06畝,主要種植水稻等農作物;擁有林地36208畝,其中經濟林果地4183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94畝,主要種植茶葉等經濟林果,其它面積 46574畝。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五通。全村有341戶通自來水,有144戶飲用井水,有123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分別占農戶總數的70.31%、29.69%和25.36%);有485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458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94.43%);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6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66戶(分別占總數的96.08%和96.08%)。該村到芒市鎮已通公路;進村道路為土路;村內主幹道為未硬化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16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6公里。全村共有汽車4輛,拖拉機54 輛,機車168輛,有太陽能12戶。
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689畝,有效灌溉率為73.98%。
到2009年底,全村有10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2個自然村飲用井水;有12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2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2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2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3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87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67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30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3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53萬元,占總收入的47.77%;畜牧業收入208萬元,占總收入的28.1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657頭,肉牛84頭,肉羊429頭);林業收入67萬元,占總收入的9.07%;第二、三產業收入24萬元,占總收入的3.25%;工資性收入10萬元,占總收入的1.35%。其他收入77萬元,占總收入的10.41%。農民人均純收入1486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7人(占勞動力的0.6%),省內務工7人人。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茶葉) ,主要銷往省內。2010年種植業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96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24.2%。該村目前正在發展茶葉等綠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林業、種植業等產業。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485戶,共有鄉村人口2160人,其中男性1167人,女性993人。其中農業人口2153人,勞動力1167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漢族2105人,傣族6人,德昻族49人。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930人,參合率89.64%;享受低保265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50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距離鎮衛生院16公里。該村建有公廁2個,人畜混居的農戶25戶,占農戶總數的5.15%。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2266平方米,擁有教師10人,在校學生180人,距離芒市鎮城郊中學16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17人,其中小學生117人,中學生100人。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87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927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14萬元,固定資產20萬元,年末集體收益1.48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 ,主要以黑板報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政務公開和村務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8個黨小組,共有黨員41 人,少數民族黨員1人,其中男黨員37人、女黨員4人。村委會由支書兼主任、副主任組成,下設12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51人。
人文地理
河心場村至今還保留著清末年間建造的古老的石拱橋4座,是當時重要的交通要道,目前還有兩座正在使用中。新農村建設
2010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總投資8萬元。內容是二村一組村內道路建設及數字鄉村工作。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進村道路泥濘,晴通雨阻,需修路;2、修建村內排水溝;3、建自然村黨員文化活動室;4、需更換村委會自來水管及建蓄水池。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1、充分利用有利資源,發展無公害茶葉和養植業;2、改善基礎設施建設,架設人畜飲水工程;3、保護林下資源,大力種植西楠樺、杉木。